APP下载

牦牛巴氏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2012-01-25朱生荣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2期
关键词:氏杆菌牦牛流行病学

朱生荣

(甘肃省山丹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丹 734100)

牦牛的巴氏杆菌病又叫牛出血性败血症,是牦牛的一种急性、全身性传染病。特征是病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并引起肺炎,有时出现急性胃肠炎和内脏广泛出血,是危害牦牛养殖业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在自然情况下,巴氏杆菌病多发生于母牛及1~2周岁的牦牛。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发生于秋冬2季,死亡率高,发病快,传播途径多,对牦牛养殖业造成的损害较大。因此,作好本病预防和诊治是防止此病的关键。

1 流行病学调查

2010年8月上旬,甘肃省山丹县大黄山周围的大马营乡、陈户乡、老军乡的田礼等18户牧民饲养的1 368头牦牛先后发病,发病牛共148头,发病率10.8%。其中怀孕母牛15头,2周岁的牦牛86头,当年牛犊47头。死亡59头,死亡率4.4%。其中怀孕母牛死亡3头,2周岁的牦牛死亡37头,当年牛犊死亡19头,其余的经治疗后全部治愈。发病的牦牛以2周岁的牛最多,成年牛较少,死亡的以当年犊牛最多,2周岁牛次之。因此,巴氏杆菌病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但以幼年牛发病甚多,且较高。

2 临床症状

发病牦牛体温升高到41℃,食欲减退,精神沉郁,停止采食,结膜潮红,并且流泪,脉搏次数大幅增加,全身衰弱,被毛蓬乱,鼻腔干燥,泌乳停止,部分病牛咽喉部、颈部及胸前皮下组织出现炎性水肿,口腔粘膜潮红,舌肿胀伸出口外,流涎,呼吸高度困难,皮肤、粘膜发绀最后窒息死亡。有的病牛经2~3 d常有疝痛及下痢发生。开始下痢时粪便为稀状,后变为液状,且常带有血液,伴有恶臭。听诊胸部时发现浊音区。在死亡的牦牛中,1~2周岁的牛多呈急性型,特别是当年犊牛,大部分是突然发病,高热、震颤、抽搐,一般在24 h左右死亡。

3 病理解剖学

剖检患病牛发现呈急性败血症变化,浆膜上有出血点,淋巴结肿胀,脾脏变化不明显,肺部肿胀,有部分出血点,切开时有大量带血的泡沫,切面呈红色大理石状,有坏死病灶,胸腔中有许多渗出液,肝脏无病变,胃肠部分发红,呈充血状,并伴有恶臭。浮肿型可见咽喉部及其周围组织和颈部皮下组织有黄色胶样浸润,头颈部淋巴结肿大,上呼吸道粘膜有卡他性炎症。

4 诊断

4.1 初步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初步诊断牦牛巴氏杆菌病。

4.2 实验室诊断

采取肝、脾、肾等病料,将病料触片瑞氏染色镜检,有卵圆形,有明显的两极染色。两极性细菌呈蓝色或淡青色,红细胞成淡红色。在血清琼脂上,37℃培养,生长丰盛,于45°折射光线下检查,呈现蓝绿色而带金光,边缘有狭窄的红黄光带。

4.3 动物试验

将病料研磨成糊状,用灭菌生理盐水稀释成1∶5~10乳剂0.5 ml家兔肌肉注射后,18~24 h死亡。剖检家兔见肌肉及皮下组织发生水肿;胸腔和心包有浆液性纤维性渗出物;心外膜有多数出血点;肝脏淤血。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试验室诊断、动物试验确诊为巴氏杆菌病。

5 治疗

5.1 紧急预防接种

首先进行全群检查,确定健康牛,实施紧急预防接种,开展疫情调查,并作好记录,对疫点周围的牛群进行严格的临床检查,对受威胁的牛群注射牛多杀性巴氏杆菌灭活疫苗,每头成年牛注射6 ml,幼年注射4 ml,建立免疫带,阻止疫情进一步扩散。

5.2 隔离、封锁

对发病牛立即隔离,封锁疫点,彻底消毒。对圈舍及周围环境彻底清扫,用5%甲醛溶液喷洒消毒,2次/d,并对水源和用具进行消毒。对在剖检过程中被污染的饲草、土地、血液集中深埋,防止疫病进一步扩散,对病死牛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剥皮,禁止食用。

5.3 治疗

轻症病牛应及早期治疗:(1)静脉注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接0.05~0.1g/kg体重,2次/d;(2)口服土霉素。成年牛:口服10~15片/次,幼年牛:口服5~7片/次,早晚2次服用。

泻痢较重病牛治疗:(1)静脉注射10%葡萄糖1 000 ml,早晚2次。(2)在温开水中加入补液盐,待充分溶解后,1次内服,2次/d。

对于呼吸困难的病牛治疗:(1)可用冷毛巾对气管进行冷敷,肌肉注射青霉素800万IU,链霉素1 000万IU。

体温较高病牛治疗:(1)鱼腥草注射液。成年牛:注射80 ml/次;幼年牛:注射20 ml/次,2次/d,具有好的疗效。

中药治疗:黄连、黄苓、黄柏、柴胡、板蓝根各20 g,双花、黄药子各30 g,共研为细末,用开水冲成糊状。分早晚2次服用,连服5 d。

6 病因分析

6.1 免疫注射

在免疫过程中常因剂量不足或保定不好、打飞针使注射到牛体内的疫苗剂量达不到要求,产生的抗体达不到应有的水平,从而影响牦牛的免疫保护力。

6.2 外地疫源传入

由于大黄山为祁连山支脉,水草丰美,每到夏季,祁连山放牧的牲畜也来此地放牧。加之近年来交通发达,贩运牲畜商贩较多,导致传染途径增多,给牦牛的养殖带来了一定的风险。经调查,本次发病就系从外地购入牦牛发病所致。

6.3 疫苗质量

一些疫苗在保存和运输过程中保存不当,疫苗过期,或开启后不能尽快用完,在使用过程中阳光暴晒,影响了疫苗质量,降低了免疫效果。

7 建议

7.1 做好法规宣传

让牧民群众认真学习《动物防疫法》,让牧民深入认识传染病的危害性,加强牧民的防患意识,自觉免疫,彻底消灭疫源,防止疫情的发生和流行,提高牧区的防控水平,强化产地检疫,实施报检制度,杜绝外疫传入,加强对疫苗的监管,坚决防止低劣疫苗在市场中流通。

7.2 堵住引进疫病关,做好免疫接种

本次疫病的发生,经调查是由于当地牧户从外地购进未经检疫的牦牛,并且部分牦牛在免疫时有漏针现象,为疫病的传播提供了机会。本病应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应在春秋2季定期注射牛出败疫苗。

7.3 防控疫病

本病的治疗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最佳,治疗过程中使用抗菌药可预防继发感染,对提高疗效降低发病死亡率具有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氏杆菌牦牛流行病学
美仁大草原的牦牛(外一章)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一例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断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跟着牦牛去巡山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麋鹿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兔巴氏杆菌病的诊断及防制
山羊巴氏杆菌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