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养猪新型模式的研究与推广
2012-01-25王跃峰
王跃峰
(山东省郯城县畜牧局,郯城 276100)
我国养猪整体状况良好,但由于饲料和养殖过程等环节控制不严,导致药物残留问题较严重。同时,近年来,随着养猪业的快速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给猪场周边环境带来严重污染。
健康养殖就是以保护动物健康、人类健康、生产安全营养的畜产品为目的,最终以无公害畜牧业的生产为结果;核心在于体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以安全、优质、高效、无公害为主要内涵,由以追求数量增长为主的传统养殖业向数量、质量和生态效益并重的现代养殖业方向发展。当前,关于生猪健康养殖新型模式研究有以下几方面。
1 选址与建设
猪舍场址应选择地势高、通风良好、交通便利、水电应充足的地方;应远离生活饮用水的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缓冲区;远离村庄、集市、屠宰加工厂;应具有对畜禽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者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以免污染环境。
生产区、生活区、饲料加工车间、病畜隔离间要分开建设,留有缓冲带;生产区封闭隔离,工程设计和工艺流程符合动物防疫要求。最好从上风口处以种猪-保育-育肥3点式分区生产,3区间隔至少500 m以上;装猪台必须在围墙外,避免场外车辆入场;猪舍走向应以东西走向向东南方向偏离15°建造,这样能保证夏季太阳不会直射舍内猪体,冬季不会受西北风的侵袭;猪舍内净空高度至少3.5 m以上,最长不超过50 m,每栋之间间隔25 m左右,根据地形合理规划建造,以品字形排列为最佳。
2 建立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体系是猪场管理的策略,通过它尽可能的减少致病性病原的引入,并从环境中去除病原体,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管理方法。建立生物安全体系是为保证猪只健康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制措施,是最经济、有效的疫病控制手段。
2.1 封闭管理
猪场实行封闭式管理,尽量避免或减少外部人员参观学习等流动。
2.2 运输控制
进出猪场的车辆要进行严格消毒,生产区的运输工具要有严格而明确的分工。
2.3 设备消毒
定期对猪场设备进行消毒,同时要注意消毒死角。
2.4 控制其他生物
猪场内不得养猫、狗等动物。做好消灭鼠等有害生物工作。
2.5 消毒和疾病定期监测
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期监测检查疫病,防止疫情扩散。定期进行疾病检测和日常消毒。对引进猪只进行严格检查,不要将患病或隐性感染猪只引入场内。
2.6 病死猪只处理
对发病和死亡的猪只,应进行严格的处理,防止疫病扩散;要对引进猪只定期进行疾病检测和日常消毒工作。
2.7 “全进全出”制
饲养采用猪舍“全进全出”制,要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洗与消毒,减少由于细菌或病毒遗留造成的疾病传播。
3 种猪安全
畜产品质量安全要从动物源开始监控。其中,引进优良品种非常必要。应选择适合本地生长条件,具有高生产性能、抗病力强、来自非疫区或无隐性传染病的猪只,选择能生产出优质后代的种猪品种或饲养品种;净化种猪场,防止垂直传播疾病。
3.1 种猪引进
需要引进种猪时,应从具有种猪经营许可证,并获得无公害生(种)猪生产许可证的种猪场引进,并按照GB16567标准进行检疫;引进的种猪必须隔离观察45 d,经兽医送检确定为健康合格后,方可繁殖使用;不得从疫区引进种猪。
3.2 自繁自养
实施自繁自养,培育优良健康种猪种质是动物健康养殖的物质基础。具有较强的抗病害及抵御不良环境能力的养殖品种,不但能减少病害发生机会,降低养殖风险,增加养殖效益,同时也可避免大量用药对环境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因此,应选择适合本地生长条件的具有高生产性能、抗病力强、来自非疫区或无隐性传染病并能生产出优质后代的种猪品种或饲养品种。
4 饲料安全
猪只营养状况影响免疫力,疾病也会影响猪只营养需求。当日粮营养水平能够满足猪只营养需要,猪处于生理稳定状态,机体免疫系统处于最佳状态,就会增强其对疾病的抵抗力。同时通过营养途径调控可以减少猪群粪尿中氮、磷的排出量,降低H2S、NH3和粪臭素等物质的排放量,减少养殖业对环境污染的压力。因此,饲料质量的好坏是影响养猪经济效益、环境生态效益和猪只健康的重要因素。饲料是猪场养殖生产中的重要投入,是猪只充分发挥生产潜力的重要物质保障。饲料质量的好坏和饲料投喂技术是否合理是影响猪场养殖效果和环境生态效益的最重要因素。精选饲料、科学配方、规范饲料加工与饲喂过程是解决猪肉产品公害和降低养猪生产对环境污染的重要手段。
5 抓好药物防治与疫苗免疫
选择科学适宜的防疫措施,科学制订用药程序,定期监测抗体水平,应用安全高效疫苗,实行科学免疫与规范用药;合理规范用药依据国家《兽药管理条例》,建立健康养殖专用药库,规定只有符合国家公布的生产“无公害”和“绿色”的药物才能进人这个药库。严格休药期限,不在用药期、休药期内销售食用动物,做好用药台账制度,严格按照药物使用情况做好记录。
6 建立饲养管理制度
确立定期巡查制度,保证饲养员能按时观察畜禽并及时反馈信息;实施封闭管理制度,禁止无关人员随便进出养殖场;建立兽药档案制度,确保使用的兽药是从正规渠道购进的、由正规厂家生产的合格兽药,确保按规定使用兽药;落实健康体检制度,保证饲养管理人员身体健康,防止人畜共患传染病通过人体携带进场。
7 隔离及养猪场排泄物、废弃物无害化处理
建立无害化处理设施和病猪隔离区。对可疑病猪、染疫猪尸体采取密闭方法转移,并按无害化方法进行处理,对污染区域进行严格消毒。猪舍内配备畜禽粪污收集运输设施设备,要有与养殖规模相适应的堆粪场,不得露天堆放。场区内粪污通道改为暗沟,实行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建有对猪粪便、废水和其他固体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的沼气池等设施或其他无害化处理设施。推行“猪-沼-果(粮、蔬、林)”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采用尿液进入沼气池,粪便干清工艺,粪便通过堆积自然发酵处理后作为作物有机肥,达到就地吸收、转化,降低污染,净化环境。
7.1 减量化处理
首先要从猪场生产工艺上进行改进,实现污水量及污水中污染物含量的减少,采用非用水冲洗的清粪工艺(如发酵床养殖技术)。干清粪工艺是实现减量化的最佳方案,并可使固体粪便的肥效得以最大限度地保存和便于处理利用。
7.2 资源化处理
猪场废水处理必须结合资源化利用,实现生产的良性循环,达到无废排放。根据实际情况科学规划,同时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推广“猪-沼-有机复合肥-果”、“猪-沼-有机复合肥-菜”、“猪-有机复合肥-菌-棉(花生、果)”等生态养殖小区模式,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链条,实现废物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的生态循环健康养殖。
8 清洁生产工艺
良好的养猪工艺可以充分发挥良种猪的遗传潜力和饲料营养成分的利用率,降低疫病发生率,为高产优质高效的养猪生产创造条件,达到提高养猪生产水平的目的。现代养猪生产中主要有定位饲养、圈栏饲养以及厚垫草饲养等生产工艺模式,常见生产工艺包括“3段饲养工艺流程”、“4段饲养工艺流程”、“5段饲养工艺流程”、“6段饲养工艺流程”,应依据养殖规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生产工艺流程。根据实际生产条件,应用超早期隔离断奶技术结合多点分散饲养模式,控制适度的生产规模,维持猪群健康水平、降低疾病带来的风险和去除疾病(病源);采用干清粪工艺代替水冲粪、水泡粪,减少污水排放,或应用“零排放”的发酵床养猪技术。
发展健康养猪是全社会系统工程的一部分,除重视猪生产环节外,在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各个环节上,均要严格执行有关产品质量标准,加强产品质量监控,在国家法律保障、行政执行、技术支撑体系运行,并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养殖,促进养猪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