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继发沙门氏菌感染的病例报告
2012-01-25于丹
于 丹
(辽宁省阜新农业学校,阜新 123000)
猪瘟继发沙门氏菌感染的病例报告
于 丹
(辽宁省阜新农业学校,阜新 123000)
猪瘟是由猪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传染性较强,临床以高热和全身症状为主,病理变化以出血、梗塞和坏死为特征,其病死率较高。猪瘟可引起败血症,流产,胎儿畸形,慢性营养性消耗,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减少。猪瘟特征性病理变化为淋巴结周边出血(大理石样变),脾脏边缘出血性梗死,回盲部淋巴滤泡增生,肿大与中央坏死相间(钮扣状肿)和肾脏被膜下密集的小出血点(麻雀卵样变)。猪瘟传播途径主要是病猪与健康猪接触,健康猪接触病猪散布的尿、粪和各种分泌物及血、肉、内脏中的病毒。各种年龄、性别的猪均易感,新疫区发病率和死亡率在90%以上。老疫区免疫效果不确实的猪群,感染猪瘟病毒后表现症状相对轻微或无临床症状,但这类猪会不断排出病毒,使猪场内猪瘟迁延不断。猪瘟可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导致许多继发感染,如沙门氏菌感染。
1 发病情况
哈尔滨市城高子养猪专业户陈某家饲养种母猪20头,主要销售商品仔猪。育有1窝2月龄仔猪共14只,注射过大肠杆菌苗K88疫苗,从2005年9月10日起,有4只仔猪陆续发病,已死亡3只。畜主于2005年9月16日,带1只死猪到兽医院求诊。主述:此猪来时还没死亡,昨天晚上发病,喘,震颤,四肢无力,不吃食,主人用自行车将其放在丝袋子里驮来,猪只死于路上。产这窝仔猪的母猪共产3窝仔,前2窝猪仔都没毛病,母猪这次在产前1星期发过烧,2 d食欲废绝。产仔猪后几天,出现拉稀症状,反复发作,用土霉素治疗,无明显效果。
2 临床症状
发病仔猪食欲下降,甚至废绝,体温40.5℃~42℃,精神沉郁、四肢无力、怕冷、全身肌肉颤抖,病程长者体瘦毛长,耳、胸前、腹下有不同程度的紫红色斑点或斑块。
3 剖检变化
剖检死亡仔猪 1头。结膜苍白,眼睑不肿,皮肤发黄,凝血很好,病死猪全身粘膜、浆膜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腹股沟浅淋巴结、下颌淋巴结、咽淋巴结等周边出血,呈明显的大理石样病变,气管出血,气管粘膜肿胀,肝脏表面呈现淡蓝色云雾状,肺脏内有滲出物,心外膜无变化,心肌松软无力,脾脏无明显变化,一侧肾脏稍肿大,边缘有梗死但是无出血点,另一侧肾脏髓质肿大,外膜有充血,膀胱内膜有出血点。盲肠穿孔,肠透亮,沿孔看去,盲肠内积有砂石,蛋壳,贝粉等矿物质,盲肠壁变薄,内有“扣状肿”,胃内膜有少量出血点,胃壁完好,黏膜层,浆肌层尚可区分清楚。小肠内有溃疡,局部出血肿胀,肠管质脆,肠内壁有的部位突起肿胀,已经发展到“扣状肿”,并且有的部位粘膜面变得粗糙,有“撒糠样”病变,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出血,坏死。
4 实验室检验
根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为猪瘟以及猪瘟继发引起的沙门氏菌感染,还有轻度的硒缺乏症。
5 防制措施
5.1 分群
将发病猪场猪群分为完全健康群,疑似发病群和发病群。发病群要立即隔离,由专人饲养管理,对发病猪及时对症治疗;对尸体进行消毒深埋处理;彻底清除圈舍的粪便、污水,并且带猪消毒,可用季铵盐类消毒剂(猪宝,双链季铵盐)或者有机氯消毒剂,用2%烧碱水进行圈舍消毒。加强未发病猪的饲养管理,适时添加维生素C、多种维生素、电解质等以提高机体的抗病力。
5.2 紧急免疫
对全场猪群免疫注射猪瘟兔化苗,仔猪4头份/头,母猪10头份/头;并且以后出生的仔猪用组织细胞苗1头份做乳前免疫,种母猪每年用猪瘟兔化苗免疫3次,每次10头份。进行乳前免疫。
5.3 治疗沙门氏菌感染
采用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对全群给予口服用药,先锋铋水溶性粉(含量95%)2次/d,连用5~6 d。对食欲减少或不食的病猪采用注射用先锋铋肌内注射,2次/d·头,连用4~5 d。
5.4 减少应激反应
应减少饲料中贝粉等矿物质的含量,减少猪只在饲养过程中出现的应激现象。
5.5 全群补硒
0.1%亚硒酸钠注射液,成年猪10~15 ml;6~12月龄猪8~10 ml;2~6月龄3~5 ml;仔猪1~2 ml,肌内注射。饲料日粮中适量地添加亚硒酸钠,可提高治疗效果。添加按硒0.1 mg/kg日粮,拌匀。预防主要是提高饲料硒,供给全价饲料。对妊娠和哺乳母猪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日粮的正确组成和饲料的合理搭配,保证有足量的蛋白质饲料和必需的矿物性元素和微量元素。
6 病因分析
6.1 感染途径
基础群母猪没有加强猪瘟的免疫,而且免疫剂量不合理(该场种母猪是在仔猪23 d免疫猪瘟时才免疫种母猪,免疫剂量是2头份),因此,仔猪在产仔过程中经过产道而感染猪瘟病毒。
6.2 发病诱因
仔猪在22~23日龄,母源抗体水平相对下降,免疫猪瘟和断奶的应激而导致发病。本病无特效药物治疗,猪场应以预防为主,并且定期做猪瘟抗体水平的检测,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预防本病的发生和流行。
6.3 计划免疫
免疫接种的猪只能防止发病,但并不能抵抗强毒感染,其感染后仍可排毒。所以,应加强猪场的一般综合性防治措施,防止猪瘟病毒的传播。
6.4 免疫抑制
由于猪瘟可引起机体免疫抑制,导致许多继发感染。其中,沙门氏菌是猪肠道的正常菌群,乘虚而入,造成继发感染。
6.5 应激反应
由于猪瘟病毒导致猪的肠壁变薄,加之受到外界的应激,饲料中含有的大量矿物质堆积在盲肠内引起穿孔,加速了猪的死亡。以后一定要减少猪的应激,保持猪只在安静,温暖的圈舍内生活。
6.6 硒缺乏
主要是由于饲料中硒和维生素E不足。我国大部分地区都缺硒,在低硒的土壤中生长的植物含硒很低,用这些植物做饲料,很可能造成缺硒。哺乳仔猪缺硒主要是由于母猪怀孕或哺乳时日粮中硒添加不足而致。此外,由于饲养管理不善,猪舍卫生条件比较差,以及各种应激因素都可能诱发本病。亚硒酸钠的治疗量和中毒量很接近,确定用量时必须谨慎。皮下、肌内注射亚硒酸钠对局部有刺激性,可引起局部炎症。也可配合使用维生素E,可明显提高防治效果。
7 预防
(1)重视综合预防措施,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2)做好猪场、猪舍的隔离、卫生、消毒和杀虫工作,减少猪瘟病毒的侵入。(3)发现疫情,立即报告,及时诊断,划定疫点,封锁疫点、疫区。处理病猪,做出无害化处理。(4)认真消毒被污染的场地、圈舍、用具等,粪便堆积发酵、无害化处理。紧急预防接种。(5)疫区里的假定健康猪和受威胁地区的生猪即接种猪瘟免弱毒疫苗。首次免疫最好用单联猪瘟弱毒苗,首免时间25~30日龄。第2次免疫可用猪瘟、丹毒二联苗或三联苗,时间在二月龄(转群时)进行。(6)在紧急预防情况下,对新生仔猪可实施超前免疫,即仔猪出生后立即肌内注射猪瘟疫苗,预防注射后1 h才让仔猪吃初乳(如吃过初乳再注射疫苗,就会被母源抗体干扰,失去免疫效果)。实施超前免疫的仔猪达到35日龄时,必须进行再次免疫。(7)定期用消毒剂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