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牧业科技培训的意义与思考

2012-01-25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2年6期
关键词:主导产业农牧业农民

范 莉

(青海省民和县畜牧局,民和 810800)

农牧业科技培训的意义与思考

范 莉

(青海省民和县畜牧局,民和 810800)

农牧业是发展地方经济的主导产业,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培养农民,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为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稳固的人才基础。开展好农牧科技培训,要注重调查研究,做好培训准备;在培训中,选准培训对象,掌握培训时间,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切实抓好培训,服务农村农牧业经济建设。

农牧业 科技培训 思考

农民是发展农村经济的主体,是基本的依靠力量。建设农村经济,必须培养农民。发展农村经济,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必须大力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改变农民素质较低、技术落后、致富无门的现状,才能给农牧业产业发展带来新思路、新理念,为农村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稳固的人才基础。农牧业科技培训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牧业,构建和谐、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民开展农牧业科技知识及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村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如何开展好农牧业科技培训,让培训起到实效,真正服务于农村经济建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1 开展农牧业科技培训的意义

1.1 农牧业科技培训是落实党的农业农村政策的重要举措

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的论断;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国家高度重视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坚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是落实党的农业农村政策的重要举措。

1.2 培养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牧业的迫切需要

随着农牧业结构调整和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农民对学科技、用科技的愿望强烈,对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掌握农产品营销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因此培训新型农民尤其重要。

1.3 培养新型农民是提高农民素质的客观要求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民教育、农民科技素质提高显得犹为重要。以青海省民和县为例,该县总人口3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万人,占总人口的89.7%,农村劳动力18.9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4%。其中,从事畜牧业的人口仅有2.3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8%。文盲半文盲目前还占0.8%,小学文化占28%,初中文化占61.9%,高中文化占7.2%,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和专业技能的仅占21%。到目前为止参加过农牧业等科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系统培训的不到5万人,再加之随着农村大量青壮年和高素质农民的转移就业,留守人员以老人、妇女和儿童居多。因此加强农业现代科技知识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是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是农牧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

2 培训前准备

农牧业科技培训工程是一项针对从事种养业开展的现代农牧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的系统工程,在理论培训和现场指导开展之前,要组织培训者反复学习了解相关政策,明确培训目标,制定“抓住重点、辐射一般、突出产业特色、狠抓现场指导”的培训思路,同时注重调查种养户需求,认真编写培训教材,配强壮大培训队伍,为搞好农牧业科技培训做好充分准备。

2.1 深入村社调查了解农牧民所需

为了明确各地的主导产业和农民的现实需求,在培训之前必须在涉及的地区开展进村入户调查,将各地的主导产业是什么,农民需求什么,什么时候培训,采取什么样的培训形式,以及培训后养殖户要求达到的效果一一调查清楚,并填写培训调查表。根据调查结果,按照养殖户需求,结合农事季节,确定各地的主导产业,为培训明确方向,为开展培训提供基本依据。

2.2 认真编写培训教材

培训前必须围绕各地的农牧业特色,组织教师认真编写符合当地产业实际、语言通俗易懂、内容简单明了、养殖户喜爱的乡土教材和养殖户读本,最好配上图片说明,做到图文并茂,形象直观。

2.3 壮大培训队伍

搞好农牧业科技培训工作,配备较强的培训队伍至关重要。为了提高培训质量,保证培训效果,必须提升教师素质,内请外聘,从疫病防治、品种引进与改良、种植、养殖技术服务等方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丰富、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技术专家中选聘农牧业科技培训工程的骨干教师,同时要充分发挥当地种养能手、科技致富带头人、土专家的作用,壮大师资队伍,为农牧业科技培训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

3 农牧业科技培训方法

3.1 围绕主导产业,扎实开展培训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要求,坚持“培训到村,落实到人”。培训过程中要明确培训主体,选准培训时间,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

3.2 明确培训主体,实行“点”“面”结合

民和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9.7%,因此对所有农民都集中起来培训是不可能的。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只有以各示范村的种养业能手、农村经纪人、科技带头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为培训对象,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农牧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专项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示范作用,才能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选准培训时间,力求“忙”“闲”结合

培训时间上,只有抓住农事季节,选择在农闲农民有空闲时间,重点加强作物栽培、田间管理、动物疫病防治等关键环节的培训,才能做到农民生产、学习两不误,做到“忙”与“闲”的有机结合。

3.4 丰富培训内容,做到“供”“求”结合

培训内容上,一定要结合培训村的主导产业和农民的需求,针对农民在日常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讲解,然后再留出时间由农民主动提问,专业教师一一解答,改“填鸭式”教学为“菜单式”教学互动,切实满足农民需求。同时为了全面提升农民素质,可辅之以农村法律法规、村规民约、乡风文明、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农畜产品市场营销、农畜产品供求信息等公共知识的培训。

3.5 创新培训形式,“理论”与“实践”结合

培训方式上,按照“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培养人才进村”的要求,采取“教室讲理论、现场讲操作”的模式。即每次集中培训后,都要在实地对农民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指导。现场指导形象、直观,可操作性强,对提升效果十分重要。“口头讲授十遍,不如示范一遍”,真正让农民一学就懂、一看就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6 强化培训阵地,建设科技书屋

在农牧业科技培训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培训工作不能仅限一时一地,希望“学习有场所,咨询有专家”,农民迫切需要建立致富的“加油站”,留给农民“带不走”的课堂。

3.7 宣讲培训政策,扩大培训影响

农民科技培训作为一项支农惠农工程,是党和国家对”三农”关心、关怀的又一体现,为了把这项工作抓好抓实,就要对培训政策反复宣讲,扩大培训影响力。(1)在培训实施前,责任教师在深入村社调查了解农民培训需求的同时,向村干部和广大农民宣传实施农民科技培训的目的、意义、形式及要求,使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了解农民科技培训的有关政策;同时,在公路沿线及村社的显著位置,增挂农民科技培训的标语标牌,使农民科技培训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以提高他们对培训工作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参训热情。二是在培训过程中,一是利用教师进村入户开展培训的时机,责任教师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政策反复宣讲,让农民朋友真正了解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质,让党和国家的富民、惠民政策深入人心;二是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电台等媒体,对农民科技培训的培训要求、培训时间、培训内容进行深入宣传报道。做到让政府了解,以求得更多的支持;让农民明白,促使培训工作更深入扎实;让社会监督,以便培训工作更切实有效,真正做到好事办好,实事办实。三是在培训结束后,利用岁末年初的时机,给每位参训农民发一份慰问挂历或农牧业科普挂图,在挂历或科普挂图上写明农民科技培训的目的、意义、要求及作用,既宣传了农民科技培训的政策,体现了党的温暧,又让农民提前感受了节日的气氛,充分发挥农民科技培训的后续作用。

猜你喜欢

主导产业农牧业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无人机放牛”让农牧业走在时尚前端
内蒙古农牧业生产资料股份有限公司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锐意创新 扎实推进农牧业经济发展
主导产业
以科技创新转变生产方式 发展现代农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