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运动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指导分析
2012-01-25王利平
王利平
(江苏省常熟市徐市卫生院 江苏常熟 215535)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糖尿病患病人数也在近些年飞速增长。糖尿病患者治疗时饮食、运动、药物是治疗的3种主要方法,在治疗糖尿病患者时健康教育知识、适度的身体运动锻炼可以减少热量的摄入,减轻体重,较少药物使用量,增强药物疗效,对提高生活质量,防止、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1 糖尿病发病原因
糖尿病是近几年常见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免疫功能紊乱、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引起。多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引起体内胰岛素相对不足,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障碍。糖尿病患者有时会出现急性并发症,严重时可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2 饮食治疗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治疗方法之一,适用于各种糖尿病患者,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控制好饮食,才可以在药物治疗时使药物发挥最大疗效。
2.1 饮食治疗的目的
糖尿病患者通过饮食治疗,(1)以长期维持一个相对健康的身体,可以进行一些正常的日常活动为目的,(2)通过饮食治疗可以直接减轻胰岛负担,使血糖血脂接近正常水平,并延缓减少并发症的发生。(3)就是可以维持患者体重,糖尿病的发病和肥胖有直接的关系,肥胖者可以减少食物的摄入,以增强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瘦弱的人可以增加食物量以增强自身抵抗力。
2.2 饮食治疗时的饮食标准
正确的饮食观念和健康的饮食习惯对糖尿病患者十分重要,在糖尿病患者饮食治疗时以饮食标准作为治疗依据和基础。(1)根据患者身高、体重、体力劳动轻度、饮食习惯等方面计算出每天所需的摄入热量,一般患者正常活动时,每天的摄入总热量男性为1500Kcal,女性为1400Kcal,患者坚持此标准可以有效地减轻体重,控制血糖水平。(2)合理分配糖、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素每日摄入量严格控制摄入食物的总热量。定时定量,不可暴饮暴食,不然不利于葡萄糖的吸收。每天一定量糖类的摄入对于血糖调节和缓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一般糖类要占总热量的50%~60%。每日所需的蛋白质所供能量达到20%,摄入要选用含有必需氨基酸丰富的蛋白质,如鱼、瘦肉等。在每日摄入脂肪方面要将脂肪摄入量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因为较高的脂肪摄入量可以使糖尿病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危险性增加,因此,要接受低脂饮食。这样糖尿病会得到一个很好的控制。
2.3 糖尿病患者饮食指导
糖尿病患者三餐饮食内容要多样化,包括蛋、肉、骨、奶、水果等食物。在摄入含糖食物时不要盲目选择,巧克力、甜点类、蜂蜜、白糖等很容易生高血糖,所以要严加控制。还有土豆、红薯、桃等也尽量少食用。因为此类食物还有大量淀粉也很容易生高血糖。肥肉和动物内脏、油炸类食物尽量少食用,因为长期使用会引起糖尿病并发症如冠心病的发病几率。提倡糖尿病患者多食用瘦肉、鱼虾等高蛋白低脂肪类食物。饮食要以清淡为主,限制盐的摄入量,同时摄入含纤维多的食物如白菜、油菜、花菜、菠菜、韭菜、茄子、豆芽类,因为含纤维多的食物能延缓食物消化吸收,减轻饥饿感,可以有效降低餐后血糖高峰。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戒烟、戒酒,长期的吸烟饮酒很容易引起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吸收障碍等并发症。
3 运动疗法
运动疗法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从远期效果来看更为显著。坚持长期中等强度适量运动可以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3.1 合理的运动时间
糖尿病患者每周要锻炼3次以上,每次不要少于30min,最好在餐后90min锻炼效果最好,但是有活动型肺结核,酮中毒的重型糖尿病患者,在未注射胰岛素时不要运动以免酮症的发生。另外应避免服用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药物发挥最大效果时进行身体锻炼,以免低血糖的发生。
3.2 运动量要适度,要有长期坚持锻炼的信心
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年龄、身体状况在锻炼时所作运动项目一定要量力而行,若运动不当可以引起血糖波动、血压波动、心脏缺血,不但起不到对疾病的控制效果,还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不良反应。一般以有小型氧运动为主,可以增加热量的消耗,减轻体重,减少血脂储存,改善肌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增加为中等强度锻炼,中等强度的锻炼可以使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度更高,可以使胰岛素相对不足造成的糖代谢紊乱得到有效改正。
3.3 运动的方式
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爱好和现有环境选择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如太极拳、步行、器械训练、关节操等。其中步行是目前运用最多的锻炼方式,锻炼时尽量选择环境安静的场所。
综上所述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已严重影响到了患者身体健康,只有通过科学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在加上合理的用药就可以减轻疾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王月玲.糖尿病健康教育实施体会[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
[2]张萍.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J].淮海医药,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