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30例
2012-01-25姜红梅
姜红梅
(吉林省白城市医院内一科,吉林 白城 137000)
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是由于心脏舒缩功能障碍或心脏负荷增加而导致的一组临床综合征,表现为全身器官和组织血流灌注不是,并出现肺循环或体循环淤血[1]。而心力衰竭时由于心肌结构重塑及电重构致心律失常发病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尤其是室性心律失常,常使患者病情恶化,病死率明显增加。因此在纠正心力衰竭的同时,能否有效控制心律失常对预后至关重要。临床上许多抗心律失常药因负性肌力作用而限制了其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胺碘酮因具抗心肌缺血及较轻的负性肌力作用,在心力衰竭患者抗心律失常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为探讨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研究及探讨,并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2010年间曾在笔者所在医院住院,且动态心电图提示存在室性心律失常的慢性心力衰竭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5岁。其中有心悸、胸闷或心前区不适等心律失常相关症状者24例,无症状者6例,心脏功能2~4级(NYHA)。对照组30例,其中男21例,女9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3岁。其中有心悸症状20例,无症状10例,心脏功能2~4级(NYHA)。2组患者均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原发病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30例,高血压心脏病18例,扩张型心脏病5例,老年性心脏病7例。所有患者均除外:①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调及药物中毒所致室性心律失常;②Ⅱ度及以上房室传导阻滞及窦性心动过缓,QTc≥500ms;③长QT综合征;④甲状腺功能异常;⑤慢性阻塞性肺病,严重肝脏疾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在常规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参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2],又予以口服胺碘酮治疗,具体方案:先给予负荷量胺碘酮0.2g,每天3次,连用7天,后改为0.2g,每天2次,连用7天,后给予维持量0.2g,每天1次,待心律失常控制后,不同患者以个体最小有效剂量0.1~0.2g/d长期维持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分别询问病史并完成体格检查,检测血常规、血糖、肝肾功能、电解质、甲状腺功能等实验室指标,并行常规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服药前后心悸等症状、心律失常情况和左室射血分数的变化,并注意记录药物不良反应。
1.4 疗效标准
抗心律失常疗效判定:显效: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减少>70%或成对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减少≥80%,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减少≥90%;有效: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数量减少≥50%;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结果及疗效比较
治疗组显效13例(43.3%),有效14例(46.7%),无效3例(10.0%),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显效14例(46.7%),有效9例(30.0%),无效7例(23.3%),总有效率为76.7%。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两组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组心悸、胸闷症状缓解22例,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心悸、胸闷症状缓解10例,总有效率为50%。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2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近年的研究表明认为,心力衰竭的治疗除了要改善其血液动力学表现外,更重要的是要阻断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激活,从而阻断心脏重塑过程,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尽管随着射频消融,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以及起搏等技术的不断成熟和进步,心律失常的治疗有了巨大的突破,但是基层医院受经济及技术条件的限制,药物治疗仍是抗心律失常的主要治疗方式。盐酸胺碘酮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抗心律失常药,2000年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规定心功能不全合并各种心律失常,胺碘酮作为首选药物[3]。临床上胺碘酮通常被归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但实际它是一个多因素作用的药物,兼有I、Ⅱ、Ⅳ类药物的药理特性,具有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胺碘酮还直接作用于冠脉血管平滑肌,增加冠脉血流量,可降低主动脉压和外周阻力,负性肌力作用很轻,因此可以维持心输血量。实际上它还可以提高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4]。
本文研究中采用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总有效率为90.0%,心功能改善总有效率达91.7%,无尖端扭转室速等恶性事件发生,无1例心功能恶化,QT间期轻度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胺碘酮在临床应用的个体差异较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呈明显的剂量相关性,随维持量的下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明显下降[5]。对于要长疗程胺碘酮治疗的患者,探寻一个既能取得较好疗效,又能降低不良反应的治疗方案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结合我国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采用个体化原则小剂量负荷量和维持量,结果显示胺碘酮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不良反应性小,适合基层医院应用,值得临床推广。
[1]雷寒.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3-124.
[2]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题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6):323-335.
[3]朱俊.胺碘酮的临床应用[J].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2004,27(1):45-47.
[4]苏家林.临床医生应用胺碘酮实用指南[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1,15(5增刊):49-51.
[5]李庚山.胺碘酮临床应用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心脏起搏与电生理杂志,2001,15(5增刊):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