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
2012-01-25刘静凌
刘静凌
广西兴安县中医院,广西 兴安 541300
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
刘静凌
广西兴安县中医院,广西 兴安 541300
总结中医脾胃论的经典理论,探讨中医脾胃失和与现代胃炎胃溃疡的发病的关系。本文主要是从脾胃的气机升降、脾胃病与其他脏腑病因病机关系、脾胃病的临床表现、治法等方面探讨了胃炎胃溃疡的发病与中医脾胃的关系,为临床上治疗胃炎胃溃疡提供理论和实证借鉴。
胃炎胃溃疡;中医;脾胃
胃炎、胃溃疡是现代医学名称,属临床常见病,从其临床表现来看,该病属中医学的“嘈杂”、 “胃痞”、 “吐酸”、“胃脘痛”、“心痛”等范畴。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过于精细,再加上工作压力大、烟酒过度、环境恶化等,导致消化道疾病的 (胃炎、胃溃疡等病)发病率逐年上升。现代医学对胃炎、胃溃疡的病因和病理学研究日趋深入,极大地提高了西医对胃炎、消化性溃疡的诊疗效果。但西医治病讲究对症治疗,以修复溃疡面,消除炎症、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等等措施为主,用药疗程长,且副作用大,中医在这一点上则大不相同。中医认为脾与胃相表里,脾主升清,胃主肃降,脾胃不和或者肝气伐胃等病机均能导致胃病,采用调和脾胃、疏泄肝气等法可以从整体上治疗胃病,通过方剂中药味的加减,还能兼顾调和五脏六腑,这是西医治疗不具备的优点。中医药理论有着上千年的临床实践,疗效毋庸置疑,而理清胃炎、胃溃疡的病因病机是治疗的基础,本文浅显的从脾胃论这一方面对脾胃与胃炎、胃溃疡的发病关系进行简单论述,希望能为医药工作者带来借鉴。
1 脾胃的升降失调与胃病的关系
中医认为,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就是气机的升降出入,而气机的升降出入又具体体现在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及其之间的协调关系,如肺气的宣发肃降,肝的疏泄调达,肾的温煦气化和纳气,肾水上升以济心火,心火下降以暖肾水等等,虽然如此,但气机升降的主要活动枢纽却在脾胃。脾主升清,脾气上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输布到全身发挥其营养功能,脾以升为顺;胃主通降,食物入胃,经胃的腐熟后,必须下行进入小肠,才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故胃以降为和。而且脾胃位居中焦,是升降的枢纽,脾胃的升降影响着各脏腑的阴阳升降,因此脾胃健运,脏腑才能和顺协调,元气才能充沛,生机才能洋溢活跃。
升降不及、升降反作、升降失调是气机升降失调在脾胃病中的主要病理表现,因此,主要采用的治疗方法大致分为:补其不足以助升运和降;纠其反作以举陷逆;调理升降以复气机顺行。补益法用于脾胃虚弱,运化失调,升降不及的各种疾患,如脾虚生化乏源的气虚、血虚证尤需健脾益气;胃阴不足失于润泽者,又当滋养胃阴,恢复其顺降之性。升降法用于脾胃升降反作的疾患,“升”用于当升反降的中气下陷之证;“降”,用于当降反升的胃气上逆证。调理升降法用于其它脏腑病变影响脾胃升降的疾患,例如,温肾阳以恢复中焦机枢、疏肝气以协助脾升胃降、宣肺气以展舒脾胃气机等。
2 胃炎、胃溃疡中医脾胃的辩证治疗
胃炎、胃溃疡是现代医学名称,属临床常见病,从其临床表现来看,该病属中医学的“嘈杂”、 “胃痞”、 “吐酸”、“胃脘痛”、“心痛”等范畴。胃炎胃溃疡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可分为几个类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肝胃气滞型,肝胃郁热型,血瘀阻络型。下面对几种分型进行辩证论治。
2.1 脾胃虚寒型
主要症状:胃痛日久,喜温喜按,得食痛减、畏寒、吐清纳呆,便溏,舌质淡体胖,苔白,脉沉细缓无力。
病机:中阳不足,脾胃虚寒。
宜选小健中汤加减。该方温中散寒,健脾益气。如果小建中汤内加黄芪,变为黄芪建中汤,可以增强益气建中之力,阳生阴长,诸虚不足之证自除,效果更佳。
2.2 胃阴不足型
主要症状:胃脘隐痛,时剧痛,口干唇燥,易泛酸水,食甘甜之品后更甚,纳差,食后作胀,便干,舌质红,苔净,脉细数。
病机:胃阴不足,虚火灼络。治法:养阴和胃,生津润燥。
宜选沙参麦冬汤加减。该方润燥生津,清养肺胃,常用于燥伤肺胃,津液亏损的病症。
2.3 肝胃气滞型
主要病症:胃脘胀痛,攻撑胁肋,痛无定处,每与情志因素有关,苔白微腻,脉弦细。
病机:肝郁气滞,肝胃不和。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
宜选柴胡疏肝散或金铃子散加减。柴胡疏肝散为疏肝理气之代表方剂。具有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的功效。现代常用于肝炎,慢性胃炎,胆囊炎,胁间神经痛等属肝郁气滞者。金铃子散为治疗肝郁化火诸痛证的代表方剂,具有疏肝泄热,活血止痛的功效,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肝炎、胆囊炎等属肝郁化火者,均可加减用之。
2.4 肝胃郁热型
主要病症:胃脘灼痛,痛势较急,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常伴发热,面色发红,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数。
病机:胃火炽热,肠腑滞阻。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宜选丹栀逍遥散加减。该方具有养血健脾,疏肝清热的功效,对于肝气横犯脾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所致的恶心呕吐,暖气泛酸,上腹胀满疼痛诸症有良好的效果。
2.5 血瘀阻络型
主要病症:胃脘疼痛如针刺,固定不移,拒按,或见呕血黑便,舌质多见瘀斑点,苔薄黄,脉细涩。
病机:气滞血瘀,胃络受损。治法:活血通络,理气止痛。
宜选膈下逐瘀汤加减治之。该方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的功能,对于胃痛久治不愈,气滞郁结导致气机失常诸症有效。
3 中医脾胃学说与西医认识胃病的不同
中医中所讲的脾胃不同于现代医学解剖学概念意义上的脾和胃,且远比西医解剖学脾胃涉及的范围大。而且中医脾胃病的表现也远比现代医学中所讲的胃炎、胃溃疡所涉及面广,如黄疸、带下、水气、痰饮等等。中医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虽不像现代医学对胃炎、胃溃疡研究的那么具体,但有自己的理论体系,非常全面 (包括攻击因素,防御因素,精神因素及免疫因素)等。按中医脾胃学说的理论,有胃炎、胃溃疡病的发生,就表明有脾胃功能失调。上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通过使用调整脾胃功能的方药,对胃炎、消化性溃疡具有治疗作用。只要使用准确得当,收效良好,有时甚至超过现代医学的疗效。
总之,辨证论治是祖国医学的治则特点,也是中医的精华所在,对胃炎、胃溃疡的治疗,要着眼于整体,从多个方面去综合调理身体机能。进一步想,如果能将中医的整体特点与西医的快速起效特点相结合,综合分析,可能会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中西医结合也可能是整个医学界的发展趋势。
R259.7
A
1007-8517(2012)15-0022-02
2012.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