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痰、瘀、毒论治面部皮肤病

2012-01-25周宝宽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3期
关键词:外用药外涂化瘀

周宝宽 周 探

辽宁省沈阳皇姑协和中医门诊部,辽宁 沈阳 110036

痰、瘀毒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为有形之阴邪,湿浊黏滞,阻滞气机,影响经脉气血运行,病证缠绵难愈。瘀影响气机,阻塞经脉,病位固定,病证繁多。毒邪是指外侵和内生的致病因素,多为有形之物。毒邪分为直接毒邪和转化毒邪,前者主要指有毒之物及疫疠、毒虫、部分六淫等,后者多为六淫或七情、饮食、劳逸等因素作用于机体而产生的毒物,有转化过程。沈绍功概括毒邪之意有五:一指药物的偏性和峻烈;二指病因;三指病证;四指治法;五指酒毒、药毒[1]。1997年王永炎院士对“毒邪”有精辟诠释:“邪气亢盛,败坏形体即转化为毒,毒系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常使体内的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及时排除,蕴积体内过多而成[2]。”目前,环境污染严重,衣、食、住、行,尤其空气、水质及食物的污染,新的有害微生物的产生,外来之毒对人体危害日益加剧,人们似乎生存在“毒环境”之中。很多疾病的产生均与毒邪有关,解毒、排毒、化毒、抗毒、杀毒等成了当务之急。外来之毒侵入体内可直接致病,也可转化为其他病理产物。内生之毒邪,即转换之毒邪也是一种病理产物,而成为致病因素。痰、瘀、毒可相互转化、相互促生,三者可单独为患,也可互结为患。临证既可分清主次治之,也可痰、瘀、毒同治。痤疮、酒渣鼻、黄褐斑等面部皮肤病多为痰、瘀、毒为患,痰、瘀、毒可相继致病,也可同时共存。从痰、瘀、毒论治面部皮肤病可取得满意疗效。

1 痤疮案

李某,男,23岁。2009年3月26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5年前,面部起白头粉刺,前额及面颊较重,不规律外涂软膏,时轻时重。1个月前,因嗜食肥甘辛辣,症状加重。现来我中医门诊求治。诊见:在丘疹基础上,可见结节及囊肿,并向颈部及背部蔓延,结节发暗且有触痛,较大囊肿有波动感,胸闷纳呆,便秘;舌质暗,苔腻,脉弦滑。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肺胃积热,痰瘀毒聚,肌肤失养。治法:清肺化痰,解毒化瘀。方药:自拟解毒化瘀祛痰汤。药用:金银花15g,连翘10g,黄芩10g,山慈菇10g,陈皮15g,制半夏10g,猫爪草10g,三七10g,桃仁10g,红花10g,白术10g,茯苓10g,泽泻20g,生大黄10g,桑白皮10g,炙枇杷叶10g,炙甘草10g。水煎服,2次/d。第3遍煎液局部湿敷,1次/d。二诊(2009年4月2日):上方用7剂,结节渐消,囊肿稍有回缩,大便通畅。上方去大黄,加桂枝3g,继续口服。外用药同前。三诊 (2009年4月16日):上方又用14剂,结节明显消失,囊肿明显回缩,无胸闷,食欲增,二便通畅。上方去黄芩、山慈菇、制半夏,继服。外用药同前。四诊(2009年5月14日):上方又用28剂,丘疹、结节、囊肿消失,留有凹陷性瘢痕。停用口服药。外涂化瘀祛痰散(白芷、白芍、丹参、三七、桃仁、红花、杏仁、白芥子、猫爪草等量,粉碎过筛)黄瓜汁调,1次/d,1个月后,瘢痕几近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按 肺胃积热,久蕴不解,脾失健运,化湿生痰;久病,气血运行不畅,形成血瘀;热、痰、瘀蓄久生毒及毒邪外侵;痰、瘀、毒既可单独为患,也可互结为患。诸因上蒸颜面,肌肤失养,发为痤疮。治宜清肺化痰,解毒化瘀,肺、脾、胃同调,热、湿、痰、瘀、毒并治。方中金银花、连翘、黄芩、山慈菇清热解毒;桑白皮、枇杷叶清肺化痰;陈皮、制半夏、猫爪草化痰散结;三七、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白术、茯苓、泽泻健脾利湿,杜绝生痰之源,又可促进邪从尿出;生大黄解毒泻下,既通便,又使邪从大便而去。

2 黄褐斑案

查某,女,31岁。2009年6月11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面起黑斑5年,抑郁1年。5年前,右颊出现散在点状黑斑,在美容院做皮肤护理长达1年,原有黑斑不但未淡化,且前额、下颌也出现片状黑斑,颊部形成蝴蝶状斑,去过多家医院,诊断为黄褐斑,用过多种中西药,疗效不显,影响了婚姻,情绪低沉,辞去工作,不与别人来往,1年前,又在某医院诊为抑郁症,现其母陪患者来我中医门诊求治。诊见:表情淡漠,神疲纳呆,胸胁胀痛,咽中如有物梗塞,吐之不出,吞之不下,面部散在黑褐色斑片,颊部尤重;舌暗淡,苔白腻,脉弦滑。西医诊断:黄褐斑;抑郁症 (轻度)。中医诊断:黧黑斑;梅核气。辨证:肝郁气滞,血瘀痰凝。治法:疏肝解郁,化痰散结,解毒化瘀。方药:自拟疏肝开郁汤。药用:陈皮15g,制半夏10g,厚朴10g,茯苓10g,生姜5g,苏叶5g,柴胡5g,郁金10g,香附10g,佛手15g,川芎10g,枳壳10g,白芍15g,丹参10g,三七10g,山慈菇10g,土茯苓20g,猫爪草10g,炙甘草5g。水煎服,2次/d。外涂祛斑散 (白附子、白芷、白薇、白茯苓、白鲜皮、丝瓜络、三七、当归等量,粉碎过筛)用黄瓜汁或牛乳调成糊状,涂患处,2次/d。二诊(2009年6月18日):上方用7剂,胁痛减,斑片稍有淡化,二便通畅。守方继服。外用药同前。三诊 (2009年7月2日):上方又用7剂,心情渐爽,愿与别人交谈,咽部舒适,褐斑明显消散,食欲渐增,二便通畅。上方去半夏、柴胡,加白术10g,黄芪20g,继续口服。外用药同前。四诊 (2009年7月30日):上方又用28剂,心情开朗,有工作欲望,咽部无任何不适,面部仅存少量褐斑且已淡化。上方去生姜、苏叶、山慈菇,继续口服。同时外涂祛斑散,21天后,诸症悉除,已参加工作并处上男朋友。随访1年,未复发。

按 情志不畅,肝郁气滞,郁久生热,熏蒸于面;脾失健运,聚湿生痰,阻碍气机,颜面失养;病久入络,久病必瘀,尤其肝郁日久,形成气滞血瘀,颜面失养;而郁、痰、瘀久之可生毒邪,熏蒸于面;肝郁乘脾,脾运不健,聚湿生痰,痰气郁结于胸膈之上形成梅核气。疏肝开郁汤由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又加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组成。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治肝气郁滞证;半夏厚朴汤行气散结,降逆化痰,治梅核气之痰气互结证;柴胡疏肝散中已有川芎、香附、白芍等养血活血之品,为加强活血化瘀之功,又加入丹参、三七;山慈菇、土茯苓、猫爪草有解毒、祛湿、化痰、散结之功,其毒邪为痰、郁、瘀蓄久转化而生,用解毒药治疗黄褐斑妙处正在于此。笔者在治疗痰、瘀、郁为患时,常加解毒之品,每获良效。痰、瘀、毒可相互转化或兼夹,三者即可单独为患,又可聚结为患,因此要痰、瘀、毒同治。祛痰与化瘀为八法中的消法,解毒为清法。

3 酒渣鼻案

方某,男,36岁。2009年7月21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鼻部潮红,起丘疹,结节8年,曾用中西药物多种,口服及外涂,久治未愈,且逐渐加重,现来我中医门诊求治。诊见:鼻部及面颊潮红,散在丘疹、结节,鼻部尤重,结节暗红,鼻尖部结缔组织和皮脂腺轻度增生,毛囊口稍扩大,咽喉不利;舌暗,苔腻,脉弦滑。西医诊断:酒渣鼻。中医诊断:酒齄鼻。辨证:痰瘀毒互结。治法:祛痰化瘀,解毒散结。方药:自拟祛痰化瘀散结汤。药用:陈皮15g,制半夏10g,当归10g,川芎10g,三棱10g,莪术10g,白花蛇舌草15g,山慈菇10g,夏枯草15g,蒲公英10g,白术10g,枳壳15g,炙甘草10g。水煎服,2次/d。外用化瘀散 (刘寄奴、骨碎补、桃仁、红花、当归、白芷、白芥子、杏仁、猫爪草、夏枯草各30g,细辛10g,粉为细末,过筛)用红霉素软膏为基质,拌化瘀散涂患处,2次/d。二诊 (2009年7月28日):上方用7剂,潮红明显消退,结节稍见消散,二便通畅。守方继服。外用药同前。三诊 (2009年8月11日):上方又用14剂,潮红消退,结节明显消散,扩大毛囊口回缩,咽喉舒适。上方去半夏、三棱、莪术,继续口服。外用药同前。四诊 (2009年9月1日):上方又用21天,结节消失,增生组织明显回缩。上方去山慈菇,又治28天,除鼻尖部有不明显皮脂腺增生外,他症悉除。

按 肺胃积热,久之生火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外感风寒,血瘀凝结;且痰瘀久蓄生毒,痰瘀毒聚结鼻部。治宜祛痰、化瘀、解毒、散结。陈皮、半夏化痰;当归、川芎养血活血;三棱、莪术破血行气,祛瘀散结;白花蛇舌草、山慈菇、夏枯草、蒲公英解毒散结;白术健脾补中;枳壳行气宽中,利于除痰化瘀。诸药相合为痰瘀毒并治,可使痰化、瘀消、毒解、结散。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临证思辨录〔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139.

[2]王永炎.关于提高脑血管疾病疗效难点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4):195.

猜你喜欢

外用药外涂化瘀
补虚解毒化瘀方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随机对照试验
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主要成分的配伍研究
基于药效学实验的化瘀骨合片提取工艺筛选
板蓝根注射液新功用
微波联合局部注射干扰素和外涂咪喹莫特乳膏治疗尖锐湿疣的临床效果
果酸治疗黄褐斑30例临床分析
马应龙痔疮膏外用新功效
试论外用药治疗银屑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干预
三黄水治疗糖尿病足坏疽急性感染期疗效观察
激素类外用药使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