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九莲山帐书文化源流臆说

2012-01-24陈江风訾琳溁

关键词:道教生活文化

陈江风,訾琳溁

(郑州轻工业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河南郑州450002)

2008年6月,河南省新乡市民协在实施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中,在九莲山区发现了神秘的帐书文化现象。“帐”是当地群众的叫法,是香客在朝山、进庙、烧香、敬神时书写或绘制在纸上、布上的精神诉求,它寄托了当地群众的美好愿望。帐书文化是当地流行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又称为“写天书”、“画盘基”、“打盘”、“传功”,包括写帐、展帐、开帐、交帐4个过程。经过书写、绘制而成的帐书在进行了必要的仪式供奉后,通常在神像前焚烧交帐。这种文化现象以前很少受到社会关注,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引起较大社会反响,报纸、电台、电视都陆续报导,九莲山风景区专门组织了帐书文化座谈会,并在河南省美术馆策划了大型的帐书文化展。这些报导与展览大多着眼于其新奇、神秘之处,很少对这一文化现象进行深层次的文化叩问与精神解读,这使帐书文化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其实,帐书文化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传统积淀,研究范围涉及帐书的性质、源流、仪式、效用、研究方法等方面。揭开帐书文化的神秘面纱,对于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正面对待和积极引导群众的信仰,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对九莲山帐书文化的传承脉络、社会功能及对当今的启示予以阐释。

一、九莲山帐书文化的传承脉络

1.帐书的发展与演化

九莲山地区寺院较多,明显呈现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特点。其中,以西莲寺最大且最有影响。九莲山西莲寺中主神多数是道教的,佛道两教诸神相安供奉在同一寺庙,但当地关于主神的传说大多与道教相关。相传,九莲山的创始神九莲老母原为玄都玉京的莲花仙姑,奉元始天尊差遣,下凡到南太行施法布道保佑一方平安。九莲山帐书中的很多图案、文字与道教的画符、云箓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从根本上讲九莲山帐书文化也是中国传统道教文化的一部分。

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的神仙方士学说就已经广为流行,到秦汉时期已经成为皇家的信仰。道教于东汉时期正式创立,之前方士们已有类似于画符写帐书一类的活动用于民间生活与丧葬仪式当中。丧葬仪式中用得较多的是一种被称为“铭旌”的东西,铭旌上通常写有升天的祈愿、画一些象征性的符号,以帮助灵魂升天。著名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T形帛画(见图1)就适用于丧葬,其作用类似于历史上的铭旌,但又比普通铭旌制作得精细华美,该帛画所绘的是灵魂升仙的象征场面,没有文字与魇语,而当时在铭旌和一系列魇镇器物上画符、写祝语和咒语已经很普遍。[1]

画符、写祝语和咒语不仅长期在民间使用,也用于王侯将相们的民俗活动,并且逐渐被部分文人文学化,更有人以此邀宠,以赢得帝王的欢心。这种文体在道教文学史上称步虚词。步虚词,道家曲也,备言众仙缥缈轻举之美。步虚词在南北朝时已经存在,唐宋以后民间做道场流传的散花词就是这种文体的演变形式,这些都与道教文化有关。除步虚词以外,还有一种与帐书相关的文体叫做青词。青词又称绿章,大体产生于唐代,是道教仪式中献给上天的奏章祝文,多为骈俪体,形式工整,文辞华丽。唐朝人李肇在《翰林志》中解释为:“凡太清宫道观荐告词文用青藤纸,朱字,谓之青词。”青词是道观里用来与上天通话的文体或用朱砂写在青藤纸上的通神文字。青词是明代帝王非常喜欢的东西,其性质就是宫中文人所写的帐书。宫中文人将青词写在青藤纸或绢帛上,由皇帝或大臣默祝或念给神明听,然后将其在神像前烧掉。这一点与九莲山群众给上天交帐的活动相似,是一种与天对话、交流的形式。明朝奸臣严嵩之所以得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擅于写青词。据《明史·宰辅年表》统计:嘉靖十七年(1538年)之后,内阁14个辅臣中,有9人是通过写青词起家的。首辅大臣中,除严嵩之外,还有夏言、徐阶等人都是青词高手。[2]这种“终南捷径”甚至被后人垂涎,传为典故。难怪清人元璟在求官不能如愿之后,写诗叹道:“欲与重华语,青辞何处陈。”[3]因此,帐书这种形式是中国道教符咒传统的产物。历史上画符是道士和少数文人的特权,现在又回归民间了——九莲山的帐书就是人民大众传承这种文化的一个典型案例。其他地方也有写帐书的文化现象,比如笔者在做民俗考察时就亲眼看到济源王屋山奉仙观、淮阳太昊陵的群众写帐书的民俗现象,只是没有九莲山规模大。

图1 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

2.帐书发展的类型

符咒是中国传统道教诸修炼方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咒语和符箓两部分。《说文解字》载:“祝者咒也。”远古时祝、咒不分,可以互训。《尚书·无逸》疏文云:“祝音咒,诅咒为告神明令加殃咎也。”说明最初的咒语就是用语言祈求神明援手惩罚恶人,而且带有向神明发誓的因素。而符箓则是用符文和神秘图画祈求神灵保佑消灾赐福的手段。符箓类型纷繁,概括起来主要有4种:第一种称为“复文”。所谓复文,是指每个符文由两个或多个小字组合而成,这些组合而成的复文拼组成一幅幅符箓;还有一些复文是由多道横竖曲扭的笔划组合而成,九莲山的某些帐书文字与这一类复文形式的符篆十分相像。第二种称为“云篆”。云篆多用来表现人们想象的天书,即模仿天空云气变幻形状或模仿古篆、籀体加以变形而造出的符箓。这种表现形式被九莲山帐书广泛传承。第三种称为“灵符”、“宝符”,由更为复杂多变的圈圈点点和繁复线条构成各种图形或神秘文字,具有很强的神秘意味(见图2)。第四种称为“符图”。顾名思义,这种符箓既有图又有文,一般由天神形象与神秘符文结为一体。这类符箓多在古墓随葬物中发现。

总之,道教符箓形式多样,使用十分广泛,基本用于为人治病、驱鬼避邪、救灾止害、章表和祈福。古时,符箓和咒语多由巫师或道士们操作,专业性很强,是神职人员的专利;而九莲山地区的帐书多是群众自己创作,供奉给上天祈求消灾,保佑事业顺利和身体康健。由此看来,写帐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经历了从民间到皇家、又从皇家到民间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符合文化发展规律。这里面有很深的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因素,不能简单地把写帐书这种活动看成是封建迷信。

图2 文字帐

3.帐书的文化根基

九莲山的写帐人水平很高,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所写帐书形式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大红大紫、色彩纷繁的,具有典型的民间审美特点,给人以很亲切的艺术感受;另外一种是高雅的,具有很强的形式美感,像题名“风调雨顺”的一类帐书(见图3)在九莲山展出的作品中不在少数。“风调雨顺”帐与楚国时期的绘图风格一脉相承。该作品的作者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有民族感情积淀,有民间艺人的独特创造能力,所画的龙凤和古人最初的创造相似,继承了中国传统的表达方式。还有一些帐上画了天国的门。古代“天门”叫璧门,又叫玉门,因为古人想象“天门”是玉做的,上面的玉璧是一个主要特征。普通民众没有关于璧门的知识,不知道“天门”就是璧门,但居然同样在门上画了圆圆的玉璧图案,这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西莲寺大雄宝殿和其他大殿的屋顶上刻的、画的、雕塑的到处是葫芦,观音楼上画的也是一大片葫芦。生活中见到挑担的老先生,前面挑着大葫芦,后面挑一串小葫芦;九莲山帐画里多有盘瓠,盘瓠也是葫芦。这不是巧合,这是几千年中华农业文明生殖崇拜、祖先崇拜的观念在文物和生活中的表现,都是实实在在的民间信仰。挑担上的葫芦是真实的葫芦,是活着的俗信。学术界对盘瓠和盘古是否一回事一直存有争议,有的说盘古是盘古,盘瓠才是葫芦。从九莲山帐画看,在普通民众心中盘瓠和盘古是一回事,写帐画盘瓠是中国民间盘古信仰、葫芦崇拜深入人心的表现。

图3 “风调雨顺”帐(局部)

因此,可对九莲山帐书文化的源流问题用6个字概括:“旧传统新发展”。所谓“旧传统”,就是此情此景自有渊源,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帐书文化主要承传的是道教文化。在儒释道三教合流的大背景下,九莲山地区的帐书文化在流传的过程中也表现出三教合流的特点,道教文化是其根本。所以,道教的画符、云篆、复文之类的表现形式在帐书中都有体现,某些表现形式和文化元素在今天看来依然很亲切。至于从帐书图案中看到的青铜文化和楚文化漆器的影子,说明帐书中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淀,对于创作者来讲可能是一种无意识的活动,但其中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巨大影响。帐书是有文化渊源的,是有传承方式和传承渠道的,这些构成了我们需要揭示的九莲山帐书的文化根基。所谓“新发展”,一是人群的发展,二是题材的发展,这是社会变化及传承方式变化的结果。关于帐书技术层面的传承,过去是有着相对固定人群的。古代生产力落后,教育不普及,写帐和画帐的权利都集中在有知识有文化的巫师道士手里,这些人代代相传,人群小而稳定,题材大多有本可依,内容大多稳定相传。现在情况不同了,过去巫师道士所做的这些事情,现在普通百姓都可以做,题材宽泛,无所顾忌,只要能表达群众心中所想并达到目的就可以为我所用。更有意思的是,写帐人聚在一起还经常唱具有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红歌”,这是典型的与时俱进,也是帐书这种古老文化形式在当前的新发展。

二、九莲山帐书的社会功能及对当今的启示

在几次田野调查中,我们发现九莲山地区的人们较好地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这里的人们在农忙时生产劳动,农闲时及固定假日集合在庙宇里释放精神和生活的压力。有些人来庙宇时压力重重,走的时候轻轻松松,这是另一种社会生活方式的文化绩效,具有一种功能性的效益和研究价值。这种文化功能的开发和利用,对我们解决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所致的精神紧张,解决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关系问题有一定的启发。

中国古代三教合流,庙宇和老百姓的经济生活融合在一个共同空间当中,是一个精神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共同体,其社会功能是多元的,因此具有很强的自我调适功能。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了,社会富足了,民间的生活方式、居住空间、物质生活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离经济与竞争越来越近,离文化与淡雅越来越远,精神生活空间缺失。民间村落已很少有精神生活的空间,精神生活比较匮乏。广大农村过去的宗祠、庙宇在我们生活当中被革除了,有效的公共文化设施和集体文化生活越来越少,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生活方式渐行渐远。传统的文化性、仪式性和认同性很强的文化生活方式的淡出,带来的是社会功能的简单化、社会道德伦理的淡化和心理疾患的多发化、复杂化。相比之下,九莲山地区的人们生活在一个有倾诉、有寄托、有亲情、有伦理的空间里,人们心理相对平衡,身心愉快,相亲相敬,人际关系相对简单、和谐。这一切不能排除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结构互补、经济生活与精神生活彼此和谐的因素。基于此,我们可以进而推断,建构这样一个结构合理、自我调适能力强的生活共同体是建设和谐社会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1]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古代镇墓神物[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6.

[2] 张廷玉.明史(第11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4:3356-3363.

[3]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下册)[C].北京:中华书局,1975:591.

猜你喜欢

道教生活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西夏道教补议
生活感悟
道家道教研究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茅山道教楹联意蕴审美
中国道教学院将于2001年改建教学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