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热镇痛药的临床应用效果进展
2012-01-24陆江涛
陆江涛
(广西防城港市防城区人民医院,广西 防城港 538021)
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镇痛、抗风湿、抗炎作用的一类药物[1], 多属于有机酸类化合物,有相似的作用机制、药理作用和不良反应。解热镇痛药一般为成药,服用比较方便,在临床应用中很受老百姓欢迎,也由此发生许多不合理用药的事故。所以建议患者在有不适症状时(身痛、头痛、发热)要慎用解热镇痛药。发热和疼痛都是身体产生疾病的重要信号,为了不延误和掩盖病情,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甚至会加重病情等产生不良后果[2],一般不主张快速用药退热或者止痛,特别是老年人更应慎重使用。因为在体温下降的过程中会降低人体的免疫力或产生胃肠道副反应等其它器官功能的损害,所以为了缓解不适的症状,只能临时服用,不能长久服用。
1 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12月入我院门诊因感冒就诊的120临床资料,收集其在处方中解热镇痛药的使用情况并进行总结和分析镇痛药的临床应用特点和效果,其中使用处方药物治疗者54例,使用非处方抗感冒药物治疗者66例。
2 结 果
在54例使用处方药的患者中,使用1种解热镇痛药并配伍用镇咳药或抗菌药的有45例占83%;1例出现轻微药物不良反应;在66例使用非处方药的患者中,使用1种解热镇痛药并配伍用镇咳药或抗菌药的有27例占41%,有2例出现轻微药物不良反应。
3 讨 论
3.1 常用的几种解热镇痛药
3.1.1 阿司匹林
具有较强的抗风湿、抗炎、解热、镇痛作用,治疗慢性疼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小剂量具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可以延长出血时间,抑制心脑血栓的形成。
3.1.2 对乙酰氨基酚
具有较强的解热作用,主要是因为该药对中枢神经系统前列腺素合成的抑制作用较强,且与阿司匹林具有相似作用,镇痛作用相对较弱,但作用持久、缓和。几乎没有抗风湿、抗炎作用。本品对胃肠道刺激较小,不影响凝血机制,正常剂量下不影响肝脏功能,属于安全性较高且有效的解热镇痛药,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首选的退热药。
3.1.3 双氯芬酸
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口服吸收度较好,抗炎作用要高出阿司匹林26~50倍,能较好地改善肿胀、关节痛等症状,同时还具有增强活动的功能,尤其擅长治疗老年关节疾病。但服用本品可能会发生骨髓抑制等药物不良作用,故作为处方药使用时仅限外用给药[3]。
3.1.4 布洛芬
口服比较容易吸收,药物副作用相对较小,具有抗炎、抗风湿、解热和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与阿司匹林相比较,其强度会高出20倍左右;布洛芬的抗炎作用一般,解热效果明显且持久。临床研究表明,布洛芬与对乙酰氨基酚均属于安全性较高且有效的退热药,当体温高于39.2℃时,同剂量[10mg/(kg·次)]口服布洛芬比对乙酰氨基酚退热效果更好,且退热持续时间也较长。
3.1.5 吲哚美辛
具有极强的镇痛作用,治疗炎症性疼痛时止痛效果特别明显,其镇痛强度相当于同剂量阿司匹林的l0倍~l2倍;中至重度骨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以本品抗炎效果最好。但由于其不良反应较 多,故作为非处方药使用时仅限外用给药。
3.1.6 萘普生
为非甾体类抗炎药,具有解热、抗炎、镇痛作用。口服吸收度好而且起效快,血浆浓度在给药后2~4h后达峰值,在血中绝大部分和血浆蛋白结合,药物半衰期为13~14h。约95%以代谢产物或原形自尿中排出。对于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椎炎、运动系统慢性疾病及、痛风、轻、中度疼痛等,均有一显著的疗效。中等疼痛在服药1h后即可得到缓解,镇痛作用可维持7h以上。但因其具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所以哺乳期妇女和2岁以下儿童应禁用。
3.1.7 尼美舒利
为非甾体抗炎药,镇痛、抗炎和解热作用明显,尤擅长治疗各种慢性疼痛的治疗,如骨关节炎症、外伤痛、头痛、风湿痛、癌症疼痛等,同时该药物副作用较小,因而在临床中广泛被应用,特别在在小儿解热镇痛剂的选择用药方面更是得到医生和家长的认可。但是本品与其他非甾体抗炎药一样,都可能产生药物的不良反应,最常见的有嗜睡、头晕、肠胃出血或胃溃疡等,儿科专家也明确指出,儿童应慎用尼美舒利[5],该药在儿童用药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就是白细胞减少,所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一直关注着尼美舒利的临床使用情况以及不断监测着国内外的有关检测数据,关于尼美舒利的相关风险问题,专家还需进一步论证。
3.2 应用解热镇痛药的基本原则
3.2.1 解热镇痛药使用时应根据疼痛轻重程度不同,选择镇痛效果不同的镇痛药,另外在用药之前同时要对病因进行判断和分析,针对病因治疗,既治标又治本,这样才不会延误疾病。
3.2.2 由于解热镇痛药在用药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药物不良反应,因此在决定用药之前,应对患者仔细询问有无过敏史,使用中还应密切观察白细胞是否有减少的现象[4],做到及时调整用药。若患者同时伴有溃疡出血或有胃病,则不宜使用阿司匹林及其制剂等,也不宜使用对胃肠道刺激较大的解热镇痛药,可以选用其它的镇痛药如复方氨基比林、消炎痛等。同时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避免产生肝、肾功能损害而产生毒性,严禁在孕妇或肾、肝功能有损害的患者中使用。
3.2.3 使用解热镇痛药时首先选择口服给药。因口服给药是最简单、经济的治疗方法。在基层医院和家庭均可应用。口服给药用药剂量不宜太大。剂量过大会导致体温急剧下降、大量出汗等虚脱症状。对年老体弱者以及婴儿更应慎重用药。
3.2.4 解热镇痛药的止痛效果只能达到中等程度止痛,对牙痛、头痛、关节痛、肌肉痛、神经痛等有慢性镇痛效果,而对创伤性剧烈疼痛不起作用。
3.2.5 坚持个体化用药,具体是指用药剂量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调整,不能千篇一律,达到患者有效镇痛的目的即可,以最小有效剂量为原则进行调整。
3.2.6 有些解热镇痛药擅于治疗各种风湿病痛,例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及风湿痛都有不错的疗效,用药后具有较好的退热、止痛及消肿的效果,并能抑制风湿因子的活动。
3.2.7 使用解热镇痛药时要按时用药,就是按药物达到血药浓度的时间情况定时给药,在此前提下,可根据患者的疼痛状况临时追加给药,以维持和保证有效的血药浓度,减少患者疼痛。
3.2.8 防止解热镇痛药对血液系统造成损害。此类药物可引发再生障碍性贫血或粒细胞减少,因此长期服用此类药时患者应定期进行血象检查。对血小板减少患者或造血功能障碍导致的贫血患者应避免使用。
3.2.9 消化道溃疡患者禁用此类药物。因为此类药物对消化道可引起明显的刺激作用,会加重或诱发消化道溃疡或出血,从而加重患者原有的病情。
抗感冒药的组方多有相同成分,在使用解热镇痛药时,要首先了解其成分组成,避免同类药重复使用或长期服用,也不能超剂量服用,防止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同时应加强OTC药品的管理,给患者提供多方面的用药指导,提高患者用药的依从性。
[1] 李战,黄海燕.NO偶联双氯芬酸衍生物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实验研究[J].药学进展,2004,28(11):507.
[2] 周广友,蒋小芹.常用解热镇痛药复方制剂的组分与不良反应[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00,2(1):44.
[3] 张石革非处方药的全球趋势与我国医院药学的走向[J].中国药房,1997,8(4):153.
[4] 刘富佳,田丁.非甾体抗炎药致急性粒细胞缺乏4例[J].中国处方药,2003,7(7):61-62.
[5] 王延龙.尼美舒利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中国当代医学,2006,5(5):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