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间透太冲”针刺法的临证应用

2012-01-24朱现民刘小庆

中国中医急症 2012年11期
关键词:太冲泻法肝经

朱现民 刘小庆

(河南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河南郑州450008)

针灸穴位中的“行间”功专疏闭祛瘀,使气血流行而百病皆愈;而“太冲”为经气盛大冲突之处,能通调全身气血,两穴功效相近。行间为肝经“荥穴”,以清肝热、息肝火、平肝风、泻肝实为用;太冲同为肝经“输穴”和“原穴”,以疏肝郁、理肝气、通肝经、益肝虚为用。两穴既能用于足厥阴经脉循行部位之病证,又能用于肝脏胆腑之病证,既可调补以治虚,又可泻邪以治实。行间、太冲二穴同在足背两趾间,位置相距不远,采用“透刺”法可一针贯通二穴,充分发挥其疏理肝郁,平逆肝气,通行气血,调节脏腑虚实的作用。近年来“行间透太冲”的针刺方法 在临证中得以广泛运用,实践证明此法取穴精简,针感明显,操作容易,获效迅速,对不少病证数次施术即可治愈。

1 定穴刺法

1.1 穴位特性行间穴位于足背侧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太冲穴位于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行间和太冲两穴,一为“荥穴”,一为“输穴”,根据《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所提出“荥输治外经”的应用理论,主要用于治疗足厥阴经脉循行通路上的疾患,以及肝经火热循经上扰的疾病。“太冲”又为肝经“原穴”,是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之处,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的理论,亦可用于治疗相应的脏腑病证。施术时采用“行间透太冲”的刺法,一针透二穴,同刺荥输原,以加强疏通厥阴肝经脉气、调节脏腑气机的功效。

1.2 透刺施术正坐或仰卧,以足部自然放松取刺为佳。足背皮肉浅薄,有汗毛及皮脂腺,富有弹性,足背静脉分布较多,互相吻合成网状。此处不宜直刺过深,多以针尖向上斜刺进针。一般用0.38 mm×50 mm的毫针,从足背第1、2趾缝纹端行间穴进针,避开可见的浅静脉,顺趾骨间隙向上朝太冲穴方向刺入25~40 mm,中等强度刺激,局部出现酸麻胀感并向上放射传递,针感可经足背、踝部、小腿传至膝关节部,甚至于少腹部及腹股沟区。留针15~20 min,其间行针1~2次。透刺操作时,针体在穴下由皮肤、皮下筋膜,穿足背深筋膜,沿拇长伸肌腱的外侧缘,达深层由足底内侧神经支配的第一骨间背侧肌。

2 应用范围

2.1 头痛眩晕足厥阴经脉上行至巅顶,行间、太冲两穴透刺,疏肝熄风,清降肝阳,清利头目,治疗痛在巅顶的“厥阴头痛”及痛在两侧的“少阳头痛”,在全身经穴尚属特有[1]。肝阳上亢、肝火上扰、肝经风热所致的头痛,用0.38 mm×50 mm毫针从行间穴朝太冲穴透刺,以强刺激手法行针,留针20 min左右,即可出针,1次治疗即可显效,对于顽固性患者,以行间透太冲为远端取穴,局部配取百会、风池增强疗效,效果不明显时可同取双侧穴位[2]。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发作性头痛,透刺后施提插捻转,以局部酸胀疼痛,或向上扩散,或传至头部,患者微微出汗为佳。针感越强,效果越佳,可以迅速解除血管痉挛,缓解头痛症状。妇女行经前后症见头顶疼痛,取刺太冲穴针刺,有针感后行缓慢左右捻转,同时配合患者深呼吸,一般1次即愈。眩晕与肝关系密切,《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眩晕,均可刺行间、太冲二穴。现代医学中高血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动脉硬化、美尼尔氏综合征等均可出现眩晕症状,针刺后均可改善症状。现代研究表明针刺太冲具有良好降压、改善头痛、头晕症状的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及肝风内动所致眩晕。斜刺透刺双侧穴位,强刺激泻法,以达平肝阳,息肝风,清头目之功,针刺后患者感觉头部清爽,神清目明[3]。

2.2 目赤暴盲肝开窍于目,肝脉连目系,《百症赋》中载“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对肝火循经上犯于目所致的目赤、肿痛、干涩等症,行间透刺太冲能清泻肝火,除热明目,凡属肝经风热、肝火上炎等肝经热证、实证所致的目赤肿痛,均以透刺法作为远端取穴施治方法 。一般在感传能够上达眼部时,患者即感觉眼部明亮,视物清晰。行间、太冲是肝经治眼目疾患的代表性穴位[4],施以针刺能使眼球结膜微血管口径明显改变,血流速度明显增加,从而证实肝脉确实与“目系”有特异性联系,针刺行间太冲穴治目疾实际上就是通过改善眼部微循环,增加眼部血运而实现的。暴盲症以一眼或双眼视力急剧下降至失明为主要表现,常选双侧行间透刺太冲为主,以强刺激泻法为主,留针20 min,其间行针2次。配用睛明穴浅刺8~10 mm,不施任何手法,1次治疗即可不同程度的恢复视力。行间、太冲穴对青光眼、夜盲症有很好的降眼压作用,施以强刺激泻法,即可降低眼压,改善眼压代偿功能,胜过其他腧穴[5]。

2.3 耳聋鼻衄行间太冲清泻肝胆,因肝胆之火上犯、蒙蔽耳窍所致的耳内轰鸣及突发性耳聋,在耳周局部取刺翳风、听宫宣通耳窍的同时,刺行间透太冲清散郁热,泻除肝胆之火,提高治病效果。火热上攻,迫血妄行所致的鼻中衄血,针刺行间透太冲止血非常迅速,常在1~3 min内控制出血症状。左鼻孔出血针右足行间,右鼻孔出血针左足行间,两鼻孔出血针刺双足行间,深刺25~30 mm,用强刺激泻法,最好放出少许鲜血,局部有稍强的胀麻走窜感。每5 min行针1次,留针15 min。少数患者4~8 h后重复针刺1次。针刺时少用或不用止血药,可用药棉球填塞出血鼻孔。强刺行间能降肝气,导肝胆火下行,血随之而下,而鼻衄自止[6]。如果衄血复发,再次针刺仍可止血。此法对外感热病中的鼻衄效果极好,也可用于高血压及剧烈运动引起的衄血,但对血液病凝血功能障碍所致的鼻衄无效。

2.4 唇齿喉疾《百症赋》“唇喎泻太冲以速愈”,因肝脉环绕口唇,对面神经麻痹所表现的口喎、眼斜,面部取穴的同时在远端以行间透太冲穴得气后施捻转泻法,留针20 min,以平肝息风,疏通面部经络,效果更为显著。虽肝经循行与齿部并无直接联系,但在临床中观察到当刺行间太冲穴时牙痛缓解,无论上下或左右牙齿疼痛均获效。取患侧行间透刺太冲,捻转进针得气后,属风火牙痛者用泻法,虚火牙痛者用先泻后补法。牙痛缓解或痛止时再配患侧下关,得气后留针30 min,每10 min行针1次,最少1次,最多4次[7]。慢性扁桃体炎表现有低热、干咳、扁桃体肿大、咽后壁明显充血,刺30 mm左右,采用提插补法,产生强烈的针感,使针感沿小腿向上放射。每10 min行针1次,留针30 min,收效显著[8]。因肝主疏泄,调和气机,有通利三焦、疏散宣泄的功能,能改变机体的功能状态。足厥阴肝经交接于手太阴肺经,能清肝火、泻肺热、降逆气、利咽喉,针刺行间透太冲对咽喉部病变有一定治疗作用。

2.5 胁腹疼痛足厥阴肝脉布于胁肋,《灵枢·五邪》篇载“邪在肝,即病胁中痛,取之行间”。胸胁疼痛属于肝气阻滞,脉络不通,虽病位在上,而取其下部行间与太冲疏通经脉、活络止痛,明显优于其他穴位。各种原因所致的胸胁肋部软组织损伤疼痛,单用此透刺法即可显效。行间透刺太冲得气后,施强刺激提插捻转,并配合呼吸,施以呼吸补泻手法的泻法,症状即可明显缓解,疗效显著。一般只须选取患侧行间透太冲即可,效果不佳者可双侧取穴。因情志不遂、饮食不节等引起肝络失和所致的胁痛,无论实证虚证均可取效[9]。当然行间透太冲并不只限于胁肋疼痛,无论上腹、下腹及脐部四周疼痛,辨证属于肝气不疏、经脉阻滞者以本法取刺均能缓急止痛。急性痉挛性腹痛中的胃痉挛、肠痉挛、腹膜炎、痛经及其他上腹和少腹部病变,采用针刺均能在很短时间缓解症状。取用任一侧行间穴,针尖略向上方朝太冲斜刺,深度约30~40 mm,用强刺激手法,得气后一般持续捻转30 s直至疼痛缓解,必要时每隔3 min捻转1次,或加取对侧,留针20~30 min,痉挛性腹痛多在1~10 min之内完全缓解,立显疏肝行气,通络止痛之功,切中病机,直达病所[10]。

2.6 惊风癫疾足厥阴经在头顶与督脉相合,肝为风木之脏最易化火生风而上扰神明,对小儿惊风、中风、癫痫、气厥等症,刺行间透太冲收效甚好。小儿急惊风发作时四肢抽搐、目睛直视,属肝火亢盛、风动内扰,刺行间太冲能够平肝熄风,缓解痉挛抽搐[11]。狂躁型精神分裂症刺之可泻肝火,平肝阳之暴涨。气厥症针刺后强刺激泻法捻转1~2 min,至神志清醒之后留针10 min。此处非常敏感,凡气厥急症无法施以针刺者可用手指重掐,促使神志转为清醒[10]。中风闭证急救时也应刺行间透太冲平肝、熄风、降逆、醒神、开窍,配合用人中、内关、劳宫、丰隆及十二井穴通调气机,清热豁痰。凡人年过中旬,症见不时眩晕、头懵烘热而又见肢体麻木、手足重滞,或一时性舌强不利、语言不清,多为中风之先兆症状,此时刺行间透太冲可平肝潜阳、息风通络,延缓中风发生。

2.7 肝胆失调行间透太冲不仅用于经脉病,也可调理肝胆用于内脏病。因其中的“太冲”为肝经原穴,能够通达原气,调整内脏功能。足厥阴经脉属肝络胆,挟胃而行,若肝胆失于疏泄,横逆克犯脾胃,表现出胃痛、呕逆、腹胀、泄泻等证,虽然病在胃肠,但病机为木失条达,气机阻滞,取刺行间太冲能够疏理肝脏,调整气机。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所出现的黄疸,刺之疏肝利湿,清热退黄。胆绞痛急性发作时,从行间朝太冲透入50 mm,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连续提插捻转约1 min后,留针30~40 min。本法刺激量较大,一般要略超过患者的耐受强度。发病时绞痛愈烈,止痛效果愈好,常在数分钟内缓解疼痛,消除各种症状。临床研究表明太冲穴对缓解胆道口括约肌痉挛的效果优于阳陵泉,而且能使胆道内的压力有所下降,使胆汁循于常道不致外溢,消除黄疸症状,促进肝脏功能的迅速恢复[12]。

2.8 经带淋痛足厥阴经脉抵于少腹,绕行阴器,和生殖、泌尿器官相联系,行间透太冲可应用于妇科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的各种疾病。子宫脱垂、疝气、睾丸炎、阴部湿疹等前阴生殖器病从肝经着手论治,取刺行间透太冲穴清利下焦湿热,在一定深度内不断分层捻针,具有较好效应。肝藏血主疏泄,妇女以血为本,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和妇科带下病,刺以行间透太冲调经理血,根据疾病的虚实酌施不同补泻手法[13]。尿液的正常排泄主要取决于肾的气化、膀胱的制约及肝脏的疏泄,在治疗遗尿、小便不通、膀胱炎、尿道炎、淋痛等泌尿系统疾病时,取用肝经原穴太冲,调节气化,通达原气,加强膀胱的约束功能。

3 应用要点

3.1 应用广泛,统治百病行间和太冲作为肝经荥穴、输穴,均位于肢体远端,为经气输注之处,长于治疗足厥阴经脉循行过程中所联通的巅顶、眼目、唇口、胸胁、少腹等“外经”病证。其中“太冲”不仅为输穴亦为原穴,是调理五脏功能的重要穴位,又能治疗肝胆失调、肝胃不和、胆囊炎、胆绞痛等“内腑”病证。同时行间透太冲对癫狂、惊痫、失眠、小儿急惊风等神志失常病和妇科月经、带下病和癃闭、遗尿等泌尿疾患有较好疗效。本法应用广泛,统治百病,只要辨明属于“肝经”和“肝脏”的病,无论肝热、肝火、肝风、肝逆、肝亢、肝气、肝郁、肝实、肝虚,均可以此为法。

3.2 斜刺深透,增强感应行间、太冲所在的足背处皮肉浅薄,直刺时深度仅为15~20 mm左右,局部痛感较重,且不易出现酸胀感向上放射。而采用行间透太冲透刺之法,针尖向上顺趾骨间隙向上斜刺,不但进针深度可达25~40 mm,针感较常规刺法明显,而且正与足厥阴肝经经脉的循行方向一致,极易出现针刺感应的循经上传,直达病所,从而起到了一针多穴,荥输同刺,加强疏通厥阴经气的功效。

3.3 审病配穴,变通施术行间透太冲的刺法用穴精简,操作简单,易于掌握,显效迅速,治愈率高。应用时根据不同疾病审因论治,正确配合其他有针对性的穴位和施术方法 ,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如头痛日久取刺后仍不能缓解者加刺风池、百会,或刺后加痛处点刺放血。肝胃不和者配用足三里,以一穴疏利肝胆侧重于泻,以一穴健脾和胃侧重于补,相互制约共同为用,培土抑木疏肝和胃。癫狂、惊痫、失眠等变通施以太冲透涌泉刺法,调节阴阳升降,滋水涵木,刺激感应强,开窍苏厥功效大,对神志失常者每获良效。临证中只有审病配穴,变通施术,方为万全之法。

[1] 周文新.行间穴的临床应用[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34(5):34-35.

[2] 王剑发,王亚楠,苗卫平,等.针刺太冲治疗疑难病症举隅[J].山西中医,1996,12(6):37-38.

[3] 王侠,吴焕林,李晓庆.针刺太冲穴对动态血压的降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7,39(11):21-22.

[4] 郁继伟.太冲穴现代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21(4):84-86.

[5]郭长青,张莉,马惠芳.针灸学现代研究与应用[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8:483.

[6] 张振邦.针刺太冲穴治疗鼻衄不止1例[J].新中医,1986,18(2):35.

[7] 韩长根,闫支花.太冲配下关穴治疗牙疼106例[J].河南中医,2003,23(9):60.

[8] 马言清,袁建民,郑学锋.针刺太冲穴治疗慢性扁桃体炎10例[J].中国针灸,2004,24(11):808.

[9] 胡德金.太冲穴临床应用举隅[J].针灸临床杂志,2005,21(12):35-36.

[10] 周贤华.太冲穴在临床急症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8):45-46.

[11] 史国屏.太冲穴的临床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2001,17(9):36.

[12] 胡忠纯.太冲穴在临床中的应用[J].针灸临床杂志,1998,14(8):42-43.

[13] 王彩清.太冲穴对痛经的即时止痛作用剖析[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4):643-644.

猜你喜欢

太冲泻法肝经
浅论《黄帝内经》针刺补泻操作
抗病毒药物联合火针与刺血拔罐治疗带状疱疹肝经郁热证的疗效分析
身体出现这些不适,疏通一下肝经
春季护肝 按摩太冲
侧卧养肝气 仰卧和五脏
针刺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下丘脑室旁核炎症因子含量及Toll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春季养肝 推推肝经
太阳穴
针刺太冲太溪太自治疗膝骨性关节炎30例
顺时针揉通便 逆时针揉健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