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药广枣七味丸治疗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体会
2012-01-24孟青春
孟青春
内蒙古兴安盟蒙医院心血管内科,内蒙古 兴安盟 137400
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是指一种氧需型心绞痛,常因氧需增加的因素 (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等)所诱发。造成心肌的供需失平衡的原因,主要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班块造成的狭窄血流量不能按需要相应增加。发作时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的压迫性不适,或缩窄感,或烧灼感,甚至濒死感,严重时难以忍受。可放射至颈颌部、左肩和左臂内侧,甚至上腹部。一般有心电图ST-T段改变。休息或舌下含用硝酸甘油后于1.5~3min内缓解。疼痛发作的诱因、次数、程度、持续时间以及缓解方式一般在较长时间内 (3个月以上)大致不变。冠状动脉造影多示同心性狭窄,表面光整。心电图及其运动负荷实验多可确诊。严重发作常可导致患者突然死亡,因而早期治疗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院近年来使用蒙药广枣七味丸治疗稳定劳力型心绞痛35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接诊患者35例,其中男26例,女9例,年龄40~70岁,平均55岁;疗程1~5年,平均3.5年。全部病历均符合WHO制定的稳定劳力型心绞痛诊断标准。
2 治疗方法
广枣七味丸是传统蒙药方,由广枣、丁香、沉香、肉豆蔻、木香、阿魏、野牦牛心等组成。以上诸药经过一定工艺的提取,制成水丸,每日2次,每次15丸 (3g),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其他治疗心绞痛的蒙药,疗程中有心绞痛发作者,临时对症处理加服硝酸异山梨酯10mg舌下含服或静点硝酸异山梨酯20mg数分钟后症状缓解。广枣七位丸治疗后,本组硝酸甘油完全停减率为63.89%,1/2停减率为19.44%。
3 治疗结果
3.1 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哈尔滨2011年6月试行的疗效考核标准,以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学会“心绞痛”疗效判定标准,自拟以下标准。显效:临床用药后症状消失或主要症状、体征消除,无心前区疼痛,即使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如愤怒、焦急、过度兴奋等)也无心前区疼痛;有效:临床用药后症状、体征有所改善,胸痛、发闷或紧缩感有好转;无效:与治疗前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变,甚至恶化。
3.2 心电图改善情况 服药前心电图显示,肢体导联及胸导联ST段均下降0.075~0.15mV,T波倒置,呈冠状T波。服药后显效:心电图显示,肢体导联及胸导联ST段下降<0.05mV,T波均由原来的倒置回复为低平及直立;有效:心电图显示,肢体导联及胸导联ST段下降<0.05mV,T波均由原来的倒置回复为明显变浅;无效:心电图无改变。心电图总改善率80%以上。
3.3 治疗结果 本组35例中,显效10例 (占30%),有效20例 (占60%)无效5例 (占10%),总有效率90%。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54岁,自述原有冠心病,心绞痛史3年,常反复发作,曾住院治疗多次,出院后根据病情继续服西药或中成药。来诊前几日发作,症伴胸闷、胸痛,偶有左上背痛及左手指放射痛,气短乏力,畏寒出冷汗。心电图显示冠状动脉供血不足,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持续性缺血,胸导T波均倒置,ST段下移次数1~5分钟5次,3~20分钟1次。服药1个疗程后胸痛、气短乏力及畏寒出冷汗等症状明显减轻,但仍有隐痛;服药2个疗程后上述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基本回复正常。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显示:缺血性ST段下移未见出现。随访1年未见复发。
5 讨论
目前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在逐年提高,但在心绞痛药物治疗中,如扩冠、抗凝、抗血小板、调脂、抗心律失常、治疗心衰、控制心绞痛等均为针对某一环节上进行治疗,缺乏整体观念。而蒙药广枣气味丸其药理作用除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扩冠改善微循环外,还具有降低血脂的作用,可达到以“治标”、“治本”兼顾的功效。此方的主要成分广枣有效化学成分是黄体酮类。广枣黄体酮具有非常显著的降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的作用,又有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因而能够明显降低血液黏度,使血流的速度加快,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方中所含肉豆蔻、丁香、木香、沉香均味辛、性温,能温中散寒,助阳通脉。多数心绞痛的病人有心阳不振怕冷的表现,而广枣七味丸正具备温心阳祛心寒,助阳通脉功效。所以应用广枣七味丸治疗稳定劳力型心绞痛具有较好的疗效。
[1]中国百科全书 (蒙医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73、204.
[2]安官布、布日额.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传统蒙药的可行性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1999:59、189.
[3]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研究所编译.四部医典 (蒙古文) [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361-368.
[4]策,苏荣扎布.蒙医临床学[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438-441.
[5]叶任高:内科学 (第五版) [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2:281-294.
[6][中]陈国伟,[美]郑宗锷.现代心脏内科学[M].湖南科学出版社,1995:908-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