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化瘀汤治疗血管性头痛38例临床研究
2012-01-24王倚东
王倚东
平肝化瘀汤治疗血管性头痛38例临床研究
王倚东
血管性头痛是由于头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障碍,使得脑血管阵发性痉挛,异常收缩、舒张,引起以头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颅内外血管舒缩功能异常性疾病。此病缠绵难愈,常反复发作,给患者的工作、生活带来很大的痛苦。笔者采用平肝化瘀汤治疗本病,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76例均为2011年6月至2011年12月本院门诊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男13例,女35例,年龄18~60岁,平均34.6岁;病程2个月~24年,平均4.6年。对照组男14例,女34例,年龄17~59岁,平均33.8岁;病程2个月~24年,平均4.4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实用神经病学》[1],符合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血管性头痛诊断标准,并经TCD、头颅CT等检查,排除颅内器质性病变、高血压、面神经痛、鼻眼科疾病及全身疾病所致的头痛。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2]中“头痛”的诊断标准拟定。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采用平肝化瘀汤治疗。药物组成:天麻10 g、钩藤 30 g、川芎 15 g、白芍 30 g、当归 15 g、生地 15 g、黄芩10 g、丹皮10 g、丹参10 g、地龙10 g、蜈蚣2 条、甘草6 g,前额痛加白芷10 g,颈项痛加葛根30 g,巅顶痛加藁本10 g,眉棱骨痛加蔓荆子10 g,满头痛加羌活、防风各10 g。1剂/d,水煎至400 ml,早晚饭前各服200 ml,10 d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他药物。
1.3.2 对照组 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10 mg/次,1次/d,晚上睡前服用。10 d为1疗程,连服2个疗程。
1.4 疗效观察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3],临床治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显效:头痛强度减轻Ⅱ级,伴随症状减轻,或发作次数或疼痛持续时间减少2/3以上;有效:头痛强度减轻Ⅰ级,或发作间隔时间延长或头痛持续时间所缩短不足1/2;无效:头痛强度减不足Ⅰ级,或头痛持续时间缩短不足1/10,或头痛加重,持续时间延长。
2 结果
治疗组38例,临床治愈 14例(36.8%),显效 15例(39.5%),有效7例(18.4%),无效2例(5.3%),总有效率94.7%;对照组38例,临床治愈12例(31.6%),显效10例(26.3%),有效8例(21.1%),无效8例(21.1%),总有效率78.9%。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血管性头痛是以周期性发作为特征,多在青春期起病,以女性居多,有家族史,发病机制为血管紧张度增高,阻力加大,使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脑组织血流灌注不平衡,血管内皮完整性受到破坏,产生颅内血管痉挛而引起头痛。
中医学上该病分属于“头痛”、“首风”、“眩晕”、“偏头痛”等范畴,表现为起病快速,时痛时止,止如常人,痛则难忍,证属气血失和,血脉不利[4]。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又为“髓海之所在”,三阳经脉均上循于头面,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于巅顶,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故凡脏腑经络之病变,均可直接或间接影响头部而发生头痛。肝体阴而用阳,因肝阴不足而致肝阳亢盛,阳化风动风阳上旋,血气皆苑于上,阻滞清窍,脉络瘀阻,发为头痛。药用天麻、钩藤平肝熄风;川芎辛温,有升散走窜之功,能活血行气止痛,为血中之气药,能行血中之气,疏血中之风,且引诸药上行头目,直达病所,朱丹溪认为“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白芍、当归、生地,壮水涵木,滋阴柔肝;黄芩、丹皮清肝降火凉血,以折其亢阳;“不通则痛”是中医理论对于疼痛机制的经典概括,气血瘀阻、经络不畅是疼痛产生的重要原因。丹参、地龙、蜈蚣以活血化瘀通络;虫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形胜于气,走窜善行,无处不到,性虽猛而效甚捷,必要时可权衡用之。甘草与芍药同伍,酸甘化阴、育阴解痉、缓急止痛,兼有调和诸药之效。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天麻所含天麻素及其苷有镇静、催眠、改善记忆,保护脑神经细胞的作用。白芍所含芍药苷有抗炎、镇痛、调节免疫的作用。总之,本研究采用平肝化瘀汤治疗血管性头痛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史玉泉.实用神经病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077.
[2]周中瑛.中医内科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3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药科技版社,1997:200.
[4]曹克刚,李焕芹.具有中医内涵的偏头痛疗效评价指标研究.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889-890.
475000 河南开封市中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