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线间断疏散缝合法在化脓穿孔性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2012-01-24李金泉
李金泉
江西省资溪县人民医院,江西资溪 335300
急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和愈合不良,是阑尾切除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阑尾未穿孔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0%左右,穿孔组术后切口率可达20%以上。该院自2008年1月起采用改进方式缝合,即可吸收线间断疏散缝合法,预防化脓穿孔性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和愈合不良,对于降低切口感染率和不良愈合率效果显著,现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该院收治的202例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分两个阶段将阑尾切除术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组患者数100例,男性68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31.35±12.63)岁,术后病理诊断:化脓性72例(并穿孔18例),坏疽性阑尾炎28例(并穿孔12例),其中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者14例。对照组共102例,男性68例,女性34例,平均年龄(30.42±11.45)岁,化脓性76例(并穿孔17例),坏疽性阑尾炎26例(合并穿孔11例),其中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者11例。
1.2 方法
实验组:采用可吸收线间断疏散缝合法:①采取麦氏切口:待腹腔内操作完毕,切口各层(除皮肤外)均以带针2-0号PGLA可吸收线缝合,而且每层均采取间断缝合,特别注意针距要较常规缝合针距疏,针距为1.5~2cm。【腹膜层】缝合2到3针,针距加宽至2~2.5cm,并适当增大边距,以利腹膜切缘外翻,以减少腹膜粘连。【腹内斜肌腹横肌】仅间断缝合肌筋膜,以利肌层靠拢。【腹外斜肌腱膜】针距为1.5~2cm。【皮肤及皮下脂肪层】常规间断全层丝线缝合,针距2~2.5cm,边距1.5~2cm,类似于减张缝合。对于皮下脂肪过于肥厚者,先将缝线置好,针线穿过深筋膜,最后一起打结,打结松紧适度。②采取经腹直肌探采切口:切口(除皮肤外)也采取带针2~0号PGLA可吸收线缝合,而且每层均采取间断疏缝缝合,针距1.5~2cm。【皮肤及皮下脂肪层】常规间断全层丝线缝合,针距2~2.5cm,边距1.5~2cm,类似于减张缝合。
对照组:阑尾切除术后均采用常规缝合针距为1~1.5cm(≤1.5cm),腹膜层采取现今更普及的丝线连续缝合,肌筋膜间断8字缝合。
1.3 疗效观察标准
观察切口愈合情况:即有无发红、硬结、渗液及化脓,切口内异物残留和后期排线反应情况。切口未作倘开引流、二期缝合等处理属一期愈合;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开引流、二期缝合等处理,属二期愈合。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行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阑尾切除术的切口比较
切口改进组用可吸收线间断疏散缝合法。术后出现伤口发红与硬结4例、渗液3例,经红外线灯照射、间断拆线换药等处理,无一例化脓,均一期愈合,切口感染率3.01%,一期伤口愈合率100%。手术切口12月内未发现一例排线反应情况。对照组:11例出现伤口无发红、硬结、渗液,经红外线照射、酒精湿敷、间断拆线换药,最后切口一期愈合;9例出现切口化脓并经完全倘开引流等处理,其中3例换药后自行二期愈合,另外6例行最后行二期缝合;2例术后10余天出现排线反应,1例取出线结后伤口迅速愈合,其中1例腹膜排线反应换药40d才愈合,切口感染率19.59%,一期伤口愈合率91.17%。
2.2 两组各项指标比较
切口感染率,切口一期愈合率,2项指标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3.1 切口感染与愈合不良原因探讨
3.1.1 病人自身原因是影响切口愈合的内在条件即切口本身抵抗力。一般认为高龄、年幼者和孕妇等特殊群体,以及患者合并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心肺疾病、局部皮肤感染等疾病,会增加切口感染几率并影响切口的愈合。
3.1.2 规范的手术操作——影响切口愈合的外部条件即切口污染程度、损伤程度和风险的选择。良好而规范的切口保护措施,电刀的恰当使用,以及规范而轻柔的操作手法,都将减少外界对切口的侵扰,从而降低切口污染和损伤程度,加之缝线的合理选择,可减轻异物残留及排线反应,为切口的愈合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1.3 可吸收线间断疏散缝合法的理论基础——手术设计理念
3.1.3.1 建立内引流,发挥腹膜的功能腹膜具有极强的抗炎、修复能力,能渗出大量吞噬细胞杀灭病原微生物,吸收进入腹腔的渗液、血液、气体及毒素等。阑尾切除术切口内积液是切口感染的重要因素,故有人主张不缝合腹膜,让切口内的液体流入腹腔内吸收。也有人认为采用疏缝腹膜,既可保持腹膜的完整性,又不影响内引流的作用[1]。而且疏缝腹膜不会增加切口疝的发生率,因为切口感染才是形成切口疝的重要原因[2]。
3.1.3.2 疏缝腹外斜肌腱膜及肌筋膜也避免各层间死腔形成渗液易向底层腹膜外引流,继而引流至腹腔,充分发挥腹膜强大的吸收功能。
3.1.3.3 皮肤及皮下脂肪层丝线间断疏散缝合利于局部血运及积液引流:我们采取的疏散缝合法,针距及边距都近似于减张缝合法。因针眼与切缘距离远(边距),使缝合线压力分散,缝合线张力不高,对切口局部的血运影响小。其次因针间距宽(针距),缝合时带入脂肪层以下的深筋膜较容易,这样易消灭死腔。皮肤和深筋膜同时缝合,使深筋膜起加垫作用,减弱缝线对脂肪层的直接压迫,有利于局部血运。术后因针距宽,利于积液引出切口外,利于切口的一期愈合。
3.1.3.4 可吸收线间断疏散缝合法腹膜及腱膜内不留丝线异物,皮肤拆线后无丝线异物残留,加之PGLA缝线使得细菌难以藏匿且有抑菌的作用,能有效降低切口感染的可能性,也避免了切口排线反应的问题。
3.2 结语
总之,从技术上(手术设计角度)找到更科学的方法,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一期愈合率,是每个外科医生成长中最大的追求。我们分析发现,切口本身的抵抗力是医生较难改变的因数,切口的污染很多时候难以避免(如穿孔性疾病),而规范又不粗暴的手术方法则是由个人的手术素养决定(一旦养成习惯则较难改变),所以切口积液的顺利引流与保持切口良好的血运(手术设计理念问题),就变得尤为重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采取可吸收线间断疏散缝合法,很好的解决了以上临床问题,明显降低切口感染率,提高了切口一期愈合率,减轻患者的负担,很值得推广。
[1]贺华芳.疏缝腹膜与灭滴灵冲洗对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作用[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2):192.
[2]刘登河,胡梅,唐迪兵.腹膜外一层缝合预防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的体会[J].青岛医药卫生,2006(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