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转变养殖方式 促进岷县肉牛产业发展

2012-01-24王成强

中国牛业科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岷县草畜养牛

王成强

(甘肃省畜牧管理总站,甘肃 兰州 730030)

岷县位于甘肃南部,历来就有传统的草食畜放养习惯,全县有连片草场19.3万hm2,年存栏牛、羊、猪等牲畜50多万头(只),年肉类总产量2万t。全县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0.9万hm2。2008年被省上确定养牛大县以来,岷县以养牛为主的畜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草食畜牧业产值已占到畜牧业总产值的60%以上。养牛业从家庭分散饲养阶段发展到了规模饲养阶段,并向产业化阶段迈进,现已成为岷县农村经济中发展速度最快、活力最强、潜力最大的产业。目前,岷县养牛业正处在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养牛业的新发展,必须运用现代养殖业发展的新模式,建立肉牛生产龙头企业,狠抓各项科技措施,建立新型肉牛产业链体系,探索一条科学、环保、可持续的肉牛产业发展之路。

1 抓草产业建设,促进饲养方式的转变

近年来,岷县畜牧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机遇,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壮大中药材、草畜、洋芋三大优势产业”,把“岷县建成甘肃南部特色经济强县和商贸集散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以及“川区药材山区薯、东南重点抓草畜”的产业布局思路,立足本县特色牧草种植资源优势,以项目建设为依托,以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为支撑,以特色牧草示范推广为突破口,以做大做强特色草产业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遵循“立草为业、以草定畜、草畜结合、示范推广、龙头带动、整体推进”的产业开发思路,持之以恒,克服困难,不懈努力,推动了全县特色草产业的蓬勃发展,种草面积逐年扩大,产草量不断提高。岷县红三叶、猫尾草,经过多年栽培驯化和选育,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新兴优势产业,为岷县草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今年年初,岷县在充分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先后下达了40 000亩优质牧草种植任务。各乡镇也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县畜牧部门的统一布局和规划,抓紧落实播种地块,合理选种适宜草种,先后确定了东部山区闾井、蒲麻等6个乡镇,各2 200亩的优质岷山猫尾草种植基地,和南川区寺沟、秦许等3个乡镇,各2 000亩的优质岷山红三叶种植基地的建设规划。为了有效提高优质牧草种植的科技含量,岷县畜牧部门从3月份开始,又抽调选派技术人员50多人次,深入到各乡镇开展技术培训和现场指导,累计培训、指导种草农户达2 000多人次,指导调运优质牧草草籽10 000多kg,确保了农户草种选取、地块选择以及播种全过程的优质高效。从技术上基本解决了牧草四季均衡供应问题,为岷县肉牛业的稳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岷县把草产业作为全县肉牛产业健康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按照"抓龙头促基地、抓大户促规模、抓圈养促效益"的思路,积极推行规模育肥、暖棚舍饲、分户散养三种模式,着力扩大养殖规模。一是抓规模养殖,提升整体水平。围绕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目标,采取招商引资、吸纳民资、合作办场等方式,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场、养殖示范小区和养殖大户。经过几年来的扶持、培育、巩固和提高,形成了规模场带重点乡、村、户共同发展的格局。二是抓设施养殖,提高养殖水平。以养牛重点村和规模养牛场(小区)为主,狠抓标准化暖棚牛舍建设,达到了户均1棚、5牛1棚的标准。结合养牛大县建设工作,在麻子川等6个乡镇新建了牛冻配改良点6个,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配全了改良器械。在闾井等6个乡镇新建标准化养牛小区9个。全县新建标准化暖棚牛舍35栋,4 200m2,存栏牛1 400头。暖棚舍饲养殖占到40%,其中规模牛场、示范小区和重点村设施养殖率达到了70%。三是抓分户散养,扩大基地规模。采取信贷扶持、项目支持、龙头带动等方法,积极动员千家万户养牛。目前,在寺沟等6个乡镇为养殖农户引进、投放能繁母牛666头。对64户符合条件的养殖农户306.3万元养殖贷款转至县扶贫办进行贴息。

2 抓养牛产业化发展,促进饲养模式的转变

①是优化养牛区域布局,加快产业区的形成。继续实施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川区药材山区薯、东南重点抓草畜”的产业布局思路,立足当地资源,以基础母牛扩群、品种改良、规模养殖为重点,抓好牛产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走出了一条高寒阴湿半农半牧区发展现代养牛业的路子;②是加快肉牛养殖小区建设,促进肉牛养殖基地的发展。在组织好养殖小区用地和整体规划,加大对养殖小区发展的扶持力度,为规模饲养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今年新建草畜结合示范点12个,规范提高养殖小区6个,新建规模养殖户500户,新增暖棚养殖600户,推动养牛业上档次、上水平;③是强化龙头企业建设,推动养牛产业化发展。发展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培植发展新兴畜牧龙头企业项目,推广“公司+农户+基地”的带动模式,发展订单畜牧业;④是加大技术推广力度,提高畜牧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品种引进、配合饲料、品种改良等八大实用技术,引进吸收畜牧高新技术,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对养殖场户畜牧兽医技术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饲养水平;⑤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畜牧产业。要打造在全国或全省叫得响的知名品牌,抢占省内外市场,为岷县牛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

3 抓养牛安全化生产,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

首先,要进行养殖观念的转变,推进健康养殖,建立标准化养牛基地。抓好饲养方式的转变,改变人畜共处、畜禽混养的落后状况,解决水质、饲料、粪便的污染,改善养殖环境,加快标准化饲养基地建设,从源头上把住畜产品质量安全关。其次,要实施官方兽医监管制度,在饲养、加工、防疫等生产环节建立养殖档案,实行备案、畜禽标志、防疫标志、规范畜禽及产品的交易、运输、实行责任追究、监督抽检等各项措施,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实施绿色畜产品人证制度和畜产品加工企业资质人证制度。第三,要完善检测手段,加大对畜产品质量的监控力度。以农业部批准的动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为基础,加大投入,进一步完善仪器设备和检测手段,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实施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第四,要搞好检疫工作,强化畜产品市场的监管。在加强屠宰检疫、出境检疫和市场监管的基础上,把检疫工作的重点放地方检疫上,结合规模饲养场兽医监管和村级防疫员队伍建立,建好畜种档案,开展好村级防疫员协检工作,力争产地检疫有一个大的突破。

4 抓养牛合作社经济组织建设,促进经营方式的转变

①要加快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促进牛产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方式转变。加大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支持,引进和扶持力度,使分散经营的养殖户加入到农民专业合作社中来,解决一家一户难以解决的生产、经营服务问题,促进分散经营向集约经营发展;②要完善和规范现有合作社经营组织的功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今后岷县养牛工作要把规范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教育引导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作,健康发展,使其在推动岷县牛产业发展中真正发挥重要的作用;③要支持和引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养牛业由内需型向外向型转变。引导帮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直接向超市、市场、大中城市和国外市场销售畜产品,培养其市场经济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载体强占省内外畜产品市场,不断提升畜牧业的外向度;④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联社,不断扩大合作经济组织的影响力。要随着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逐步按专业,将各级合作经济组织上下贯通,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为岷县牛产业的发展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猜你喜欢

岷县草畜养牛
新机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 推动草畜产业化发展
秋季养牛羊 注意防治片形吸虫病
优质草畜品种选育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夏季养牛提高利润有办法
对草畜平衡管理模式的思考
杨伟军:养牛脱贫谋致富 “牛劲十足”奔小康
甘肃省岷县城郊初级中学师生书画作品选登
草原生态补偿:草畜平衡奖励标准的差别化和依据
养牛屯里的“牛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