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溪市野鸭养殖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调查
2012-01-24,,,
,, ,
( 1.慈溪市畜牧兽医站,浙江慈溪 315300; 2.慈溪市龙山镇农办; 3.慈溪市周巷镇农办)
慈溪市地处杭州湾南岸,境内滩涂资源丰富,海岸线长达78 km,沿海滩涂湿地辽阔,是野生野鸭等候鸟理想的迁徙栖息地。据调查,每年8-10月,多种鸟类陆续从北方繁殖地通过杭州湾滩涂湿地迁徙到东南亚和澳大利亚越冬,同时还有大量留鸟在当地栖息繁殖。
野生野鸭因其肉质鲜嫩、营养丰富而深受消费者喜爱。为充分发挥慈溪的地理优势,依法保护和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慈溪市从1999年开始从事野鸭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经多年的摸索和发展,野鸭驯养繁殖技术逐渐成熟,野鸭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
目前,野鸭养殖业已成为慈溪市的一个特色产业,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1 驯养繁殖现状
1.1驯养繁殖品种 慈溪市驯养繁殖的野鸭品种以斑嘴野鸭为主,绿头野鸭次之,还有少量针尾野鸭、绿翅野鸭和赤嘴潜鸭。
1.2驯养繁殖规模与分布 目前,全市经林政部门批准的野鸭驯养繁殖场有26家,主要分布在庵东、新浦、观海卫、周巷等环杭州湾滩涂一带,区域性生产特点明显。
据调查,野鸭的驯养繁殖规模大多在3000~5000羽/场,年出栏万羽以上的场有9家。2011年上半年,全市出栏商品野鸭22万羽,创产值2200万元;存栏能繁斑嘴野鸭2万套、绿头野鸭0.5万套,商品野鸭20万羽,提供纯种苗鸭60余万羽。
1.3市场销售与品牌建设 据调查,慈溪市驯养繁殖的野鸭大多以鲜销广州、杭州等地为主,本地销售量约占1/4左右。随着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多,为规范野鸭驯养繁殖行为,2003年,试点起草、实施《万丰牌野鸭生产技术规程》(Q/CWF002-2003)、《万丰牌野鸭》(Q/CWF001-2003)。在此基础上,根据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要求,研究形成了慈溪市农业地方标准《野鸭生产技术规程》(DB330282/T 038-2008),在全市野鸭驯养繁殖部门推广应用。
目前,全市有4家野鸭驯养繁殖场已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注册“万丰”、“鸿洲”、“上等仙”、“传福鸟”、“溪鹤”等野鸭商标7只,其中“鸿洲”牌野鸭在杭州、广州等地已有一定的知名度,得到消费者认可。
1.4技术研究与推广 近年来,慈溪市畜牧兽医技术部门注重开展野鸭人工驯养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在全省率先人工驯养繁殖斑嘴野鸭成功的基础上,不断加深对斑嘴野鸭的研究,掌握了大量基础数据,取得了一定成果,为野鸭驯养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如与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合作研究的《野生野鸭杂交利用技术研究》,已获省科技成果三等奖、《提高斑嘴野鸭繁殖率技术研究与应用》,已获宁波市科技成果三等奖。目前着手进行野鸭新品种的开发研究,赤嘴潜鸭人工驯养繁殖技术已获成功,可形成规模养殖。
2 存在问题
2.1品种少,不能满足消费需要 由于开展野鸭品种选育需要一定的资金投入,而且是否选育成功存在不确定性,所以绝大多数野鸭驯养繁殖场不愿冒风险进行野鸭繁殖试验,而是选择技术相对成熟的斑嘴野鸭和绿头野鸭进行驯养繁殖,仅有个别场注重品种选育,开展少量针尾野鸭、绿翅野鸭及赤嘴潜鸭等驯养繁殖,造成商品野鸭结构不合理,满足不了消费者的需求。
据调查,近年来随着斑嘴野鸭和绿头野鸭数量的增加,特别是在集中上市季节,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经销商时有压价现象出现,造成养殖亏损。而稀缺品种价格居高不下,供不应求。
2.2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竞争力不高 目前,慈溪产商品野鸭以鲜销为主。据调查,全市26家野鸭驯养繁殖场生产的野鸭,大部分直接或间接销往广州、杭州市场,小部分销给本地市民或宾馆餐饮店,没有一家经过加工后销售,消费群体及市场空间有限,产品附加值低,不利于养殖规模扩大和产业持续发展。
另外,全市虽有2家野鸭专业合作社,但管理尚不规范,带动能力不够,市场竞争力有待提高。
2.3部分法律、法规制约野鸭养殖业的发展 一方面,野鸭场建设与用地、环保矛盾十分突出。受环保和用地限制,在慈溪驯养繁殖野鸭与发展其他畜禽种类一样,处在“禁养区不能养、限养区限制养,非禁养区不准养”的困境,发展空间受到严重影响。据调查,近两年只批准新建了一个规模场。
另一方面,管理体制存在缺陷。目前,野鸭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及引种等由林业部门审批、管理;日常生产、防疫、检疫等则由农业部门指导、监管,这种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管理空白点,如对无证养殖场驯养的野鸭依法处理较难,正常生产秩序被破坏,影响野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2.4饲养条件及观念落后,抵御风险能力不强 野鸭特殊的生理特性和饲养管理要求,要求具备特定的自然环境和饲养管理技术。因此,野鸭驯养难度较大、技术性较强。
目前,全市除了一些规模较大的专业养殖场设施相对较为完备,配备兽医技术人员以及相应防疫措施外,多数小规模养殖场,由于经费投入少、管理水平低、技术人才缺,抵御市场和疫病的风险能力不强。不少养殖场业主还有“野鸭不生病”的麻痹思想,忽视消毒和免疫,存在疫病隐患。
3 对策措施
3.1加快良种选育和配套技术研究 积极开展院企结对活动,鼓励有条件的养殖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积极与有关院校、科研单位合作,以市场为导向,合理利用野鸭种质资源,开展品种选育,增加适合本地人工驯养繁殖的野鸭品种,优化现有野鸭品种结构,生产高档优质野鸭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加强科学饲养管理、疾病防控等配套生产技术研究及产品加工技术研究,提高科技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3.2加大标准化生产推广力度 加强培训,提高养殖场业主的质量意识和标准化生产意识,进一步规范野鸭驯养繁殖行为,按照无公害、绿色畜产品生产要求和野鸭生物学特性,创造养殖环境,把好驯养繁殖和防疫等环节及饲料、饮水、用药、消毒关,全面提高野鸭标准化驯养繁殖水平和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
3.3扶持规模养殖 一要把野鸭驯养繁殖场建设列入畜牧业整体发展计划。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和生态养殖场建设标准,采用以奖代补方式,对现有野鸭驯养繁殖场分批进行标准化改造,使养殖场上规模、上档次,同时对上规模的野鸭场聘用大学生给予政策补助。二要扶持规范化合作社建设,提高组织化程度。进一步发挥合作社的带动作用,鼓励养殖场合作打品牌,创名牌,提高产品知名度,增强市场竞争力。另外,开展野鸭驯养繁殖,是一项保护和利用野生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事业,因此在税收、信贷、用地、用电、用水等方面,政府应给予政策优惠。
3.4加强行业管理 有关部门要加强行业管理,加强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与教育,规范种源管理和生产、经营管理;要依据《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和《种畜禽生产管理条例》,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秩序,使养殖场从野鸭引种、养殖、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做到合法、有序。
3.5组建行业协会,构建信息交流体系 为使野鸭养殖业健康有序发展和促进行业内自律发展,在生产管理、产品开发、市场销售等方面形成合力,建议组建野鸭产业协会,实现技术信息互通共享,避免“盲目发展,大起大落,无序竞争”,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野鸭养殖是一项极具市场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要认真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本着积极扶持,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原则,以科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投入,积极推动野鸭养殖业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