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阑尾切除术行腰-硬联合麻醉临床观察

2012-01-24唐明富胡俊毅

中国医学创新 2012年5期
关键词:肌松牵拉下腔

唐明富 胡俊毅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疾病,其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及时切除病变阑尾。小儿阑尾切除术的麻醉以往常选择静脉全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小儿静脉全麻常选用氯胺酮,但氯胺酮无肌松作用,不抑制内脏反射,还使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不利于麻醉管理,术后患儿易出现苏醒延迟、烦躁不安、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且全身麻醉费用较高;硬膜外麻醉费用低,但麻醉起效慢,有时阻滞不完善以致镇痛、肌松差,术中内脏牵拉反应重,影响手术者操作,有时甚至需要更改麻醉方式才能完成手术。腰-硬联合麻醉起效快,阻滞效果好,肌松、镇痛完善,又能持续经硬膜外导管给药,且费用相对低廉。近年来,笔者将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小儿阑尾切除术,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确诊为急性阑尾炎需行阑尾切除术的患儿70例,其中男47例,女23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12岁。所有患儿生长发育正常,均无椎管内麻醉禁忌证。

1.2 麻醉方法 患儿行常规术前准备。入室后监测BP、HR、SpO2、ECG,面罩吸氧,建立外周静脉通路,复方氯化钠溶液10~20 ml/kg静滴,患儿取右侧卧位,对不合作者静注咪达唑仑0.05 mg/kg、氯胺酮0.5 ~1 mg/kg,经L3~4间隙穿刺,硬膜外穿刺成功后将腰穿针经硬膜外针孔导入至蛛网膜下腔,抽出针芯见脑脊液流出,根据年龄(布比卡因0.8 mg/岁)向头端注入重比重局麻药(0.75%布比卡因2 ml加10%葡萄糖1 ml),速度为1 ml/5 s。退出腰穿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5 cm。改平卧,采用针刺法测定麻醉上平面(安静患儿根据针刺时有无体动反应确定麻醉平面),直至麻醉上平面达T6。为防止患儿因恐惧、难以忍受的下肢麻木或有内脏牵拉反应时出现哭闹,手术开始时予以咪达唑仑0.05 mg/kg、芬太尼2~3 μg/kg静注,以保持患儿安静。

1.3 观察指标 麻醉起效时间,麻醉阻滞范围,镇静、镇痛效果,术者对肌松的满意度和牵拉反应,呼吸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术后苏醒时间及并发症。

2 结果

所有患儿麻醉效果均满意,麻醉上平面到达T6时间只需3~5 min。常规持续面罩吸氧下SpO2均维持在99% ~100%,无呼吸抑制发生,术中患儿安静,肌松效果好,牵拉反射小,处理阑尾时血压、心率无明显改变。手术结束后所有患儿均能应答,无苏醒延迟。术后随访所有患儿均无头痛、尿潴留发生。

3 讨论

小儿阑尾切除术是临床常见的急诊手术,椎管内麻醉要求充分镇痛与肌松,如果阻滞范围不够,手术过程中在牵拉阑尾、处理阑尾系膜时,常会引起胃牵涉痛、恶心、呕吐、腹肌紧张等难以忍受的牵拉反应,以至患儿不适、哭闹,影响手术操作。因此,完善的阑尾切除术麻醉阻滞上平面至少应该达到T6。

腰-硬联合麻醉结合了腰麻和硬膜外麻醉的双重优点,具有麻醉用药量小、起效迅速、肌肉松弛充分、效果确切、对呼吸循环影响小、手术时间不受限制、降低麻醉失败率等优点[1]。笔者所在科自开展腰-硬联合麻醉以来,已成功实施了近万例,其中包括小儿腰-硬联合麻醉,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小儿椎管内麻醉国内应用较多,取得了一定经验,蛛网膜下腔阻滞适用于5岁以上小儿的下腹部及下肢手术,小儿体表解剖标志清楚,脊柱韧带富于弹性,施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时各层次感明显,穿刺并无困难[2]。

腰-硬联合麻醉的重要环节是局麻药注入蛛网膜下腔后,需在短时间内调节麻醉平面达到手术所需的范围[3],因腰麻起效迅速,平面扩散快,因此低血压和呼吸抑制的发生率较高。而小儿脊柱较为平直,穿刺点宜选用L3~4间隙,以避免阻滞平面扩散过高和损伤脊髓,小儿循环系统代偿能力较大,术中血压较易维持平稳,只要麻醉阻滞平面不超过T4,很少会出现呼吸抑制。本组所有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呼吸抑制发生。小儿腰麻药用量,按体重计算剂量常偏小,一般按年龄及脊柱长度给药。笔者认为按年龄给药容易计算,操作性强,因此本组病例均按年龄给药,使用重比重布比卡因,麻醉平面更易调控,维持时间长,阻滞效果好,肌松完善,牵拉反应小,静脉辅助用药量少,术后苏醒迅速,患儿安静,无躁动。

头痛是脊麻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但小儿循环时间快,腰椎穿刺后损失的脑脊液易于恢复,故小儿脊麻后头痛发生率低,此外,脊麻后尿潴留也少见。本组术后随访无1例头痛和尿潴留。

总之,腰-硬联合麻醉起效迅速,效果确切,阻滞范围广,镇痛及肌松完善,麻醉药用量少,且操作简单。只要术中严密观察生命征,保证氧气供应并准确调控麻醉平面(一般上平面调至T6,最高不超过T4),对患儿的呼吸和循环系统几乎无影响,再通过及时正确辅以基础麻醉药,其用于小儿阑尾切除术不失为一种经济实用、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1]唐明富,胡俊毅.改良“牛津体位”下腰-硬联合麻醉在急诊剖宫产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3):135.

[2]庄心良,曾因明,陈伯銮.现代麻醉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428.

[3]吉林,陈佩军,刘鹏,等.腰-硬联合麻醉在阴式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7,23(8):609.

猜你喜欢

肌松牵拉下腔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深肌松在腹腔镜手术中的研究进展
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恢复室肌松残余的观察研究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不同牵拉技术在预防运动损伤中对不同运动能力即时效应的研究进展
术后肌松残余的临床研究进展
主动分离式牵拉与本体感受性神经肌肉促进法牵拉对肩关节柔韧性影响的比较研究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