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人际依恋的关系研究
2012-01-23门志梅
门志梅
(泰山学院教务处,山东泰安 271021)
网络人际交往是通过网络所进行的交往,作为一新型的交往形式,既保留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某些特征,又具有新型交往方式的特点。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因特网滥用已经成为困扰人们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引起了专家学者的关注。国内外大量研究证明,因特网滥用会对人的心理健康、社交、工作、学习、家庭生活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据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最新调查显示,大学生网络滥用问题日趋严峻,80%中断学业的(包括退学、休学)大学生都是因为网络滥用。
依恋是个体对亲密他人的持久而强烈的情感联结。依恋是个体付出大量努力去寻求和维持亲近性以及同少数具有生理或心理安全性并且能提供主观潜能的特殊个体保持联系和接触的一种稳定的倾向。大学生的人际依恋发展经历了一个从父母到同辈人的逐步转移的过程,依恋对象包括现实的依恋对象和网络的交往对象。本文通过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与人际依恋的关系研究,探讨大学生的人际依恋与大学生的网络人际交往的深层联系,以便于在大学生的日常管理以及信息素质教育中做好针对性的教育。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随机整群抽取泰安市4所高校大学生1264名作为被试,被试的性别与年级分布见表1所示。
表1 被试的性别和年级分布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具体选用的量表如下:
1.网络人际交往问卷
本研究采用2005年林以正等编制的问卷,[1]该问卷做为网络人际交往的测量工具,分既有人际交往频率、不认识者交往频率、接受陌生人攀谈程度、网络社群投入程度四方面指标。在本研究中,网络人际互动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5,分半信度为0.62。
2.人际依恋问卷
本研究采用由Collins与Read(1990)所发展的问卷。[2]本研究针对三种不同依恋类型题目,与三种不同人际交往感受程度题目分析本研究样本施测结果,得到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安全依恋0.66;逃避依恋0.71;焦虑依恋0.69;信赖程度 0.31;亲近程度 0.69;焦虑程度 0.65。
受试者针对每一个陈述句在五点量尺上圈选符合描述他的题项,其中“未曾如此”1分、“偶尔如此”2分、“有时如此”3分、“经常如此”4分、“总是如此”5分。计分的方式是以依恋型态来计分,分别得到“安全依恋”、“逃避依恋”、及“焦虑依恋”三个分数。
在本研究中,人际依恋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68,分半信度为0.59。
(三)数据收集及统计处理
以班为单位团体施测,发放问卷1400份,收回问卷1350,问卷收回率96.43%,剔除填写不符合要求的和空白问卷,最后获得有效问卷1264份,问卷有效率为93.63%。统计工具主要使用SPSS13.0,对有效问卷进行数据录入、整理、统计与分析,分析的方法有t检验、F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二、结果
(一)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特点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性别特点,见表2。
表2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性别差异
由表2可知:男女大学生在对不认识者交往频率、接受陌生人攀谈程度、网络社群投入程度、人际交往指数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P<0.001)。男生都高于女生,这说明在人际交往方面,女生更多的是与认识的人联系,而男生更多的是与陌生人联系,并参加各种固定社区。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年级特点,见表3。
表3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年级差异
由表3可知:各年级大学生在对不认识者交往频率、网络社群投入程度、人际交往指数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P<0.01)。LSD多重比较表明,在不认识者交往频率维度上,一年级显著低于二、三年级(P<0.01),四年级边缘性低于二、三年级(P=0.07),二、三年级无显著差异,一、四 年级无显著差异。
大学生人际依恋性别特点,见表4。
表4 大学生人际依恋的性别特点
由表4可知,男女大学生在人际依恋的各个类型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具体在安全型、逃避型和焦虑型上男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P< 0.05)。说明大学男生更有逃避和他人亲近,以保护自己免受他人拒绝的倾向。
大学生人际依恋的年级特点见表5。
表5 大学生人际依恋的年级特点
由表4可知,各个年级大学生在人际依恋方面无显著差异。这表明大学生的人际依恋类型不受年级和年龄的影响。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依恋的相关分析,见表6。
表6 大学生人际交往与人际依恋的相关系数
由表6可知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人际依恋之间多数指标呈显著相关,但是对人际依恋安全型的大学生,其在网络上对不认识者的交往频率和接受陌生人攀谈的程度相关度非常低,而对既有人际交往频率极显著相关。相反人际依恋逃避型和焦虑型的大学生,其在网络上对不认识者的交往频率和接受陌生人攀谈的程度呈现极显著相关,而对既有人际交往频率极呈负相关。
由于大学生通过网上建立新的人际交往频率与逃避和焦虑型的人际依恋类型呈显著相关;网络社群投入程度和网络人际互动指数与安全、逃避、焦虑型人际依恋呈极显著相关。有必要对这些变量之间进行回归分析,以探求它们之间的深层关系或预测作用。
根据网络人际交往问卷,建立新的人际交往频率指标包括对原本不认识者的交往频率和接受陌生人攀谈的程度两个项目,把两个项目和的平均数作为人际交往频率的指标。分别以建立网络新的人际交往频率、网络投入程度和人际互动指数为因变量,以安全型、逃避型和焦虑型为预测变量,采用强迫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网络人际交往与人际依恋的回归分析见表7。
表7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与人际依恋的回归分析
由表7可知,在以不认识者的人际交往频率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焦虑型进入回归方程,即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的依恋焦虑对建立不认识者网络人际交往频率有预测作用。
在以网络社群投入程度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安全型和逃避型进入回归方程,即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的安全型和逃避型人际依恋对大学生网络社群投入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在以网络人际互动指数为因变量的回归分析中,安全型和焦虑型进入回归方程,即在一定程度上,大学生的安全型和焦虑型人际依恋对网络人际互动指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三、讨论
(一)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依恋的现状分析
本研究的结果所示,男女大学生在对不认识者交往频率、接受陌生人攀谈程度、网络社群投入程度、人际交往指数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P<0.001)。男生都高于女生,这表明男生希望扩大自己的交往范围,而不局限于现有的人际关系,与陌生人联系有种新鲜感和刺激感,因为他们正值好奇心、求知欲旺盛的时候,因此他们更愿意与陌生的人联系和交往,在网上可以畅所欲言,无所顾忌。Koch和Pratarelli对此的解释是,男性在社会交往中更多的是冒险者,是人际关系的先驱。作为传统上接近异性遭遇更多公众拒绝的男人,在互联网上的社会拒绝对他们的威胁小得多,对于选择网络交往的男性而言,在互联网上不必忍受面对面或者公众的拒绝就可以找到更多潜在的伴侣是可能的。
对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年级差异,各年级大学生在对不认识者交往频率、网络社群投入程度、人际交往指数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P<0.01)。LSD多重比较表明,在不认识者交往频率纬度上,一年级显著低于二、三年级(P<0.01),四年级边缘性低于二、三年级(P=0.07),二、三年级无显著差异,一、四年级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大学二、三年级是大学阶段一个非常具有特色的时期,此时的学生没有一年级大学生的适应课题,也没有四年级大学生的考研究生以及就业问题的重大抉择。自然,互联网使用就成为空闲无聊时打发时间的有效方式。这与大学生网络交往的主要心理背景是闲得无聊,网络交往是消磨时间的最好方式是一致的。
对于大学生人际依恋的性别特点,本研究的结果如表4.3所示,男女大学生在人际依恋的各个类型上表现出显著差异,具体在安全型、逃避型和焦虑型上男大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女大学生(P<0.05)。而男生之所以有这样的情况,可能与社会文化造成的性别角色有关。我国传统文化不鼓励男性表现软弱的一面,男性之间更多的是竞争,而不是温情。这也反映男生应该是人际教育的重点对象,需要注重自我价值和信任感的教育。
(二)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和人际依恋的关系分析
本研究对于网络人际交往率的相关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安全依恋倾向与现实生活中原本就熟识的交往率具有正相关(r=0.23,P<0.01),表示安全依恋倾向越高的人,在网络上与原本生活中已认识的人交往较多。在接受陌生人与主动与陌生人交谈的意愿上,研究结果显示,焦虑依恋倾向越高的人,意愿就会越高,两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r=0.21,P<0.05)。此结果可能是因为焦虑依恋者会一直在尝试与他人的关系中寻求肯定。但是Shaver&Hazan指出一旦关系逐渐地进入更亲密的阶段,他们对于分离与依赖的焦虑也随之逐渐的升高[3]。在现实中他们或许难以快速地逃离或转换关系,但是在网络中结识陌生人很容易,因此焦虑依恋倾向高的人,就很容易通过与较不熟识的陌生人交往来移转他们的焦虑,而这也正反映出焦虑依恋倾向对于人际关系具有深度不确定感的本质。Shaver&Hazan认为,焦虑依恋者希望透过与他人建立依赖的人际关系,来减轻他们害怕受到拒绝的恐惧,与达成他们想要与他人融为一体的想望。因此,在与陌生人交谈的意愿上,会来得比其它两者依恋类型高[3]。
而具有依恋安全感的大学生反映了其个体拥有被爱和被支持的经历,这些重要的他人让他们在有压力时体验到舒适和放松,因此依恋安全的大学生倾向于和重要他人形成友好的关系,希望从对方获得支持和帮助。依恋安全大学生对自我和他人持有积极的表征,对自我的积极表征包括处理好生活问题和自我效能感,这种自我效能感导致采纳一种更积极的态度应对人际关系中的障碍和采用更具有建设性的策略解决人际问题。因此,依恋安全大学生有能力采用建设性的冲突管理策略化解冲突,这有助于人际关系的稳固。所以说安全依恋型大学生更倾向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面对面交往中伴随着交往过程的情感传递和信息交流,常常是通过一个眼神、一个身体语言来完成的,这种充满了浓浓人情味的交流手段,是网络交往所难以取代的。因此对他们而言网络仅仅是生活的工具,网上生活并不是生活的全部,网络空间的虚拟交往毕竟不能满足人类所有的交往需要。
通过本研究也证实了对人际依恋安全型的大学生,其在网络上对不认识者的交往频率和接受陌生人攀谈的程度相关度非常低(r=0.04,p>0.05,r=0.03,p>0.05),而对既有人际交往频率极显著相关(r=0.23,p<0.001)。
本研究条件下,得出以下结论:大学生网络人际与人际依恋存在者性别和年级差异;大学生人际依恋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人际交往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1]林以正,王澄华,吴佳辉.网络人际互动特质与依恋型态对网络成瘾的影响[J].中华心理学刊,2005,47 (3).
[2]Collins,N.L.,&Read,S.J.Adult Attachment,Working Models and Relationship Quality in Dating Couple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0,(58).
[3]Shaver,P.R.,&Hazan,C.A biased overview of the study of love[J].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88,5(4):473-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