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镜检查常规及注意事项
2012-01-23王长娟范文双黄秀娟王巍索磊
王长娟 范文双 黄秀娟 王巍 索磊
阴道镜检查是利用阴道镜在强光源照射下将宫颈阴道部位上皮放大10~40倍直接观察,以观察肉眼看不到的微小病变,在可疑部位进行定位活检,以提高宫颈疾病的确诊率。
1 阴道镜检查常规
1.1 阴道镜检查适应证:
1.1.1 宫颈刮片细胞学检查巴氏三级或三级以上,或TBS提示AGS阳性以上和(或)高危型HPV-DNA阳性者[1]。
1.1.2 临床可疑病史或体征,如接触性出血、异常排液、宫颈外观异常如慢性宫颈炎:宫颈假性糜烂(宫颈柱状上皮移位或不对称糜烂)、息肉,白斑,湿疣,红区或可疑癌等。
1.1.3 肉眼观察有可疑病变,可疑病灶行定位活检。
1.1.4 本人或性伴侣有尖锐湿疣。
1.1.5 CIN和宫颈癌治疗后随诊。
1.1.6 追踪观察宫颈、阴道和外阴病变的动态变化。
1.1.7 其他:如CIN及早期宫颈癌术前了解阴道壁受累情况,妊娠合并CIN的管理等。
1.2 阴道镜检查步骤:
1.2.1 检查外阴、阴道有无病变。
1.2.2 窥阴器轻轻置入阴道,充分暴露宫颈阴道部及阴道穹窿部。
1.2.3 肉眼检查宫颈形态、大小、色泽,有无糜烂、白斑、赘生物及分泌物性质等。
1.2.4 盐水棉球涂于宫颈表面并拭去粘液和分泌物,切勿重擦,以免引起出血。
1.2.5 调节焦距(20~30 cm),用白光检查宫颈表面的血管,用5%的醋酸棉球浸湿宫颈表面约30 s,去除黏液,等待1 min后进行观察至少2~3 min。
1.2.6 阴道镜检查,推荐按宫颈的四个象限(以宫颈外口为中心按钟表的顺时方向划分)仔细检查并动态观察:1)识别新鳞柱交界(SCJ)的位置;2)确认转化区(TZ)的范围;3)鉴别转化区内有无病变;4)仔细观察异常转化区上皮和血管的微妙变化,以确定病变的性质;5)加用绿色滤光镜进一步观察血管的特征;6)按诊断标准解读阴道镜下所见图像的意义[2]。
1.2.7 阴道镜观察一般从4倍开始,逐渐放大到8~10倍,必要时可放大15倍以上,取活检时缩到4倍。
1.2.8 阴道镜检查满意,在异常部位或可疑区取多点活检(推荐四象限),在每个象限病变最重的部位取活检。如阴道镜检查正常,必要时在每个象限的鳞柱交界或转化区邻近鳞柱交界处取活检。
1.2.9 若采用Reid评分法,最后涂碘液,了解不染色区和病变范围,尤其在阴道镜检查无异常时,碘试验可提示活检部位,在碘不着色区取多点活检[3](不推荐常规用碘试验)。
1.2.10 鳞柱交界内移至颈管或病变伸入颈管时,可用颈管窥具或长棉签协助检查,并常规作颈管内膜刮取术(ECC)。
1.2.11 记录阴道镜所见图像或图像摄取、资料保存。
1.2.12 阴道镜初步诊断,或采用Reid评分法进行诊断,并提出处理建议。
2 阴道镜检查的注意事项
2.1 阴道镜检查前应告知患者阴道镜检查的目的,检查中可能有的不适感及活检后有少量阴道出血等,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2 阴道镜检查前应有细胞学检查结果,并至少24 h内不作阴道冲洗、细胞学刮片、妇检、用药及性生活,以免损伤上皮,影响阴道镜观察。
2.3 阴道镜检查时间一般宜于月经干净后2周内进行。
2.4 严重炎症时,应先行抗炎治疗,绝经后妇女宫颈萎缩,必要时补充雌激素后再行阴道镜检查。
2.5 全面观察宫颈、颈管下段、阴道或外阴,防遗漏病变。
2.6 用5%醋酸1~2 min后,呈现白色变化,低度病变醋酸反应慢,消失快,相反高度病变醋酸反应快,持续时间长约2~4 min。3 min后可重复涂抹醋酸,若观察时间太短,会影响评价。
2.7 对病变区域上皮或血管观察有异议时,应该与周围正常黏膜进行对比观察。
2.8 细胞学≥LSIL或≥AGC,阴道镜检查未发现异常或未见鳞柱交界时,应常规作颈管内膜刮术(ECC),必要时锥切,以明确诊断,但不主张即看即治。
2.9 根据图像中多方面特征,结合临床有关信息,加以综合评估,力求获得较符合组织学的阴道镜诊断,但最后确诊必须根据组织病理学检查。
2.10 妊娠期妇女,阴道镜所见图像较为夸张,必要时才取活检,但禁做颈管刮术。
[1] 乐杰,等.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418-419,
[2] 李淑迦,巩玉秀,等.护理学分册.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147-149.
[3] 孙海庆,王红梅,等.临床常见病的诊治与护理.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584-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