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治疗出血性中风临床研究*
2012-01-23张轶丹
张轶丹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出血性中风起病急、症状多、变化迅速,常危及生命,而且其病死率、病残率均居脑血管病之首[1]。长春中医药大学赵建军教授提出“血瘀髓虚”的病机学说,据此确立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治疗。本研究采用脑出血Ⅰ号方(急性期)及脑出血Ⅱ号方(恢复期)治疗出血性中风血瘀髓虚证患者。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中医诊断标准采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订的 《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2]。西医诊断标根据《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制定。病例选择标准:(1)病例纳入标准:经CT证实为脑出血且出血量适合内科保守治疗者;符合中医中风病诊断标准;急性期患者(中经络<15 d者,或中脏腑<30 d者),或恢复期患者(中经络15~90 d者,或中脏腑30~90 d 者);年龄 35~75 岁,男女性均可。 (2)病例排除标准:经CT证实,非脑出血的中风病患者;蛛网膜下腔出血;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等;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的原发性疾病以及精神病患者;脑淀粉样血管变性;肿瘤后出血患者。
1.2 临床资料 96例均为2010年10月至2011年12月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确诊为出血性中风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采用随机、平行对照临床试验设计方案,分为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其中治疗组男性26例,女性22例;年龄40~75岁,平均(60.50±8.40)岁。对照组男性32例,女性16例,年龄 38~76 岁;平均(61.20±7.90)岁。 治疗组急性期 12例,恢复期36例;对照组急性期11例,恢复期37例。两组在性别、年龄、发病诱因、出血部位、出血量、病情严重程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参照 《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3]推荐的脑出血的治疗要求实施:给予降颅压、调整血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预防应激性溃疡、抗感染等对症处理,少数病例根据病情、出血部位和出血量采用外科手术治疗,如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术或小骨窗血肿清除术。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急性期加用脑出血Ⅰ号方(生大黄、三七、龟板胶各10 g,土鳖虫5 g,水蛭5 g,瓜蒌20 g,生蒲黄、石菖蒲各15 g)。恢复期加用脑出血Ⅱ号方(酒大黄、虻虫各5 g,水蛭6 g,龟板胶10 g,桃仁、川芎、郁金、生蒲黄各 15 g,白薇 20 g,石菖蒲25 g,豨莶草20 g)。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急性期和恢复期疗程均以28 d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他中药,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4 疗效标准 (1)中医证候积分参考文献[2]制定。(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标准[4]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及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定时的病残程度)进行评定。分为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7%左右)、恶化(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未减少或增加18%以上)、死亡6级。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5.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 t检验、χ2检验或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依据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前后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治疗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下同。
组 别 积分治疗组 治疗前 19.02±4.15(n=48) 治疗后 10.04±2.85*△对照组 治疗前 18.50±3.12(n=48) 治疗后 11.97±2.77*
2.3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见表3。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后治疗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s)
组 别 积分治疗组 治疗前 20.58±4.57(n=48) 治疗后 13.68±3.22*△对照组 治疗前 21.45±5.21(n=48) 治疗后 15.70±4.72*
3 讨 论
中医学认为中风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国医大师任继学教授认为脑为至清至纯之脏,出血性中风引起络破血溢,停积脑部,从而形成新的瘀血,以致清窍被蒙,神明失聪,元神之府失用,而见昏仆、肢瘫诸症。因此,针对出血性中风的病因病机,采用“破血化瘀,填精补髓”法治疗是基本的治法[5]。赵建军教授认为,脑为“清灵之窍”,脑府瘀、痰、水互结,毒邪侵淫,脑络被损,元神被扰,神机失统,神明失用,则神志昏愦,或呆痴;失于对四肢的统摄,则运动知觉失用;不能统帅众神,常致脏腑功能活动失于控制、调节,这也是中风病病情重笃的原因之一。
自拟脑出血Ⅰ号方具有破血化瘀,泄热醒神,豁痰开窍,填精补髓的功效,应用于出血性中风急性期。方中以大黄、虻虫、水蛭破血化瘀,作为主药而加以重用;石菖蒲开窍豁痰;生蒲黄、三七均能活血祛瘀;瓜蒌化痰散结;龟板胶滋阴潜阳,补肾健骨,滋阴的功效更强,并有补血的功效。脑出血Ⅱ号方具有破血化瘀,填精补髓的功效,应用于出血性中风恢复期。在Ⅰ号方基础上,去大黄,加酒大黄增强活血之功,桃仁活血祛瘀润肠通便,白薇清热凉血,川芎活血行气,郁金活血行气解郁,豨莶草通经活络,全方重用破血化瘀诸药,配伍填精补髓之品,破血化瘀以治其标,填精补髓以治其本,标本兼顾。诸药成方,共奏破血化瘀,填精补髓之效。经临床研究证明其可改善出血性中风的中医证候、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可进一步研究。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4-25.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和疗效评定标准(试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1):55-56.
[3]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57-60.
[4]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5]张苏明,唐洲平.脑出血临床研究评介[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4):245-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