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例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的治疗分析
2012-01-23陈卫红
林 卫 陈卫红
河南息县人民医院外三科 息县 464300
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是临床常见的一种颅脑损伤类型,常见于车祸、坠落及跌伤。受伤初期意识障碍轻,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病情突然恶化,如未及时发现和有效的手术治疗,往往导致严重的后果,甚至死亡。我院自2006-07-2011-07共收治此类患者46例,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32例,女14例;年龄17~68岁,平均46.2岁。车祸伤34例,高处坠落伤8例,摔伤4例。均为枕部及顶枕部着力所致减速性损伤。
1.2 临床表现 入院后昏迷6例,头痛,呕吐20例,躁动伴有精神症状12例,瞳孔改变3例(一侧散大2例,两侧散大1例);GCS 3~8分6例,8~12分24例,12~15分16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示双额叶底面、中线旁或额极,见斑点状或斑片状高密度出血灶,周围低密度水肿影,可伴有脑内血肿,占位效应明显。部分病例侧脑室额角受压变形,额角间夹角增大,基底池、鞍上池、环池变小或消失,中线结构无明显移位。
1.3 治疗方法 本组手术治疗15例,采用冠状双额骨瓣开颅脑挫伤灶和血肿清除术。急诊手术4例,非手术治疗组中11例出现病情变化,意识障碍加深,动态头颅CT检查示:6例原脑挫裂伤灶并发脑内血肿形成,5例脑挫裂伤灶变化不明显,但水肿显著加重,行手术治疗。31例伤后意识障碍一直较轻,结合动态头颅CT检查,未见脑内血肿形成及严重的脑水肿,采取脱水、补液支持、胃黏膜保护剂、镇静、促醒等保守治疗。
2 结果
按GCS评分,保守治疗组,良好26例,中残4例,死亡1例(家属放弃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组,良好5例,中残6例,死亡4例。
3 讨论
对冲性双额叶脑挫裂伤是枕部着力减速性损伤所致。枕顶部着力时,头颅运动突然停止,脑组织在颅内惯性运动,使额叶底面与前颅窝凸凹不平的骨嵴相对运动摩擦导致挫伤[1]。损伤位置多位于前额底部、中线旁及额叶内侧面,多伴随发生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皮层及脑干网状结构损伤相对比较轻。患者初期意识障碍较轻,多表现头痛、呕吐、颈部抵抗等脑膜刺激症状,小部分患者表现精神症状,多无其他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病情具有隐匿性[2]。外伤早期意识障碍轻,出血量不多,中线结构无移位,临床上予以保守治疗。随时间推移出血量逐渐增多,原脑挫伤灶可形成脑内血肿,脑水肿持续加重。双额叶后部毗邻下丘脑、脑干等重要结构,随着颅内压的增高,间脑、中脑、桥脑、延髓相继受压,形成中央型脑疝[3-4]。病情迅速恶化,如未及时发现和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可因中枢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造成患者突然死亡。这部分患者受伤至入院时间较短,病情不稳定,临床应高度重视。严密观察神志、瞳孔和生命体征变化,动态复查头颅CT,观察脑水肿和迟发性血肿的进展,了解颅内压的变化,准确掌握患者病情状况。否则,将错过最佳的手术时机,导致严重的后果。
手术时机的选择非常重要,本组4例患者入院时昏迷或伴有瞳孔改变,头颅CT示双额叶脑挫裂伤严重,行急诊手术治疗。其余病例保守治疗,在治疗过程中是否再手术治疗,不能仅以患者意识障碍程度,血肿量,中线结构的变化来确定手术指证;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和动态CT检查结果综合分析。我们认为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管意识状况如何,均应积极手术治疗:(1)头痛剧烈、呕吐频繁、躁动不安是颅内压增高的主要表现,经积极脱水治疗症状无改善,或虽缓解,但随即又加重;(2)动态CT复查示:脑挫裂伤灶范围扩大或迟发血肿形成;双侧侧脑室形态变小或消失,鞍上池、环池、四叠体池及第三脑室变小或消失,双侧侧脑室前角夹角>120°并闭塞,均提示有中央型脑疝存在[5],应尽早开颅手术。根据患者病情演变进程,把握手术指证,选择最佳的手术时机,可有效控制继发性脑水肿的进一步发展,降低颅内压,减轻高颅内压所致全脑损害,从而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对于双额叶脑挫裂伤患者,临床一旦确诊,应高度重视,以“临床重型”看待,做好病情变化时的手术准备。在保守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动态头颅CT复查,掌握好手术指证,早期积极手术治疗,可提高患者疗效,改善预后。
[1]江基尧 .现代颅脑损伤血[M].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10:101.
[2]罗宗晚,颜春英,朱新洪,等 .额叶内侧面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救治[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4,3(3):198-200.
[3]王忠诚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70-73.
[4]单国进,吴晓华,陈杰,等 .双额叶挫裂伤并发脑中心疝的临床特点击处理策略[J].浙江创伤外科,2008,13(1):53.
[5]孙怀宇,陈振国,王鹏 .双额叶挫裂伤致中央型脑疝的治疗体会[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7,2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