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易激综合征临床60例治疗体会
2012-01-23张卫星
张卫星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临床十分常见。临床以腹痛、腹胀、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伴有大便性状异常,症状可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1]。根据主要症状类型进行对症治疗和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疗。经临床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临床2009年6月~2010年6月收治的确诊为肠易激综合征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20~50岁。疗程最短6个月,最长12年,平均3.5年。符合肠易激综合征诊断标准,并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甲状腺功能、心电图、B型超声、电子肠镜等检查以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和其他系统疾病。
1.2 诊断 有腹部不适和腹痛,症状在排便后缓解;症状发生与伴有排便次数改变有关;症状发生伴有排便性状的改变。多次大便常规及培养均阴性,潜血试验阴性。X钡灌检查无明显黏膜异常,部分患者作纤维结肠镜检查排除结肠炎症。血尿常规、血沉、肝肾功能检查均正常。
1.3 治疗
1.3.1 饮食治疗 减少食物中某些成分的过度摄入,尤其是乳糖、小麦和(或)难溶性纤维等。提倡规律饮食。腹泻型患者应酌情限制粗纤维,便秘型患者应提倡高纤维素的饮食。使用富含纤维类的食物对改善症状有帮助,依据个体对纤维素的反应情况,调整纤维的摄入。某些食物如咖啡因、乳果糖、脂肪食物、酒类和豆类等,如食后症状加重应予避免。
1.3.2 对症治疗 胃肠解痉药首选匹维溴胺,为选择性作用于胃肠道平滑肌的钙离子拮抗剂,匹维溴胺松弛肠道平滑肌,有效控制腹痛。也能有效抑制肠黏膜腺体的分泌;洛哌丁胺(易蒙停)适用于腹泻症状较重者。消化道黏膜保护剂,蒙脱石(思密达)加强由黏液免疫球蛋白A和正常菌群组成的黏膜防御屏障,恢复肠上皮细胞的正常吸收、分泌功能,降低结肠敏感性,同时也能吸收消化道气体,减轻腹胀,
2 结果
缓解症状,减少发作,改善生活质量,因此,不主张长期服药、缓解期服药,以减轻心理和经济压力。治愈34例,好转23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5%。
3 讨论
肠易激综合征其特征为持续或间歇发作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和大便性状异常而无特异的生物化学或形态学异常。当前对IBS患者的治疗既没有找到一种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案,亦无一种药物可以完全有效地治疗各种类型的IBS。然而,IBS在临床上又是如此常见,因此,如何给予这些患者恰当的治疗措施是每个消化科医生都必须考虑和重视的问题。消除患者顾虑,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建立良好医患关系基础上,根据症状严重程度进行分级治疗和根据症状类型进行对症治疗。注意治疗措施的个体化和综合运用。轻者予一般治疗;症状明显者予对症治疗;症状严重而顽固者考虑应用抗抑郁药物、生物反馈治疗等,而且可能需要心理或疼痛专科医生的协助。告诉患者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并详细解释疾病的性质,以解除患者的顾虑和提高对治疗的信心,是治疗最重要的一步。通过详细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求医原因,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并对疾病和检查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解释,消除患者的焦虑和紧张心理,对患者进行安慰;对失眠、焦虑者适当予以镇静剂。对症治疗是针对主要症状选择相关药物治疗,IBS几大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秘和腹胀,某一患者往往表现为其中一种突出症状,选择治疗这一突出症状的相关药物往往可在突出症状缓解同时伴总体感觉和其他次要症状的缓解。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平衡的饮食可以加剧患者的症状。饮食治疗首先要减少食物中某些成分的过度摄入,尤其是乳糖、小麦和(或)难溶性纤维等。提倡规律饮食。部分患者诉食用某些食物后症状加重,应予以避免。首先应当详细了解患者的饮食习惯,从中发现有可能使症状加剧的饮食或饮食成分。力求发现诱发因素(如饮食因素、某些应激事件等)并设法予以祛除。对症状明显者,可酌情使用药物控制症状。在药物的选择上应注意如下一些要点。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的疾病,除非病情非常必要,不宜选择不良反应多的药物,以往对肠易激综合征药物疗效评价的临床试验大多不符合评价治疗功能性胃肠病药物临床试验的设计要求,因此所称的疗效常缺乏足够证据。目前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证明对IBS有效的药物实际并不多。IBS患者常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并认为与症状相关,初步研究显示,不吸收抗生素或益生菌治疗可取得症状缓解,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以证实。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914-1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