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多峰教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2012-01-23曹玉举
曹玉举
(郑州中医骨伤病医院风湿科,河南郑州450016)
娄多峰,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首批名老中医,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导师。他16岁独立悬壶济世,从事风湿病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六十余载,根据自己数十年的临床经验,提出了“虚、邪、瘀”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体系,使风湿病的诊疗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疗效突出。娄老现虽已年至耄耋,仍精神矍铄,坚持坐诊和临床带教,为患者解除病痛,为年轻医师授道解惑。笔者有幸侍诊左右,受益匪浅,现将娄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 病因病机
根据“虚、邪、瘀”理论,娄老指出类风湿关节炎的病因病机主要是正虚、外邪、痰瘀。正虚是指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足及脏腑经络组织功能失调,导致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适应、修复能力下降,多由先天禀赋不足、劳逸失度、病后产后等引起。正虚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中,正气不足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内在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当正气亏虚时,外邪才可趁虚侵袭机体,使经络气血痹阻不通而发为类风湿关节炎,其病机中主要表现为营卫不和、气血亏虚、脏腑虚衰、阴阳失调等。
邪侵主要是指七情、六淫、外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邪气侵袭。七情是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表现,是机体的精神状态,正常情况下,一般不致病,但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机体本身的正常适应范围,会使机体气机紊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内生五邪、六郁或血瘀、痰浊,导致气血痹阻不通而发为类风湿关节炎。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当气候变化异常,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在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致脉络闭阻,气血不通。六淫致病可单独侵袭机体或两种以上同时侵犯机体致痹,六淫致痹后可相互转化,如风寒化热,热邪伤津化燥,六淫伤脾生湿等。饮食失宜可损伤脾胃,导致饮食内伤,出现聚湿、生痰、化热,使脉络痹阻、气血不通,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因素之一。过劳耗气伤血,气血不足则气滞血瘀或抗病能力低下而发类风湿关节炎。若卧床过久,脏腑经络及精、气、血、神失调,抗病能力下降,或脾胃功能减弱,运化失司而生湿生痰。故邪气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重要条件,邪气是导致发病的原因,类风湿关节炎是邪气作用于机体而引起邪正相搏的结果,没有邪气的侵袭,机体一般不会发病。
痰浊瘀血是发病的病机关键,痰浊是指机体津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停聚于局部的病理产物,是失去了津液功能的稠浊物质;瘀血是指凝滞的血液,即失去正常功能的血液。痰浊瘀血是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原因。类风湿关节炎是由于患者平素体虚,或产后、病后,或年老体弱,邪气侵袭,脉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出现关节、肌肉疼痛、肿胀、酸楚、麻木或肢体活动不利,甚则累及脏腑。其中气血不通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的病机关键,贯穿类风湿关节炎的始终。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展过程中,气血运行不畅而为瘀,津液停聚而为痰,最终形成痰浊瘀血。类风湿关节炎初起即有痰浊瘀血,后期,初始病邪大都减弱或消除,而主要病理变化难以修复,痰浊瘀血难以消除,不断作用于机体产生新的病理变化,使气血不通更甚,正虚更加明显,导致类风湿关节炎顽固难愈。
2 治疗原则
类风湿关节炎的演变过程也是正邪双方斗争的过程,根据“虚、邪、瘀”理论,病“本”为正虚,“标”为邪、痰瘀。娄老指出,治疗时要合理的运用扶正、祛邪、疏通气血。扶正即是运用补益正气的药物或其他方法,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驱除病邪、恢复健康之目的,主要适用于正虚为主的类风湿关节炎,根据具体的气血脏腑虚衰的证候选用调理气血、健脾、滋补肝肾等方法。《素问·痹论》记载:“帝曰:‘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据此,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与机体内在的营卫之气虚弱关系密切。营卫是气的一部分,营气又是血的主要成分,气血温煦、濡养肌肤、防御外邪的功能,是通过营卫之气来实现的。因此,营卫虚弱是气血虚弱在肌表的具体体现,气血虚弱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内因。正虚是由于气血虚弱,营卫功能低下,肌肤失于温煦、濡养,腠理疏松,风寒湿邪乘虚而至,闭阻经络,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所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扶正是根本。脏腑内伤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类风湿关节炎内传入里的结果。由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病位主要是筋骨肌肉,而肝主筋、肾主骨、脾主肌肉,故类风湿关节炎主要累及为肝、脾、肾3脏。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在体为骨,为作强之官;肝为罢极之本,藏血主筋,统司筋骨关节;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若因禀赋不足,或房劳过度、饮食劳倦、起居失常、情志刺激,或胎孕经产等,精血耗损,皆可致3脏亏损,遂使营卫气血俱虚,阴阳失调,外邪则乘虚袭入,而发风湿之病;若以肝肾亏虚为主,则见关节疼痛,筋脉拘急,腰酸足软;若以脾虚为主,则见肌肉关节酸楚疼痛,肌肤麻木不仁,脘腹胀满,食少便溏。因此,临证时,必须注意顾护脏腑,特别是要健脾、滋补肝肾,尽量避免五体痹“内舍其合”形成脏腑痹,成为难治之证。
祛邪即运用宣散攻逐邪气的药物,或运用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祛邪法适用于机体邪盛为主,正气相对不虚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根据邪气的不同及邪气所聚部位的不同而选用相应的药物,如风盛,以祛风为主;寒盛,以散寒为主;湿盛,以祛湿为主;热盛,以清热为主;痰浊者,以化痰涤痰为主;瘀血者,以活血化瘀为主。根据正邪盛衰的情况,分清主次、先后,分别采取以扶正为主兼顾祛邪、疏通气血,或以祛邪、疏通气血为主兼顾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或以扶正祛邪同用等法,若标象(邪、瘀)甚急,如果不马上祛除,可能会影响本病的治疗,要先治疗“标”,若病势不急,应从“本”论治,如热痹,实热内盛,伤及阴液,又出现烦渴、舌红、少津,对此纯用养阴之法不能解决问题,故须以祛邪为主,兼顾正气,将清热解毒逐痹药物与养阴药物合用。又如类风湿关节炎重感于风寒湿邪,则类风湿关节炎势必加重,而为正虚邪实之证,此时则根据临床具体症候灵活掌握,合理的安排扶正、祛邪偏重,标本兼治。标本兼治有助于提高疗效、缩短病程,也是娄老最常用的治疗法则。临床上,类风湿关节炎往往反复发作,在发作期应以祛邪为主,静止期以扶正为主,扶正时不可峻补,祛邪时不可过缓,选药要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如桑寄生既有扶正补肾的作用,又有通络走四肢的作用;丹参既有通络化瘀作用,又有养血活血作用。
疏通气血是指运用益气养血通络的方法疏通经络,类风湿关节炎病理演变致气血失常,导致气滞血瘀或气血亏虚,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娄老强调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离不开调补疏通气血。常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①益气养血法,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正虚邪恋、筋脉失养的气血两虚证,代表方:黄芪桂枝五物汤,药用黄芪、白术、当归、白芍、桂枝等。②益气活血法,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气虚失荣、瘀血阻络的气虚瘀血证,代表方:补阳还五汤,药用黄芪、当归、丹参、桃仁、红花等。③活血化瘀法,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素有瘀血,或痹久的瘀血阻络证,代表方:化瘀通痹汤(娄老经验方),药物用当归、丹参、鸡血藤、桃仁、红花、制乳没、炮穿山甲等。④养血柔筋法,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肝血亏虚、筋脉失养的血虚证,代表方:四物汤加制首乌等。⑤理气活络法,适用于类风湿关节炎情志不遂、肝失疏泄的气滞脉络证,代表方:柴胡疏肝散,药用柴胡、郁金、香附、川楝子、延胡索、枳壳等。此外,尚有理气活血法、益气温阳法、滋补阴血法等。
3 病案举例
患者,女,37岁,2005年11月9日初诊。主诉:患者全身多关节肿痛发热6 a,双手屈曲畸形3 a余。患者6 a前感冒后,右手指掌关节、足趾关节肿痛,低热,1个月内波及全身多关节肿痛,以四肢小关节为甚,到某市级专科医院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给予泼尼松、中药治疗数年,病情时轻时重,逐渐出现双手畸形,故前来就诊。症见:全身多关节肿痛,局部热感,乏力、怕冷,午后身热恶风,汗出,纳差,腹胀便溏,满月脸,失眠多梦,心悸,口腻,脉弦细弱,舌质淡黯,苔薄白。既往有桥本氏甲状腺炎6 a,慢性肾功能不全3 a,2001年因贫血曾输血3次。体格检查:柯兴氏征,双手尺偏畸形,双手掌指关节、近指间关节、腕关节、双足趾关节、踝关节、膝关节肿胀,压痛活动痛明显,双膝关节、踝关节皮温增高。类风湿因子77 IU/mL,红细胞沉降率50 mm/h。西医诊断: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断:顽痹,证属气血亏虚型、湿瘀闭阻。治宜益气养阴,健脾除湿,活血化瘀。给予炙甘草汤合化瘀通痹汤化裁,处方:当归20 g,丹参 20 g,鸡血藤 30 g,白术 30 g,薏苡仁 30 g,萆薢30 g,合欢皮15 g,阿胶20 g,桂枝20 g,白芍30 g,炙甘草8 g,陈皮9 g,生姜3片,大枣5枚。3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服上药6剂后,关节肿胀及心悸、汗出、乏力症状减轻,失眠多梦如故,治疗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为法,处方:当归20 g,丹参20 g,鸡血藤 30 g,忍冬藤 30 g,生地黄 20 g,太子参15 g,麦冬 12 g,香附 15 g,木香 12 g,陈皮 9 g,炙甘草 9 g。水煎服,每日1剂。三诊(11月22):服上药6剂后,体温恢复正常,心悸、汗出、乏力、头晕及关节肿痛明显减轻,舌脉如常。守上方去忍冬藤继服,巩固治疗。
按 患者平素体弱,外感后风寒湿乘袭经络,气血不通,血脉闭阻而发病。由于患者患病日久,并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导致正气更加虚弱,邪瘀互结,故关节肿痛,屈伸不利,关节畸形。恶风发热、汗出、脉弱,为营气虚弱;卫外不固,心悸失眠多梦为宗气亏虚,心神无主;腹胀便溏为脾虚湿盛。本案初用炙甘草汤合化瘀通痹汤化裁,治以滋阴养血、益气温阳通络,以扶正为主兼疏通气血,故心悸、汗出、乏力症状减轻,正气恢复,再以养血活血、滋阴清热,以扶正疏通气血为主,兼清热祛邪,使低热除,心悸、汗出、乏力、头晕及关节肿痛减轻。治疗久病体虚患者时,要把扶助正气、疏通气血贯穿疾病的整个治疗过程,使正气恢复、气血疏通、病邪消除而致机体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