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正义理论的建构
2012-01-23主持人李淑英
主持人:李淑英
[主持人语]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如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差距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改革发展的成果不能很好地为全体人民共享等等,致使社会正义成为当前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在此背景下,围绕我国社会面临的正义问题展开深入而富有学术内涵的对话与争鸣,借鉴各种理论资源建构当代中国的正义理论,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我国社会正义状况的改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此,《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编辑部和 《学术月刊》杂志社于2011年11月在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了 “当代中国正义理论的建构”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20多位学者围绕当代中国语境中的社会正义、正义理论的源流与建构模式、当代西方正义理论的启示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取得了重要的学术成果。本栏目的三篇文章就是从这次会议论文中选取的,它们尝试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建构当代中国的正义理论,希望引起关注。
当今中国社会的公平公正问题在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表现得尤为明显。李强教授的 《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一文,针对我国社会分层领域的社会公正问题,分析了 “均等”与 “公正”之间的四种关系,认为“不均等”是难以避免的,但在目前的背景下,我们在资源、财富的分配上应做到 “不均等但是公正”,为国民创造越来越多的公正竞争机会、公正的程序条件和公正的分配结果。针对我国在社会空间资源分配、配置中存在的公正问题,文章剖析了城市空间领域发生社会冲突的不同利益群体,揭示了我国社会空间领域社会公正问题的特点。
王新生教授的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正义理论的建构》一文认为,当代中国正义理论建构面对的理论资源有三,即新自由主义、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正义理论。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正义理论建构中无疑应当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但是,当代中国正义理论的建构不能建立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体系之上,不是重新回到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性理想,而应立足于当下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实,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重要原理进行重新的理解和阐释,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对市场制度下的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对资本的逻辑进行批判的双重功能,在科学认知基础之上建构一种现实性的、规范性的正义理论。
段忠桥教授的 《关于分配正义的三个问题——与姚大志教授商榷》一文,对姚大志教授 《分配正义:从弱势群体的观点看》(载 《哲学研究》2011年第3期)一文中关于分配正义的主张提出了质疑,着重阐明了有关分配正义的三个重要问题:(1)分配正义只涉及如何在人们之间分配财富、机会和资源,而不涉及人们在福利上得到不断改善;(2)正义的分配是平等主义的分配,不平等的分配不能被看做是正义的;(3)分配正义原则是判断分配正义与否的原则,而不是确定平等与福利的平衡点的原则。
社会正义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价值理想,也是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当代中国社会正义理论的建构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的理论和实践努力才能完成。期待更多的学者关注当代中国社会的正义问题,共同推进中国社会正义理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