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镜术后戳孔疝一例报道

2012-01-23孙丽君

遵义医科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网膜疝的腹壁

梁 苗,孙丽君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妇科,贵州遵义 563099)

第1例腹腔镜术后戳孔疝于1974年由Schif等报道[1]。腹腔镜术后戳孔疝是一种较少见的术后并发症。同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手术戳孔小,故戳孔疝的发生率低[2],我院妇科开展腹腔镜手术10余年,仅于近期出现1例,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36岁,发现脐部戳孔处肿块10 d。患者平素体质较差,19 d前在我院行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宫腔镜下子宫内膜息肉电切术,腹腔镜术中采用四孔法操作(10 mm、10 mm和5 mm、5 mm)。左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大小6 cm×4 cm×3 cm,用电钩电凝长约1 cm皮质,钝锐结合分离延长切口,找到肿瘤囊壁与正常卵巢组织的分界面,完整剥离瘤体,放入标本袋。3-0可吸收线缝合卵巢。4号丝线全层缝合戳孔处脂肪层及皮肤,术后6 d拆线出院。院外第3天大便后发现脐周戳孔处,有一半球形包块突出,无发热、恶心、呕吐,大小便正常。当地诊所予消毒包扎处理,脱出组织无消失,无明显增大;入院后查体:营养不良体型,腹壁脐周戳孔处,有一半球形包块突出,大小 3.0 cm ×3.0 cm,鲜红色,蒂宽 0.5 cm,质软,脐部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正常。辅查:①腹部立卧位片(-);②腹部彩超:脐部不均质回声3 cm×2.5 cm,与腹腔未见明显相通;③血常规正常。入院后给予局部消毒,7号丝线根部结扎该脱出物,并覆盖无菌纱布;操作后第二天脱出物明显变色,于结扎线以上切除,剖视为脂肪组织。术后患者无特殊不适,予以抗炎治疗3d出院。无明显并发症,术后恢复好,随访半年无复发。

2 讨论

目前认为腹腔镜术后戳孔疝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患者脐周围腹壁存在着先天性缺损或手术造成的腹壁筋膜缺损。同时戳孔疝与全身因素、Trocar类型、戳孔大小及部位、筋膜是否关闭等因素相关。本病例患者发生戳孔疝的部位为脐孔,戳孔直径10 mm;平素体质较差,营养不良体型,腹壁薄,手术中未缝合腹膜及腱鞘。术后9 d大便时腹压明显增高至皮下组织撕裂,而大网膜突出嵌顿,发生戳孔疝。

腹腔镜术后戳孔疝的治疗方案应该根据其发病时间、疝环大小、疝内容物的性质等综合分析来选择。本病例为迟发型戳孔疝,我院处理仅予以7号丝线根部结扎并切除包块,未常规修补筋膜。理由:①疝内容物为大网膜,无肠管嵌顿;②腹部包块无增大,组织无坏死;说明大网膜植入腹壁缺损处并封闭疝孔;③包块根部窄,周围缺损腹壁已愈合。我科如此处理后患者恢复好,随访半年无复发。此处理具有优点:(1)避免患者的二次手术损伤;(2)节省治疗费用,可考虑应用于符合此条件的其他病例。

通过本例患者,我们认为戳孔直径超过10 mm者、有先天因素或病理因素者均应该仔细缝合戳孔下肌腱与腹膜。我们的经验是在患者全麻清醒前拔出穿刺套管,将戳孔肌鞘及腹膜提起,指尖插入戳孔以明确无肠管或网膜嵌顿及误夹,在直视下用不可吸收缝线间断缝合腹膜及腱鞘。这是预防腹腔镜术后戳孔疝的重要措施。同时,术后及时处理腹胀、呕吐等症状、高危病人延迟拆线时间,均能预防术后戳孔疝的发生。

[1]Schif I,Naftolin F.Small bowel incarceration after uncomplicated laparoscopy[J].Obstel Gynecol,1974,43(5):674-675.

[2]杨鹏,牟一平.腹腔镜术后切口疝原因及防治[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12):773 -774.

猜你喜欢

网膜疝的腹壁
胎儿疝囊型膈疝的磁共振诊断与鉴别诊断
疝气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疗效观察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新生儿先天性膈疝的胸腔镜微创手术治疗
鱼刺致不典型小肠腹壁瘘并脓肿形成1例
常规超声及弹性成像在大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大网膜恶性间质瘤1 例并文献复习
创伤性膈疝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效果研究
“第九届全国疝和腹壁外科学术大会”通知
再次剖宫产腹壁横纵切口150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