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铜钟(续完)
2012-01-23王福谆
王福谆
(广东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广东 广州 511400)
6 明代其他大铜钟
明朝除了著名的永乐大钟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大铜钟,因为明代是我国古代铸造大钟最多的朝代,无论是大铜钟,还是大铁钟,明代都名列前茅。从现存的古代大钟来看,更能说明问题。据初步统计,全国现存千斤以上的古代大铜钟为160口,而明代铸造的就达87口,占总数的54.4%。现存最重的5口古代大铜钟,全部是明代所铸,即:北京钟楼永乐大钟、北京觉生寺永乐大钟、江苏南京洪武大钟、云南昆明醮楼大钟和四川峨眉山圣积大钟。而且,全国一半以上的省、市,其最大的古代大钟也是明代铸造的。此外,明代还铸造了一些大钟中的精品,以及其他一些著名大铜钟。而且,明代出版的著名的“天工开物”,其中就有我国历史上头一次详细地叙述大钟铸造方法的内容。所以,可以这样说,我国古代大钟的发展,到明代达到了顶峰,不仅大钟的数量最多,而且,大钟的款式、造型特点和铸造工艺也都已成熟和定型,故明代是我国大钟发展的鼎盛期。此外,还因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认为,“唯功大者钟大”,在南京就铸造了3口大铜钟,(现只剩一口23 t重的洪武大铜钟),而且,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在他故乡安徽凤阳建造了“中都钟楼”,楼上挂一口巨型铜钟,高5.5m,口径3.5m,重达32.5 t,可惜,明末以后,也己不存[15]。而且,在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当上皇帝后,仿效其父,铸造了更大的永乐大钟等好几口大钟。从此,其后的明朝皇帝,地方上的藩王以及皇宫里的太监等,也都铸造了不少大铜钟,再加上大型佛寺、道观等,都积极铸造大钟,而且,有不少城市还建造钟楼,挂上更钟。所以,明代就成为我国古代铸造大钟最多的朝代。当然,很多明代大钟早已不存,除上面已提到的凤阳、南京的几口洪武大铜钟早已不见外,苏州寒山寺在明代新铸的一口大铜钟,在明末被倭寇盗去,杭州西湖旁净慈寺著名的“南屏晚钟”,是铸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的一口大铜钟,重10t,在晚清时,亦被毁坏,等等。但留存下来的明代千斤以上的大铜钟仍有87口,这在古代世界上,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从现存的87口明代大铜钟的外形,还可看出古代大钟的一些变化,钟口呈波形的大铜钟,达73口,几乎遍布于全国各省市,而钟口为平直形的大铜钟,只有14口,只分布在广东、广西、海南、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和唐钟相比,平直形钟口的铜钟,无论是地域,还是所占的比例,都大为缩小了。而且,就连这些省份,也出现少量波曲形钟口的大铜钟,如:云南建水县朝阳楼上的大铜钟,高1.9m,铸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也采用八耳浅波形钟口;四川省峨眉山圣积寺大铜钟,铸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竟采用十二波形钟口。可见,明代时,浅波形钟口的大铜钟,在全国已占据主要地位。此外,和唐、宋、元钟相比,明代大钟的钟壁在钟口处都有外扩,使很多大铜钟的钟口呈喇叭形。明代大铜钟的壁厚,也由唐钟的均匀分布,演变为从上往下逐渐增厚,到钟口处达最厚。所以,撞击圆座的位置,亦由钟身中部下移到钟裙处,避免了早期大钟重击后易裂的缺点。很多明代大铜钟的蒲牢钟钮的造型,远比唐、宋大钟的蒲牢钟钮复杂、美观、漂亮,这都反映了我国古代大钟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在不断改进,不断发展。由于现存的明代大铜钟很多,故只能选些重要的明代大铜钟叙述如下。
6.1 广州“禁钟”
广东省广州市五仙观“岭南第一楼”上,悬挂有一口明代大铜钟,见图21所示,因为平时禁止敲钟,被称作“禁钟”,该钟铸于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通高3.04 m,口径2.1 m,重6 t。是广东省现存的最大古钟。钟钮由二头四爪蒲牢组成,在钟身中部偏下的一条粗凸弦纹,将钟体分为上下两部份,凸弦纹上均布4个撞击圆座。上部分成4个大方格,其中一格内铸有“大明国洪武十一年岁次戊午孟春十八日辛卯广东等处承宣布政使司铸造”31个篆体大字。下部则为四个空白的细长方格。大钟的钟口为平直形,口沿处的壁厚则明显增厚。
图21 禁钟
大铜钟悬挂在“岭南第一楼”上,在钟的下面有方形大井口,下通门洞,形成一个巨大的“共鸣器”。这种匠心独运的钟楼设计,不仅使钟声更加宏亮、悠扬,也有利于声浪传播,体现了明代匠师的声学水平。大铜钟原是用来作为广州城的更钟,“无事报时,有事报警”,大钟敲响时,声闻十里。但是,因为该钟悬挂不久,广州曾发生过瘟疫,据传,明永乐三年(1405年),有官员撞击大钟后,广州城中曾死了千余婴儿,故民间流传一种迷信的说法:“这口钟一响,广州就会发生瘟疫。”所以,平时绝对不准敲击大钟,只有遇到火警时才能敲响,作报警召救之用。因此,大铜钟成了“禁钟”,连悬挂大钟的钟楼,也被叫作“禁钟楼”。大钟的纹饰较简单,但造型庄重,铭文清晰,字体端正、刚健。钟身上留有明显的范缝,说明是采用传统的泥型法铸造的,铸造的技术水平较高,表面光洁,但钟身上还有一些气孔、渣孔等缺陷,反映出当时地方上的铸造技术水平,比起朝廷工匠的技术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大钟钟唇有一小块缺口,是在鸦片战争期间,被英军炮火击中造成的。
其实,明代是铸造大型更钟最多的朝代,现存的明代铜更钟就有12口,除了报时兼报警外,有的更钟主要用于夜禁,故称“禁钟”,例如:现存于海南省海口市五公祠的原琼山钟楼大铜钟,高1.98 m,重1.1t,铸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在其铭文中,就自称“铸造铜禁钟一口”;宁夏银川市人民公园湖心钟亭内的大铜钟,高2.1 m,重3.5 t,铸于明成化元年(1465年),在钟铭中也自称为“禁钟”;现存云南腾冲县文化馆的大铜钟,高1.9 m,口径1.4 m,铸于明景泰元年(1450年),在钟身上的铭文中也自称为“禁钟”,并说“以时而鸣,出作入息,民安其生,以警以禁,内外肃清”,所以,古时“禁钟”也就是更钟。
6.2 龙兴寺铜钟
安徽省凤阳县龙兴寺,其前身为皇觉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曾在寺中做过和尚,故是朱元璋的发祥地,受到明庭的特殊待遇,龙兴寺也获得大发展,寺中曾有过很多铜佛、铜供器等,但已损失不少。如今,在大雄宝殿内东侧的钟架上,还留存一口大铜钟,见图22所示。大钟的身高1.85 m,通高2.1 m,口径1.3 m,重达4 t,是朱元璋当皇帝时的洪武十六年(1383年)铸造的。大铜钟原挂在钟亭之内,钟亭曾数次焚毁,但大钟却一直完好无损,而清光绪八年(1882年)最后一次建成的钟亭,又在“文革”动乱中被拆除,故大钟现存于大殿之内。这口青铜大钟也是安徽省现存的最大古钟。
图22 龙兴寺铜钟
大铜钟的蒲牢钟钮雕铸得很精致,钟肩上铸有12个莲瓣纹饰,钟身中间的横凸弦纹将钟体分成上、下两部份,上、下又各分成4个大方格。在各个方格内满是铭文,主要是各种佛教经文和经咒,以及纪年铭文等,但是,由于人为的磨损,有不少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连上层长方格内的“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16个较大的字体,亦已不够清晰。大铜钟的钟口为八耳浅波形,钟壁稍向外移呈喇叭形。大铜钟的造型,朴实大方,由于壁厚较厚,显得厚实庄重,由于铸造时曾加入金、银等成份,使钟声非常悦耳,据说,其声宏亮,声传数十里,明代罗惠曾作《龙兴钟声》诗,赞:“御扎亲书第一峰,良工郑重铸宏钟。气雄禅寺安神鼎,响彻簧宫起卧龙。”[15]现在,大铜钟作为龙兴寺珍贵的大型金属文物,已得到较好的保护。
6.3 洪武大铜钟
江苏省南京市中心,有一座著名的大钟亭,里面挂着一口明代大铜钟,大钟亭见图23所示。大铜钟高3.65 m,口径2.29 m,重达23 t,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铸造的,被称作“洪武大铜钟”,是我国现存古代第三大铜钟,当然是江苏省最大的古钟了。其实,大钟亭所在的位置,原来是明洪武年间建的钟楼,当时钟楼内有3口铜钟,1口为悬钟,另2口大钟,一立一卧。由于在清康熙初年,钟楼倒塌,故在清咸丰年间(1851年-1861年)时,悬钟和立钟相继被毁。所以,到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时,重新建造了大钟亭,将卧钟悬挂起来,这就是现存的洪武大铜钟。钟亭的柱子系采用6根大铁柱,故钟亭建造得相当坚固,至今完好无损。洪武大钟系紫铜所铸,钟肩铸有莲花瓣纹,提梁上有云纹和波浪式卷角,铸有“洪武二十一年九月吉日铸”的纪年铭文。大铜钟的钟身,造型朴实大方,其上、下两部分的大方格,都为空白。大铜钟的口沿呈八耳浅波形。现在,大铜钟作为文物,静静地悬挂在钟亭内,但据传,过去大钟的钟声,声音洪亮,可“声闻十里”,曾为南京市民报时,是南京著名的大铜钟,也是现存世界上著名的古代大钟之一。
6.4 万寿寺铜钟
浙江省余杭县径山万寿寺钟楼内,有一口明代大铜钟,大钟身高2.3 m,通高2.9 m,口径1.8 m,重8 t,明永乐元年(1403年)铸造,是浙讧省现存的最大古代铜钟。1986年,杭州西湖净慈寺重铸著名的“南屏晚钟”时,曾实地考察了万寿寺铜钟,以作设计之参考。可惜,1990年7月,万寿寺钟楼惨遭游客烟蒂之祸,被火烧毁,所悬挂之古钟亦被火烧残,现残钟仍保存在重建的钟楼之内。此事再一次提醒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要自觉保护古代文物。
图23 悬挂洪武大钟的钟亭
6.5 北京钟楼永乐大铜钟
在北京市的钟楼里,也悬挂着一口永乐大铜钟,见图24所示。该钟是作为北京钟楼的报时钟而铸造的,通高5.55 m,身高4.5 m,口径3.4 m。之前,曾铸造过一口大铁钟,作为北京钟楼的报时钟,因永乐皇帝认为大铁钟的钟声不佳,而重新铸造了这一口大铜钟,因为“钟楼,明永乐十八年建”,故大致可确定,该钟铸造时间,大约也在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年)左右。过去,因为其高度不及觉生寺永乐大钟高,所以一直认为其重量也较轻,估计只有30t。1989年经过调查和科学测定,采用超声波测厚,知道大钟的壁厚为12 c m~24.5 c m,远比觉生寺永乐大铜钟厚。再经科学计算确定,北京钟楼永乐大铜钟的重量为63 t。比称作“中国钟王”的觉生寺永乐大钟还要重,成为我国现存最重的大铜钟。大铜钟的钟身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下又各有4个大方格,但都为空白,整个钟身上只铸有“大明永乐年月吉日制”的铭文。钟口为八耳浅波形。大铜钟造型简朴、庄重,铸造质量上乘,大钟的直径自上而下逐渐增大,壁厚也逐渐增厚,而且,分布均匀,使钟声浑厚、绵长,“都城内外,十有余里,莫不耸听”,是我国古代“更钟之王”,而且,也是世界最大的古钟之一。
图24 北京钟搂永乐大钟
关于这口大钟,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铸钟娘娘”的故事。据说,永乐皇帝命令一位有名的铜匠铸钟,由于久铸不成,眼看限期将近,再铸不成就要杀头。这时,在旁掌火的女儿,知道古代铸匠向炉中扔兽骨后熔铜容易之事,为了挽救父亲和众铜匠的生命,乘人不备,跳进熔炉,使大钟铸成。其父看到女儿跳炉时,急扑过去,但已晚了,只抓住女儿的一只鞋。后人为她的孝心所感,尊称她为“铸钟娘娘”,也有说是“金钟娘娘”。每当钟楼大钟敲响时,虽然钟声宏亮,但似乎夹杂着一种奇特的声音:“鞋……”、“鞋、鞋……”,民间传为铸钟娘娘在索取她的鞋。后人为了纪念她,在钟楼附近的黑虎胡同里,修了一座“铸钟娘娘庙”,至今仍有遗址可寻。这动人的传说,反映了古代工匠铸造大钟的辛酸和劳苦,也是人们对工匠高超的铸钟工艺水平的神化和怀念。
北京钟楼上这口大铜钟,从明代永乐时的1420年起,一直作为明代北京城的更钟,为人们报时,后来,钟楼毁于火,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建钟楼,大铜钟重新挂上,又开始打钟报时,直到民国时的1924年为止,前后五百多年,一直为北京市民正点报时,钟声圆润、宏亮,北京城内外方圆几十里均可听到,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20世纪90年代,为了使人们再次领略大钟悠久而宏亮的声音,北京中央电台在除夕晚上,向全国奏出北京钟楼永乐大钟的钟声,敲响了辞旧迎新的钟声,使我国最重的古代大钟再次焕发出青春。
6.6 昆明谯楼大钟
云南省昆明市鸣凤山太和宫钟楼,挂着一口明代大铜钟,见图25所示。大铜钟通高为2.8 m,口径2.2 m,重达14 t,于明代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铸造。大钟原是昆明旧城谯楼(宣化楼)上的更钟,故称昆明谯楼大钟,是云南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铜钟,也是全国第四大古代铜钟,誉为“云南古钟之王”。
图25 昆明谯楼大钟
大铜钟的钟钮为双头连体蒲牢。钟身中部的一条凸弦纹,将钟的外表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下又各有4个大方格,上部的一个大方格内,铸有“大明永乐二十一年岁在癸卯仲春吉日造”17个大字,其余大方格皆为空白。大方格之间的8个长方格内,则铸有双菱形纹饰。钟口为平直形,钟裙上均布4个撞击圆座,这些撞击圆座都是由一个大圆和四周8枚小莲花瓣组成,继承了南方唐钟撞击圆座的特点,增加了造型的美感,但所在位置已由中部移到下部。大钟原置于昆明旧城西南角的宣化楼(谯楼)之上,最初只用来报时,后来,也用来报警。1953年拆宣化楼时,大钟被移到古幢公园,后由昆明金殿名胜区保存,1984年迁到太和宫新建的三层钟楼上。大钟造型雄伟,铸造精良,钟声宏亮,据说,钟声可传四十里之远。在昆明民间,还流传着有关该钟的神话传说:在明代永乐年间,镇守云南的黔国公沐氏,令工匠铸造大钟,但因铸造难度大,几次浇铸都失败了,有位仙师来相助,终于克服重重困难,把大铜钟铸好,还帮助把大铜钟吊上宣化楼。临走时叮嘱:“三日后度我行百里叩之”。但仙师刚走了一天,撞钟的人就等得不耐烦了,于是撞起钟来,而仙师才走出四十里就听到了钟声,这样,钟声就只能传到四十里。这则神话传说,赞扬了铸造大钟的高超技艺。
6.7 法海寺铜钟
北京市石景山区的法海寺,其大雄宝殿前院东侧的钟架上,挂有一口明代大铜钟,见图26所示。大铜钟的身高1.51 m,通高1.84 m,口径1.2 m,重1t多,铸于明正统十二年(1447年)。大钟的双头蒲牢钟钮,高33 c m,雕铸得非常精美。钟肩上铸有20个莲瓣纹饰,每一个莲瓣上还铸一佛名。钟身的上半部铸有梵文经咒,共约1500字,每一组梵文经咒前,有汉字题名,共25组,包括“身语意字种五方佛四佛母咒”、“无垢净光真言”、“吉祥偈”、“大佛顶尊圣陀罗尼”等。经题为汉文,经咒文则为梵文,是研究佛教经咒的珍贵文物。钟腰铸有“敕赐法海禅寺大明正统丁卯年四月吉日铸造”的纪年铭文。钟身下半部全部为助缘人姓名的汉字铭文,共铸有助缘人名1154名,大约3400多字。钟裙上除铸有2个撞击圆座外,还铸有海浪波涛等纹饰,象征着佛教普渡众生、脱离苦海的宗旨。大铜钟的口沿为八耳浅波形。该铜钟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就是钟体内壁亦铸满了梵文经咒,共18行,2070字,在每一组梵文经咒前,也有汉字题名,共25组,具体题名为:“皈依三宝偈”、“众明王佛灭恶趣真言”、“药师光王如来真言”、“一切佛菩萨总持”、“阿弥陀佛灭五无间罪咒”等。
图26 法海寺铜钟
法海寺铜钟的钟身内外,铸满了7000多梵、汉字铭文,特别是在钟身外表上部和钟身内壁上,铸满了梵、汉文经咒,经题为汉文,经咒文则为梵文,是研究佛教经咒的珍贵文物。梵文经咒达3500多字,在国内大钟中实属少见,而且,铭文字体典雅、秀丽、清晰,铸造工艺精湛。所以,该钟虽不及永乐大钟宏伟,但在大钟内外壁上,精致地铸有大量梵文佛教经咒这一点上,甚至可与永乐大钟媲美。因而,该钟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贵铸造文物。
6.8 龙纹铜钟
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的精品展室中,有一口铸造精良的明代古钟,全身铸满飞龙图形,故名“龙纹钟”,见图27所示。铜钟身高1.32 m,通高1.52 m,口径0.88m,重544kg,为明成化年间(1465年—1487年)铸造。大钟的钟钮为双头蒲牢,其造型非常精美,蒲牢形态威武,雕铸也很精细,反映了龙的雄姿。铜钟的钟肩处,铸有24个莲瓣纹,钟身中部铸有八道粗细相间的横凸弦纹,将钟面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除了一个牌位内铸有“大明成化年月吉日制”9字铭文外,其它都雕铸了飞龙纹饰,4个方格内各铸有双龙戏珠图案,再加上其间的3条竖龙图饰,共雕铸有11条飞龙。下部的4个大方格内,也各铸有双龙戏珠图案,其间的4个牌位都无铭文,而各铸有一条竖龙,故共有12条飞龙。方格下面的一圈内,又雕铸了4条横龙,所以,整个钟面上共有27条飞龙浮雕,雕铸得生动、活泼,精美异常,确是古代大钟中的精品。
图27 龙纹钟
图28 鹤纹道钟
大钟除飞龙雕塑外,在飞龙的四周,还雕铸了朵朵飞云,使飞龙具有遁云驾雾之势。钟口为八耳浅波形,在其上的钟裙上也铸满了花纹,花纹中间还铸有八卦符号,并有均匀分布的4个撞击圆座,可以说,整个钟面都铸满了精致的纹饰,显得绚丽、华美,但又不失高雅。整个钟身的表面,光洁平滑,浮雕精美,纹饰精致、清晰,再配上钟口浅浅的八耳波形,以及蒲牢钟钮的精湛雕铸,使得铜钟的艺术水平非常之高,的确是明代大型青铜铸件中的珍品。该钟原藏北京的天仙庙,故属道钟,现为大钟寺古钟博物馆收藏。
6.9 鹤纹道钟
鹤纹铜钟原为北京市白云观的道钟,见图28所示。铜钟的身高为1.37 m,钟钮高为0.35 m,所以,铜钟通高为1.72 m,口径为1.02 m,重达1.3 t,是明代正德年间(1506年—1521年)铸造的。该钟雕铸得极其精致,是明代铜钟中又一精品,现存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精品展室。
铜钟的钟钮造型非常独特,不是一般的双头蒲牢形式,而是采用“双龙托珠”雕塑,远比一般钟钮造型优美、生动得多,古钟中只有宋代卤簿钟的钟钮可与之媲美。蒲牢是龙的九子之一,当然形状似龙,但该钟的钟钮是两条整龙的结合,其造型是由“双龙戏珠”演变而成。双龙相对立起,前爪相互交接,龙头共托一个火珠,而后爪紧扣钟顶,龙尾翘起,组成一个非常精彩的“双龙托珠”钟钮。这样精致的钟钮在古钟中是极为罕见的,使钟钮本身就成为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这是该钟的第一个特点。
大钟的钟肩上也铸有16个莲瓣纹,这和明代的佛钟相似,但是,钟身上独特的鹤纹,则反映了道教的特色。钟身中间6道横凸弦纹,将钟体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和下部钟面上并不分格,而是铸满了仙鹤图像和云朵纹饰,一共有16只仙鹤。而仙鹤是与道教的神仙密切相关,在我国古代传说中,神仙往往骑鹤,飞翔于云端,所以,鹤在中国传统中,一直是吉祥之物。后来,道教就将鹤尊崇为“仙禽”,并以仙鹤借指神仙、道士,故这口鹤纹铜钟就成为道教色彩浓厚的著名道钟。而飞翔于祥云中的16只仙鹤,就成为该钟的第二大特点。
大钟的钟身较直,但钟裙稍向外扩张,口沿亦为八耳浅波形,钟裙上铸满海水波纹,并且均布4个撞击圆座。整个道钟的造型优美,雕塑的图案和纹饰,其艺术水平很高,冶铸质量好,铸出的纹饰精细、清晰,确是我国古钟的精品之一。
6.10 清远楼铜钟
图29 清远搂铜钟
图30 圣积铜钟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的清远楼,通高25 m,建筑宏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楼内挂有一口明代大铜钟,见图29所示。大铜钟的身高2.25 m,通高2.5 m,口径1.74 m,重5 t,铸于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大铜钟铸造精良,钟声宏亮,据称,当清远楼的大铜钟被敲响时,其钟声四十里外可闻。据《宣化县新志》载,大铜钟是当时宣府镇“都御史郭登庸置钟其上”。其目的是“钟鼓之设,所以司昏晨,报时刻,历禁令,节出入而防奸宄”。即用来作为宣化县城的更钟。后来兼报火警,以连续敲钟声数来报失火的方向,连续敲三下,就表示在东面有火灾,即东三,同理,西四、南五、北六,就分别表示其他方向。该钟的铭文中自名为“宣府镇城钟”。同时,因钟上铸有八卦符号,以八卦表明方向,故当地也将该钟俗称为“八卦铜钟”。
清远楼是明代建的钟楼,故楼内钟架是和钟楼同时建成,由四根11 m高的通天柱和横梁等组成,工程宏伟,自大铜钟挂上钟楼至今,已经460多年,历经多次地震和战乱,始终巍然屹立,这在全国都很少见到。大铜钟造型简朴、庄重,钟钮为双头蒲牢,钟身中间有两粗四细共六道横凸弦纹,将钟身分成上、下两部分,上、下各有8个大方格,其中,一个方格内有铭文:“宣府镇城钟”,还有铸钟工匠的姓名等铭文,表明大钟是由赵巡、赵还、赵弘息、杨忠4位工匠所铸。钟裙稍向外扩成喇叭形,其上铸有八卦符号,并均布4个撞击圆座,口沿亦为八耳浅波形。大铜钟表面光洁,冶铸质量上乘,是一口保存得很好的古代更钟。
6.11 圣积铜钟——天府钟王
四川省峨眉山报国寺前的凤凰堡上,有一“圣积晚钟”亭,亭内有一口古代大铜钟,见图30所示。大铜钟高2.7m,口径2.4m,重12.5t,该钟于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铸造于四川江阳郡,即今泸州、富顺间。在明隆庆元年(1567年)秋,用三板船将大铜钟运载到峨眉县虹溪桥,并在钟上镌刻铭文,然后,搬运到城南四里处的圣积寺,将钟悬挂在寺中老宝楼内,故名“圣寺铜钟”。大铜钟腹大、壁厚,质为紫铜,夜静叩击,其声深厚、悠扬,远播三十里外,故有“圣积晚钟”之誉,成为峨眉山十景之一。并有诗歌称颂:“万金熔铸是何年,长作龙吟散晓烟,留镇山门开觉路,声声高彻大峨巅”。1964年圣积寺废,老宝楼塌后,大铜钟被移置到峨眉县农机厂内,1978年,迁到报国寺外,1982年冬,在报国寺对面的凤凰堡上新建钟亭,钟亭的横额上,题有“积圣晚钟”4个大字,1983年5月,正式将大钟悬挂于亭内,成为峨眉山有名的景区之一。
大铜钟铸造精致,造型美观,钟面内外,全是铭文,据查,全钟的铭文,共计61000余字,铭文之多,在古钟中是少见的。铭文中,除钟身上部为铸出的阳文外,其余全为镌刻的阴文。铭文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从晋到明历代帝王、将相和佛教高僧、居士的名讳以及佛教“阿含经”的经文和佛偈。而铜钟的中、下部分,镌刻有大量募捐人的姓名及所捐的钱、物,例如;某某施白银二两,某某施铜三百斤(150kg),某某施米二石,某某施面一百斤(50kg),某某施细茶十斤(5kg)等等,从中可看到,募捐之人确实非常之多,所捐钱物也多种多样,所以有那么多人募捐铸钟,全靠当年圣积寺住持别传禅师的主持。大钟口沿的波形,也非常特殊,竟铸有12个钟耳,而钟耳之形状,被认为状若蓮瓣,象征佛学术语圆通之意,故又名“莲花铜钟”。大钟造型庄重,冶铸工艺精良,铭文极多,而字迹清晰、工整,是四川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铜钟,被誉为“天府钟王”,或称“巴蜀钟王”。但此钟在民国初年,曾被四川都督尹昌衡派人偷去,欲毁钟铸钱,遭到众怒,才被迫归还寺庙。1955年,大钟又被打破个洞,后被补好,虽逊色不少,但总算完整,仍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大钟之一。2002年12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将“圣积铜钟”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并由峨眉市人民政府立石公示。
6.12 大顺钟
北京大钟寺山门前东侧钟架上,挂有一口大铜钟,见图31所示。该钟铸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钟身高2.1m,通高 2.56m,口径 1.55m,用铜6666斤。佛教认为,三、六、九为吉祥数字。民间常说:六六大顺。所以,用铜6666斤的大铜钟,就被人们称作“顺、顺、大顺钟”。1990年北京亚运会召开时,就是用该钟的钟声,敲响了开幕序曲,祝贺运动员吉祥、顺利。其实,大顺钟是明代嘉靖年间的朝钟,每逢宫廷大典、朝礼,必鸣此钟,以号天下,所以,该钟是明代皇廷之宝,为国家一级文物。
大顺钟造型庄重、简朴,纹饰简单,钟肩部分饰有16个莲瓣图形,钟身的上、下部分各有4个大方格,但都为空白,只在一个牌位上铸有“大明嘉靖年月日制”8字铭文。大钟口沿为八耳浅波形,其上均布4个凸出的撞击圆座。而钟钮不用传统的“蒲牢”形式,却采用弯成半圆形的桥形钟钮,其面上饰满云纹,实在与众不同。据传,此钟为明代高僧宏远监制,隐匿之玄机,暗铸于钟体之内。撞钟时,随声发出如雷如鼓,如风如烟,悟者则大彻大觉,掸却人生百八之烦恼。所以,大顺钟既是朝钟,也是佛钟。
嘉靖朝钟,现存的还有另外一口,存藏于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院内,两口大铜钟的形制和尺寸几乎完全相同。在我国现存的古钟中,朝钟已廖廖无几,所以这两口嘉靖朝钟是非常宝贵的古代大钟。
6.13 显通寺铜钟
山西省五台山是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显通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所以,显通寺钟楼上,有一口万斤大铜钟,见图32所示。大铜钟通高2.64 m,钟身高2.1 m,口径1.75 m,铭文中标明钟重9999斤,铸于明代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是山西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铜钟。为什么大铜钟只重9999斤,而不是万斤呢?是因为在万历皇帝面前,“万”字必须忌讳,故不敢越过万斤,现存的万历年间铸造的千斤以上大铜钟,全国还有11口,也没有一口超万斤的,而且都比显通寺铜钟要小。
大铜钟铸造精湛,钟顶的蒲牢钟钮雕铸得非常精美;钟身上有大量铭文,其中有佛教经文一万多字,用正楷书写,字字端正,清晰可辨;钟口为八耳浅波形。大铜钟的钟声洪亮、绵长,传播深远,可及全五台山麓,所以,人们把此钟叫做“长鸣钟”。据说,有一高僧,在五台山很有威望,在他圆寂后,信徒们将他的名字写在纸上,贴在钟身上,与钟共存,故该钟也叫“长命钟”。还有人将其叫做“幽冥钟”。由于贴纸可长命的传说,因而,无论是佛教信徒,还是普通游客,都会在大钟前许愿、祈祷,即将祷文小条贴在钟上,默默许愿,据说还非常灵验,从而,贴条者越来越多,造成钟身内外贴满了许愿者的祷文,成为五台山旅游的一个热点,可惜钟体上一万多字的铭文,全被字条覆盖而无法看清。但是,显通寺铜钟作为五台山梵宇佛国的一个标志,其名声却更大了。
图31 大顺钟
图32 显通寺铜钟
7 清代大铜钟
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但留存的大钟远比明朝为少,不过,康、乾时期属清朝盛世,故也留存下不少大钟,据初步统计,现存千斤以上的清代大铜钟,共有41口,其中,铸于1840年之前的清代铜钟为33口,清代后期8口。清代大铜钟中的多数,是康熙和乾隆时期铸造的,而且,还有一些大钟的精品,其中乾隆朝钟则是我国古钟中的极品,此外,铸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的北京房山云居寺铜钟、铸于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的北京柏林寺铜钟、铸于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的河南开封相国寺大铜钟、铸于乾隆年间的河北避暑山庄珠源寺铜钟等,都是精美的古代大钟。至于清代中期的铜钟,数量虽不多,但也有浙江普陀山的普济寺、宁波的阿育王寺和天台县的国清寺,以及江苏姜堰的净业寺等,存有清代嘉庆年间铸造的大铜钟;四川成都文殊院则存有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大铜钟。但到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朝国力衰退,千斤以上的大钟就很少铸造了,留存的只有:北京广化寺铜钟,高1.81m,口径1.5m,铸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浙江宁波保国寺铜钟,高1.8 m,口径1.38 m,铸于咸丰4年(1854年);台湾彰化县龙山寺大铜钟,高2 m,口径1.2 m,铸于咸丰九年(1859年);广东肇庆市庆云寺铜钟,高1.5 m,口径1.18 m,铸于咸丰十年(1860年);安徽九华山东崖禅寺铜钟,高1.8 m,铸于同治年间;安徽九华山万寿宫铜钟,高1.6m,铸于光绪六年(1880年);安徽九华山化城寺铜钟,高 1.7 m,重1t,铸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上海龙华寺铜钟,高2 m,口径1.3 m,铸于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于这8口钟的铸造年代都在1840年之后,严格来说,已不属古代,但仍可收入清代的大铜钟范围,故此一提。下面将清代几口著名大铜钟的情况,较详细分述于下。
7.1 柏林寺铜钟
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存藏的大铜钟中,有一口原北京柏林寺的清代大铜钟,见图33所示,大铜钟的身高1.77 m,通高2.36 m,口径1.68 m,重2.3 t,铸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大铜钟的钟顶上,铸有既威武又精致的蒲牢钟钮,钟肩上铸有24个莲花瓣纹,钟身上、下8个方格及其间隔以及钟裙上都铸满了铭文,其中有“华严经”部分经文,故又名“华严钟”。此外,钟身上还有“大悲无碍大陀罗尼神咒”等佛教经咒,大量捐资者的姓名,以及铸钟人、镌字人的姓名等铭文,并铸有“皇清康熙四十六年八月初七日”的纪年铭文。整个钟面铸满铭文,在大量汉文中还有少量梵文,全部文字都很工整、秀丽,而且字体表面极为光滑,钟面平整,远比一般铜钟的表面质量为好,在整个钟身上,看不到任何铸造范缝,故应为失蜡铸造的产品。
图33 柏林寺铜钟
该钟不仅铸造质量一流,还有不少与众不同之特点,一个就是钟裙上均布的4个撞击圆座中,有一个圆块并不是用来撞钟的,而是在该圆块上铸了“古刹柏林寺诚造”七字铭文。还有一个不同点是,钟身上铸有八个乾卦而不是常用的八卦。该钟另一个特点是:钟钮蒲牢雕铸得非常精致,在双头四足连体蒲牢的相接处,托一个火焰宝珠,而蒲牢头部雕塑得狞猛威武,栩栩如生,和钟体牢牢地铸接在一起的四爪也雕铸得强壮有力。再有一个特点,就是钟体外形的喇叭形很明显,钟口外侈比大多数明代铜钟要甚,虽没有西洋大钟的喇叭形大,但倒是恰到好处,故有人将该钟看成清代大铜钟的典型。所以,柏林寺铜钟是清初一口很有特色的优美大铜钟。
7.2 八音钟
河南武陟县嘉应观,是清代雍正皇帝于雍正元年(1723年),为祭祀龙王、封赏治理黄河决口成功,特别下诏敕建的。嘉应观建成后,就成了黄河流域最大的河神庙,其钟楼上的大铜钟,亦和治黄密切相关。大铜钟身高1.3 m,通高1.65 m,口径1.08 m,重约2t,铸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是少见的现存清代雍正年间铸造的大铜钟,见图34所示。
大钟靠蒲牢钟钮悬挂在钟楼之上,钟身的喇叭形非常明显,钟口呈八耳浅波形,由于钟裙上没有铸出撞击圆座,因此,裙边的八耳已被撞得非常光亮。钟身上的纹饰看似简单,在上、下部份的各个方格内,都没有铭文和图饰,完全是空白,但上下6条横凸弦纹之中,却铸有治黄有关的纹饰,铸成了象征河滔、堤坝、波浪、石头等纹饰带。钟裙上的八卦符号图,也有别于伏羲、周易的八卦,而是将乾卦、坤卦并列北方,直指北京,坎卦置于东南方,直指黄河常决口的詹家店、魏庄、马营,象征朝廷关注治黄、堵口之大事。更为奇特的是钟声由八卦定音,当人们依次敲击大钟口沿的八个钟耳,竟发出高、低、强、弱八种声音,故名“八音钟”。并因此流传“天乐祭河神,八音报水清”的传说,这是该钟与众不同的最大特点。
图34 八音钟
7.3 相国寺铜钟
河南省开封市的大相国寺,是我国著名佛寺之一。在寺庙大门内东侧的钟楼上,悬挂着一口大铜钟,钟高2.23 m,口径1.81 m,重5 t,铸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相国寺铜钟声音洪亮,据说在霜天撞击,震天价响,全城百姓都能听到,故早就有“相国霜钟”的美称,成为开封八景之一。清代陈浩曾作“闻相国寺钟声”一诗:“古寺钟声远,寒霄振旅情。因风时断续,和月共凄清。”使“相国霜钟”更为出名。大铜钟的钟钮,采用双头蒲牢形式,悬挂在钟楼之上,钟口呈八耳浅波形,钟身上的方格中,铸有不少铭文,其中有“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等16个大字,还有纪年铭文,并铸有开封府金火匠朱彪、朱秀等6名工匠的姓名等。大钟的结构形式和质量都很好,是清朝优良的大铜钟之一。
7.4 乾隆朝钟
北京大钟寺古钟博物馆精品展室内,陈列着一口艺术水平非常高的大铜钟,这就是著名的清代“乾隆朝钟”,见图35所示。大铜钟的身高为2.1 m,通高2.55 m,口径1.57 m,重3.11t。是清乾隆时期(1736年-1795年)皇帝御制的一口朝钟,曾悬挂在故宫的午门上。该钟的铸造质量上乘,钟体和蒲牢都铸得非常精致、细腻,是采用我国传统的失蜡法铸造而成的。钟身上的大、小方格内铸满云龙戏珠浮雕,龙头更采用倒斜度的深浮雕,在整个大钟上,一共铸有22条龙,非常精美。大钟口沿呈八耳浅波形,在钟郡上均布4个撞击圆座,与撞击圆座相间的钟郡上,则铸有相同的乾卦图形,共8个,这与一般大钟铸有八卦图形不同。而且,在钟身上铸出的牌位内,却不铸款识和年号,为什么?原来,这是故意空着的,因为乾卦代表“乾”,钟身上铸满的“龙”,与“隆”同音,“乾龙”即“乾隆”,不铸自明,真是惟妙惟肖的睿智之趣。
图35 乾隆朝钟
乾隆朝钟艺术水平极高,风格超群,钟钮两条相缠的龙,就雕铸得非同一般,龙头生猛威武,全身饰满鳞片,龙尾搭在龙头侧,八爪相叠,紧扣钟顶。钟肩20个莲瓣也雕铸得非常精致。钟身上、下部份的大方格和长条形方格内,都铸有飞龙,其中一个长方格内,雕铸着三条龙围着一个空牌位,牌位故意空着,不铸款识和年号,就成了该钟的另一特色。乾隆朝钟的最大特点,是全身雕铸了22条飞龙,雕铸得神态各异,生动活泼,其须眉细如发丝,双目炯炯有神,张牙舞爪,栩栩如生,非常吸引人,龙本身就代表皇帝,而该钟上的龙,更代表了乾隆皇帝自己,所以,乾隆才会选这样图饰的大铜钟作为他的朝钟。而这样精美的大铜钟,就成为我国古代大型铸造文物精品中之精品。
8 我国古代大钟的铸造
古代大钟一般都采用传统的陶范法(泥型法)铸造,要铸造精致的或图案复杂的大型铜钟,也常采用失蜡法。后来,也有采用砂型法铸造的。关于古钟铸造方法,明代著名科学家宋应星著的《天工开物》[16],第一个作了详细的叙述。该书“冶铸”篇,对用失蜡法铸造大型铜钟有如下记述:“凡造万钧钟与铸鼎法同。掘坑深丈几尺,燥筑其中如房舍,埏泥作模骨。其模骨用石灰、三和土筑,不使有丝毫隙拆。干燥之后,以牛油、黄蜡附其上数寸。油蜡分量,油居什八,蜡居什二。其上高蔽抵晴雨,夏月不可为,油不冻结。油蜡墁定,然而雕镂书文、物象,丝发成就。然后舂筛绝细粘土与炭末为泥,涂墁以渐而加厚至数寸。使其内外透体干坚,外施火力炙化,其中油蜡从口上孔隙熔流净尽。则其中空处,即钟鼎托体之驱也。”这就是古代用失蜡法地坑造型铸造大铜钟的方法。其塑钟模图见图36所示。《天工开物》对铁钟用泥型铸造法,也有记载:“凡铁钟模不重费油蜡者,先埏土作外模,剖破两边形,或为两截,以子口串合,翻刻书文于其上。内模缩小分寸,空其中体,精算而就。外模刻文后,以牛油滑之,使他日器无粘烂,然后盖上。泥合其缝,而受铸焉。”其实,不管铁钟还是铜钟,用泥型法铸造都是这样的。但大钟采用泥型铸造时,外范数量往往较多。从现存古代大钟来看,多数大铜钟和所有的大铁钟,其表面都留有范缝,说明我国古代用泥型法铸钟是很普遍的。
一般说,对于重达万斤以上的大钟,当然是采用地坑造型方法,但不一定是失蜡铸造,也常采用泥型铸造。永乐大钟就是地坑泥型法铸造的。古钟博物馆韩战明在“永乐大钟铸造工艺探索”一文中,对此有较详细的阐述[17]。而资料[4]和资料[18]也曾作如下分析:“永乐大钟实体可以看出由七节拼合,钟身有六道接触缝,失蜡法则无分段必要;钟体无繁复的花纹物象;钟内外上下满铸汉文和梵文达230184字,字体是端楷,笔法匀整,非穷年累月不能刻就,蜡模受气候变化影响易变形,夏月不可为,油不冻结;蜡模上刻字必然是阴文,则模印的铸型上是阳文,浇成的钟面则又是阴文,今钟面却是阳文。从而推断永乐大钟为地坑陶范法铸造。”并提出永乐大钟造型示意图,见图37所示。
图36 明代塑钟模图
图37 永乐大钟造型示意图
关于古代大钟用失蜡法铸造的例子,《天工开物》提到的挂在皇宫北极阁的明代朝钟,重10000kg,就是采用失蜡法铸造的典型。可惜今己不存。现今存世的明代龙纹钟、鹤纹道钟和清代乾隆朝钟等,则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典型。由于龙纹钟和乾隆朝钟全身都铸有飞龙戏珠图案,且龙头是有倒斜度的深浮雕,用泥型则很难铸出,只有用失蜡法才能铸出如此精美的图像。而且,综观上述铜钟,图案纹饰精致、清晰,通体光洁无范缝,也证实这些铜钟确系失蜡法铸成。其铸造方法就是前述《天工开物》中关于失蜡法地坑造型的铸钟法。龙纹钟、鹤纹道钟和乾隆朝钟就是用该法铸造的实物证据。
此外,也有将泥型法和失蜡法结合起来铸造大钟的。明代是我国大钟发展的鼎盛期,大铜钟的蒲牢钟钮的造型更为优美,雕铸得更加雄伟、更加生动,真可谓千姿百态,泥型铸造是很难做到的,但要大钟全用失蜡法铸造,则成本较高。因而,出现了先用失蜡法铸造出蒲牢,然后,将其预埋在钟体泥范装配成的合范内,浇铸时,钟钮和钟体就熔为一体。明代一些精美的大铜钟就是采用这种失蜡法和泥范法相结合的方法浇铸而成的。
我国古代大钟的材质是“高者铜质,下者铁质”。所以,精致的大钟都是锡青铜浇铸成的,其含锡量在16%左右,此时,大钟的强度、硬度高,延伸率较低,因而耐撞击,不变形,传声远。永乐大钟实测化学成分(质量分数%)为80.5%C u,16.4%S n,1.12%P b,即是证明。所以,我国古代大钟的铸造方法,无论是造型还是金属的熔化、浇铸等工艺,都已经完全成熟。
[1]随县擂鼓墩一号墓考古发掘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9(7):23-25.
[2]孙机.中国梵钟[J].考古与文物,1998(5):4.
[3]全锦云.北京文物精粹大系—古钟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31-202.
[4]田长浒.中国铸造技术史(古代卷)[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5:173-177.
[5]庾华.钟铃象征文化论[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4:139-140.
[6]李卫.桑耶寺.西藏首座正规寺庙[N].文汇报,1997-10-15(1).
[7]姬乃军.我国存世最早的唐钟[J].考古与文物,1983(1):110.
[8]凉州史话编写组.凉州史话[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151-155.
[9]王翰章.景云钟的铸造技术及其铭文考释[J].文博,1986(4):40-42.
[10]范观澜.江淮名刹—泰州光孝寺[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13.
[11]国家文物事业局.中国名胜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
[12]王明琦.卤簿钟的年代研究[J].辽海文物学刊,1992(2):48-73.
[13]王明琦,李仲元.盛京定更钟考[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1(2):91-96.
[14]大钟寺古钟博物馆.钟林[M].北京:长征出版社,1987:6-14.
[15]吴庭美,夏玉润.凤阳古今[M].合肥:黄山书社,1986:74-75,116-117.
[16][明]宋应星.天工开物[Z].
[17]韩战明.永乐大钟铸造工艺探索.选自大钟寺古钟博物馆建馆20周年纪念文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1:268-273.
[18]凌业勤.中国古代传统铸造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212-220.
(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