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型电机定子线棒防晕层电场的有限元研究

2012-01-22孙永鑫胡春秀

大电机技术 2012年3期
关键词:线棒端部转角

孙永鑫,胡春秀,2,刘 东

(1.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哈尔滨 150040;2.哈尔滨理工大学 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哈尔滨 150080)

引言

大型电机定子线棒端部电场较高,易产生电晕和放电腐蚀现象,严重威胁机组的运行安全。为改善这种状况,线棒端部需要进行防晕处理,目的在于:使线棒端部电场分布均匀,使线棒在电晕试验时不产生电晕,在耐电压试验时不放电、表面不过热,在运行时定子绕组端部相间不起晕、不放电[1]。随着电机额定电压及容量的提高,防晕结构变得复杂,防晕设计难度增大[2]。如何通过合理的计算方法辅助防晕设计,是绝缘技术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传统上采用阻容链方法进行防晕层电场分布的计算[3,4]。典型的多段防晕层阻容链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C1为主绝缘体积电容;C2为主绝缘表面电容;C3为附加绝缘的表面电容;Ri为第i段防晕层的表面电阻。引线接交流高压,定子铁心接地,防晕搭接处用双层电阻表示。由于防晕层的非线性特性和电路的复杂性,模型的计算较为困难。通常将模型简化为多组非线性常微分方程,使用相应的数值方法进行求解。已有的研究包括二分法、龙格-库塔法[5]和有限差分法[6]等。这类方法建模简单、求解快速,无需考虑空间电场状态。缺点在于:无法进行三维建模,不能对转角、窄边等处的电场情况进行定位分析;模型基于求解常微分方程,程序不易拓展。由于这些原因,限制了阻容链计算方法的应用。

图1 典型的多段阻容链结构

近期,随着工程应用的需要,电机端部电场研究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有限元方法也逐渐应用于这一领域[7,8]。这些模型中,线棒端部被分为三个区域:主绝缘区、防晕区和外部空气区,如图2所示。由于防晕区与空气区交界面的电场是待求量,建模时的外部空气区通常不能省略[9]。这就产生了一些问题:⑴空气区中远离防晕区的边界(图2中的上边界)为接地条件,为不影响电场计算,须保证此边界与防晕层的距离足够远。这就使空气区域的高度要大于主绝缘厚度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建模体积骤增,求解效率将大大降低。⑵同主绝缘厚度与空气区域高度相比,防晕区的厚度很小,网格剖分后,防晕区域的网格很小,网格数量较多,致使防晕区附近的网格增长率增大,网格质量下降。⑶传统有限元方法中,防晕层为体积单元,须将常规测量值表面电阻率转化为体积电阻率,才能带入模型进行设定。然而,表面电阻率与体积电阻率的产生机理是不同的,与场强的关系也各异,这种单位转换势必影响求解准确性。

图2 传统有限元方法的几何结构

通过在防晕层边界设定电场控制方程,能够有效结合阻容链方法和有限元方法的优点,建立不含空气区的有限元模型。该方法求解效率高、求解精度好,并能够对三维电场及热场进行定位分析,满足线棒端部电场设计的工程需要。

1 不含空气区的有限元模型

碳化硅材料的非线性,是指防晕材料的表面电阻率与防晕层切向电场呈反向变化,关系式为[10]

式中:0ρ为防晕层的固有电阻率,Ω;0β为防晕层的非线性系数,m/V;Et为防晕层的切向电场强度,V/m。

0ρ为未加电场时的电阻率,也是最大电阻率。碳化硅材料在低电场下,由于空间电荷限制电流效应,电阻率较大,接近0ρ。由于隧道效应,当电场增大到一定程度后,电阻率将迅速减小[11]。非线性防晕层很薄,切向电场对其阻值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法向电场的作用很小,所以建模时无需考虑外部空气区,直接在防晕边界建立控制方程:

式中:σs为防晕层的表面电导率(ρs的倒数),S;ε0为真空介电常数,F/m;εrs为表面相对介电常数;Us为表面电位,V;J为电流密度,A/m2。

线棒端部防晕处理后,在外部通常包扎几层云母带,称为附加绝缘。附加绝缘不但可以保护防晕层,改善端部电场[12],而且其耐电弧、耐电晕的能力也远好于半导体层。式(2)括号中的第二项为附加绝缘影响项,表面相对介电常数与相对介电常数的关系为

式中:εr为相对介电常数;d为附加绝缘的厚度。附加绝缘覆盖在半导体防晕层表面,起到了一定的电容分流的作用。由式(2)、式(3)可知,附加绝缘的介电常数越大,厚度越大,则分流作用越大,改善电场的效果越明显。但附加绝缘过厚,将占用主绝缘尺寸,使端部尺寸增大,减小斜边间隙。附加绝缘对于防晕电场的影响,本文不做进一步探讨。

在交流电压作用下,主绝缘区控制方程为准静态时谐电场控制方程:

式中:σv为主绝缘的体积电导率,S/m;U为电位,V。

比较式(2)与式(4),两者形式相似,但含义却不同。首先是梯度和散度算符的意义不同,前者只针对边界切向方向,后者针对整个求解域;其次是电导率与介电常数的含义和对象不同,前者为半导体层的表面电导率和附加绝缘的表面介电常数,后者为主绝缘的体积电导率及其介电常数;最后是两者的源项不同,后者为拉普拉斯方程形式,源项为零,而前者的源项为法向电流密度,通过此源项,防晕层与主绝缘的电场得以耦合。

在线棒端部电场计算中,防晕层表面损耗为温升产生的热源,损耗密度公式为

2 算例分析

2.1 几何模型及参数

以某大型发电机定子线棒为仿真对象,建立端部三维几何模型见图3。该线棒端部包含三段非线性防晕层:中阻层、中高阻层和高阻层。线棒截面为矩形,中阻区域有50°转角,中高阻和高阻区域均为直线,曲线a、b分别为转角外侧棱线和转角内侧棱线。防晕层材料参数见表1,边界条件见表2。

图3 定子线棒端部几何模型

表1 防晕层材料参数

表2 模型边界条件

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2.1 电位及电场分布

图3为1~3UN下,防晕区域转角内、外侧(图3中曲线a、b)的电位分布曲线。转角内侧的尺寸小于外侧,所以电位上升位置更靠近防晕始端。额定电压下,电压最高值出现在整个防晕区中部,随着额定电压的升高,最高电压向防晕末端移动。为保证防晕区域能经受多倍额定电压的考验,防晕带的阻值通常按3倍或更高的额定电压来计算,所以要偏高一些。在表面电位测量试验中,电位变化的趋势通常包括升高、凸起、稳定三个阶段,计算与试验的趋势一致。

图4 不同电压下电位分布

不同额定电压下的防晕区场强分布见图5。额定电压下,最大场强出现在中阻和中高阻交界处,而在中高阻与高阻交界处的场强较小,原因是额定电压下此处电位分布较为平缓。在高倍额定电压情况下,最大场强出现在中高阻和高阻交界处,场强也随电压的升高向高阻区移动。由于防晕材料的非线性特性,最大场强的增幅要小于电压的增幅。从图5可以看出,从2UN到3UN,电压增加50%,而最大场强仅增加33%。

图5 不同电压下电场分布

2.2.2 损耗密度分布

在耐压及电老化时,防晕层常因产生的高温而受到破坏。防晕层的表面温度与其损耗密度密切相关,图6显示了不同额定电压下转角内外侧的表面损耗密度。转角内侧的表面损耗密度较大,为转角外侧的 2倍甚至数倍。由于槽口处的表面电流较大,在防晕前段的损耗密度较高,最高值一般出现在中低阻交界处。电场对损耗密度的影响明显,损耗密度的增幅较大,约为电压增幅的2倍多。从图6可以看出,从1UN到2UN,电压增加 100%,而最大损耗密度增加 275%;从2UN到3UN,电压增加50%,而最大损耗密度增加121%。

图6 不同电压下的表面损耗密度分布

在转角附近,相同截面上各点的损耗密度是不同的,甚至差别很大。图7显示了3UN下转角附近的损耗密度云图,最大值出现在中低阻交界面的转角内侧棱线附近。图8为某线棒在3倍电老化试验中出现局部烧伤现象,部位正在转角内侧棱角处。烧损部分位于窄边而不在宽边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在高温条件下,上表面比侧面的空气对流散热作用更为显著。

图7 3UN下防晕层损耗密度云图

图8 线棒在电老化试验中的热损伤

2.3 计算方法的验证

通常采用静电电压表法和补偿法进行表面电位测量。静电电压表法测量中,由于电极间电容及裸铜线杂散电容等的影响,测量结果偏低,误差较大,甚至达到35%以上[12]。相位补偿法测量较为精确,缺点是使用设备多(要两台高压变压器,一台移位器等),操作较为繁琐,误差因素较多。为了验证本文计算方法,根据文献[4]编制了阻容链方法的计算程序,并与本文有限元计算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见图9。

图9 两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两种计算方法的电位分布趋势一致,差别很小,场强各极值点基本吻合。本文方法与阻容链方法相比,最大场强仅相差1.81%,说明本文的有限元方法的计算结果正确,可满足工程上对防晕设计的要求。

3 结论

(1)建立了不包含空气区域的线棒端部防晕层电场分布的有限元模型,大幅提高了求解效率和准确率,可对三维电场及热场分布进行定位分析,为进一步防晕优化设计的分析提供基础。

(2)随着电压升高,由于高阻层的分压作用加强,端部防晕层的表面电位、场强和表面损耗密度峰值分布均出现向防晕末端移动现象。

(3)对于防晕覆盖线棒转角的结构,转角内侧的损耗密度明显大于外侧,最大值一般出现在中低阻交界面的内侧棱角处。

(4)通过电老化试验和阻容链方法对比,对本文防晕层电场分布的有限元方法进行了试验及理论验证,说明了此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方法还对存在表面电阻率的有限元电场计算提供了求解思路。

[1]唐任远,顾国彪,秦和等.中国电气工程大典第9卷-电机工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8.

[2]D B Philips,R.G Olsen,P D Pedrow.Corona Onset as a Design Optimization Criterion for High Voltage Hardware[J].IEEE Transactions on Dielectric and Electrical Insalation,2000(7):744-751.

[3]刘上椿,李景富.多级碳化硅防晕层电场的数值计算[J].大电机技术,1981(3):29-34.

[4]刘飞,金天雄,江平开,等.大型汽轮发电机主绝缘耐压和电老化试验中定子线棒端部防晕技术的研究[J].大电机技术,2006(5):23-27.

[5]刘上椿.20~26kV高压电机定子线圈防晕结构优化设计[J].大电机技术,1986(5):31-38.

[6]刘瑛岩,徐传骧.大电机定子线圈端部SiC防晕层电场分布计算[J].高电压技术,2002(1):15-16.

[7]Yaser Abedalla.FEM Modeling of Non-linear ELectrical Field Grading for Rotating Machine Windings[D].Stockholm: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2008.

[8]欧阳鹏.百万千瓦级发电机端部电场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

[9]欧阳鹏,王建辉,范成西,等.基于ElecNet的汽轮发电机定子绕组端部结构建模及电场计算[J].大电机技术, 2009(1):14-18.

[10]赵晓旭,石霄峰,赫欣.整浸高压电机用防晕结构设计及防晕材料的研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0(4):251-254.

[11]张辉,巫松桢,谢恒堃.碳化硅防晕层导电机理的研究[J].电工技术学报,1989(3):60–63.

[12]彭蓓,齐洪斌.高压电机防晕问题[J].电力修造技术.1980,(2):1–11.

猜你喜欢

线棒端部转角
大型水轮发电机绕组端部电晕问题探讨
发电机定子线棒接头接触不良故障分析方法
水轮发电机定子线棒电晕腐蚀分析及处理
大型核能发电机定子端部动力特性研究
玩转角的平分线
弹簧扁钢51CrV4端部开裂原因分析
基于激光雷达及视频分析的站台端部防入侵告警系统
侧围外板转角深拉伸起皱缺陷研究
三次“转角”遇到爱
INS/GPS组合系统初始滚转角空中粗对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