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东北细梢小卷蛾发生危害特点分析
2012-01-22杨松李勤文马明友柴守权
杨松,李勤文,马明友,柴守权
(1.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森林灾害预警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云南昆明 650224;2.重庆市綦江区林业局,重庆 401420;3.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辽宁沈阳 110034)
细梢小卷蛾Rhyacionia leptotubula Liu et Bai是华山松Pinus armandii的重要梢部害虫,以幼虫取食危害新梢嫩皮和梢心,导致嫩梢枯萎或丛生,影响林木的正常光合作用,轻者使林木长势下降,重者造成整个植株死亡,甚至出现连片枯死[1-3]。该虫在滇东北长江流域防护林建设工程区的华山松林地内危害逐年加重,发生面积达6 667 hm2以上,并仍在快速蔓延,严重威胁该地区的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果。为进一步明确该虫在滇东北地区的分布、危害及发生特点,笔者在滇东北地区6个县(市、区)进行了调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010年2—4月,在云南省昭通市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曲靖市会泽县、宣威市,昆明市东川区,采用随机样地取样法,调查华山松林分。样地面积20 m×25 m,海拔2 146~3 324 m。共设样地161块,记录样地内华山松的株数以及海拔高度、坡向、树龄、调查株树高、林分郁闭度等林分因子。每样地内随机抽取20株华山松,在每株东、南、西、北4个方向各剪取>20个枝梢,调查每个枝梢的受害情况,计算样地内的蛀梢率(危害率)。因调查时间正值越冬期,且受害枝梢内基本只有1头幼虫,蛀梢率可也反映细梢小卷蛾的虫口密度。
调查数据采用Office Excel 2003与SPSS 13.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与分析。郁闭度采用实际数值,其余林分因子进行分级赋值(表1)。采用多变量相关分析(双尾检验,P=0.05)分析不同林分因子与细梢小卷蛾发生危害的关系。采用一元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最小极差法(LSD)(P= 0.05)进行平均值显著性比较[4]。
表1 调查样地主要林分因子赋值
2 结果与分析
细梢小卷蛾主要危害华山松的枝梢,并在昭阳区、鲁甸县、巧家县、会泽县、宣威市、东川区6县(市、区)均有分布。161块调查样地中,107块发现细梢小卷蛾危害,占 66.5%,蛀梢率为 0 ~68.51%,平均7.74%。其中,会泽县与昭阳区的危害较其它县(市、区)严重,平均蛀梢率分别为9.97%(N=73)与16.17%(N=26),其次为东川区与巧家县(图1)。
图1 各地细梢小卷蛾平均蛀梢率(±S.E)
细梢小卷蛾发生与主要林分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细梢小卷蛾危害程度(蛀梢率)与海拔F=0.469;P=0.000)、林分密度(F=0.307;P=0.000)显著正相关,与树高呈显著负相关(F=-0.275;P=0.000);与树龄、坡向、郁闭度无显著相关性(P>0.05)。不同林分因子条件下细梢小卷蛾的危害分别见图2、图3、图4(不同字母表示数值差异显著,P<0.05)。在调查样地内,海拔大于2 700 m时,细梢小卷蛾危害加重;树高<5 m时,细梢小卷蛾危害程度较重;随着华山松密度的增加,细梢小卷蛾的蛀梢率也随之增加。
3 讨论
图2 海拔高度与细梢小卷蛾危害程度的相关性
图3 树高与细梢小卷蛾危害的相关性
图4 密度与细梢小卷蛾危害的相关性
有害生物除自身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外,林分因子对其发生与扩散也起着重要作用[5-7]。调查研究发现,细梢小卷蛾的危害程度(虫口密度)与海拔高度、树高和林分密度有显著相关性。随着海拔的变化,其它环境因子如温度、湿度等也会发生变化,同时也影响寄主植物华山松的长势与抗虫能力,进而影响细梢小卷蛾的发生与危害。前期研究表明,细梢小卷蛾的飞行能力较差[8],树高、林分密度对细梢小卷蛾的扩散与定殖可能具有一定的影响。
滇东北地区是云南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重点地区,已营造了大面积华山松林。但是,近年来该地区林业有害生物频繁暴发,对松林正常生长造成了严重影响。调查研究发现,细梢小卷蛾在滇东北地区分布范围较广,且在部分地区发生危害十分严重(最高蛀梢率达68.51%),已成为危害华山松嫩梢的重要害虫。特别是该虫主要危害海拔较高(2 700 m以上)地区生境脆弱的华山松林,且危害呈逐年增加之势,直接威胁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成果。以会泽县为例,2002年细梢小卷蛾仅在该县大海乡林场零星发生,但到2008年时,发生面积达2 550多hm2。因此,开展滇东北地区细梢小卷蛾发生范围调查及发生特点分析,对科学开展该虫的监测、预报、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细梢小卷蛾的发生危害特点和滇东北地区的重要生态区位,应加强虫情监测和预测预报,在华山松主要分布区建立监测点,及时掌握发生动态。同时,应实施以营林技术为主的防治措施,根据细梢小卷蛾发生与林分因子的相关性,加强对有虫林分的经营管理,合理抚育间伐(如及时修枝并就地清除蛀害梢、合理密度等),增加林木长势,改善林内环境,提高林分的抗虫能力;在细梢小卷蛾的低龄幼虫期(转梢时期)[8],合理喷施药剂防治;在成虫发生期,利用成虫具有趋光性的特性,在林间设置黑光灯诱杀,降低成虫产卵量,减少虫口基数。
[1] 刘友樵,李广武.中国动物志昆虫纲:第27卷 鳞翅目卷蛾科(一)[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57.
[2] 吴兴平,钱颖,马卫民,等.细梢小卷蛾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8,28(2):58 -64.
[3] Zhu J Y,Yang S,Li Q W,et al.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loci for Rhyacionia leptotubula(Lepidoptera:Tortricidae)[J].Afric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Research,2011,5(23):4 026-4 028.
[4] 陈平雁.SPSS 13.0统计软件应用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6.
[5] 杨松,谢开立,陈留山,等.华山松疱锈病发生与林分因子关系的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03,16(2):209 -215.
[6] 石娟,李镇宇,闫国增,等.林分因子与舞毒蛾危害程度的风险评估[J].林业科学,2004,40(1):106 -109.
[7] 谢大洋.福建马尾松毛虫发生特点及主要因子分析[J].中国森林病虫,2003,22(3):12 -14.
[8] 马明友.细梢小卷蛾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研究[D].昆明:西南林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