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是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专访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元
2012-01-22张文娟
文│本刊记者 张文娟
11月14日,举世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胜利闭幕。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时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近日,本刊记者特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切入点,专访了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院长王元,为读者深度解读这一论断的深层涵义。
记者: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一论断的背景意义?
王元: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且将其摆在如此突出的位置,说明了我们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高度重视,同时这也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常现实的选择。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国民经济连上新台阶,结构调整效果显著,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升级加快,工业整体素质稳步提升,农业农村发展也实现了历史性跨越,迎来了又一个黄金期,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实际上,经过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的发展,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但是,客观来讲,中国过去的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扩张。由于工业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我们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这样一个供不应求、短缺经济的国家,晋升为今天的世界工厂,全球制造业中心,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工业快速增长,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但是,未来靠什么?
从国内来讲,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要素条件正在发生变化,劳动力、资源、环境成本都在提高,企业原先熟悉的投资驱动、规模扩张、出口导向的发展模式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旧有的发展模式空间越来越小,以规模化扩张、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为特点的粗放型增长的老路已经不能再走下去了。
从国际上来看,世界范围内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突破。科技创新与产业变革的深度融合成为当代世界最为突出的特征之一。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催生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许多国家都将创新提升为国家战略,各国围绕科技创新的竞争与合作不断加强。
在这种情况下,要思考今后的发展方向,要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发展过程中找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成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因此,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不是一种空想,而是基于现实的非常正确的决策。
记者:“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种什么关系?
王元:2006年1月,新世纪举行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明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力争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此次大会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了“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使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路径明确。自此,科学技术被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步伐铿锵有力。
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明确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到2020年,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在今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党中央、国务院就明确提出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一以贯之、长期坚持。将其明确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充分表明了我们党依靠科技创新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
从本质上看,创新驱动发展是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在需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根本目的是要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同步走、同向行的关系,直接影响到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的实际成效,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竞争力。目前,距离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还剩下不到10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在科技改革创新上切实加大攻坚克难的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技创新的新跨越。
实际上,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已经发生了两个根本性变化,这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科技存量的基础。
一是我国的科技实力尽管和发达国家还有明显的差距,但是总体上我们在各个领域的跟进能力在大幅提高。在中国整体科技发展当中,观察中国各个领域的发展可以发现,尽管中国现在没有领先世界的创造性的发明,但是中国的整体科技能力,跟进速度非常快,如iphone出来后,中国的公司一个月之后就能造出同样功能的手机,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准备和足够的技术储备,是跟不上的。
二是全社会对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有效需求在明显增加。过去三十年,我们讲科技重要性,讲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那时社会没有那种强烈的需求。现在的需求是极其旺盛的,2011年我国的R&D资金投入达8600亿,其中74.6%来自于企业投入,这说明企业对未来有预期,对创新有期盼,有效需求在明显增加,也就是说所有人或企业家愿意出钱来从事研发活动的实际需求在增加。这说明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正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们的价值观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越来越多的科技成果正在成为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推动力,自主创新的理念不仅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而且已经渗透到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层面,目前全国已有17个省市自治区确定在“十二五”期间将自主创新上升为城市和区域发展战略,并立法予以保障和落实。
因此,可以预期未来科技进步和创新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是中国将要坚定不移长期坚持的战略决策,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保证。
记者:你认为现阶段落实和贯彻这一战略,最紧要和迫切的要做哪些工作?
我们必须在科技改革创新上切实加大攻坚克难的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在新的起点上实现科技创新的新跨越。
王元:“十二五”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攻坚阶段。站在新的起点,面对新的挑战,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做好四个层面的工作:
首先,科技体制改革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目前,我国科技管理职能分属不同政府部门,如何统筹协调各项科技政策和科技资源,推动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合力;同时在科技投入上,如何加强在国家整体目标上形成一致和分工合作,在一些战略方向和关键共性领域,集中资金和研究力量实施重点突破,以强化国家科技组织动员能力和协同集成能力,都是亟待解决的课题。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特别是加强顶层设计,以推动有限的科技资源实现优化配置。
其次,要进一步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发挥领先企业的作用,带动整个中小企业的发展。
再次,要进一步为更广泛的社会创新提供供给能力,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充分发挥各种新型科技中介组织和科技服务形式的作用,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创业。
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创新的政策工具,为营造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以确保政策设计和执行的连贯性,维持政府的政策掌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