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婴儿急性支气管肺炎500例临床特点分析
2012-01-22刘红英
刘红英
小婴儿急性支气管肺炎500例临床特点分析
刘红英
目的 总结1~3个月小婴儿急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特征,为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500例小婴儿急性支气管肺炎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结果、并发症及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500例患儿中,大多以咳嗽、喘息、喘憋为主要表现共356例(71.2%),发热及不咳嗽表现共144例(29.8%);肺部干湿啰音422例(83.7%),双肺呼吸音粗糙78例(16.3%);病程<7d120例(24.0%),8~10d169例(33.8%),10~15d153例(30.6%),>15d40例(8.0%);胸片以斑片状密度增高影为主,其次为间质性改变,实变影少见;心肌酶谱异常353例(70.6%);肝功异常153例(30.6%)。治疗应用二代头孢265例(53.0%),三代头孢133例(26.6%),联合应用利巴韦林47例(9.4%),喜炎平319例(63.8%),其他抗病毒药9例(1.8%)。结论 1~3个月小婴儿急性支气管肺炎以咳嗽、喘息、喘憋为主要表现,发热及不咳嗽相对少见;肺部体征多,肺部啰音出现的越早病情相对越重;胸片以斑片状影和间质性改变为主,实变影少见;易发生心脏、肝脏损伤;病情易反复,病程长;以细菌及病毒感染多见;二、三代头孢联合抗病毒药疗效好。
支气管肺炎; 呼吸系统疾病; 咳嗽; 婴儿
肺炎是一种儿科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四季均发病,是国内婴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严重威胁小儿健康[1]。小婴儿由于解剖及免疫特点,当患肺炎时病情往往要较年长儿严重,目前小婴儿肺炎的特殊性越来越引起临床重视。现分析本院1~3个月小婴儿急性支气管肺炎治疗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07-01/2011-12沈阳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支气管肺炎患儿500例为观察对象,其中男262例,女238例;年龄1~3个月。
1.2 诊断标准 均符合急性支气管肺炎诊断标准[2]。
1.3 纳入标准 (1)符合诊断标准;(2)年龄1~3个月;(3)入选前病程在2周内,未治疗者。
1.4 排除标准 (1)合并有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表现的重症肺炎者;(2)资料不全者;(3)各种原因中断治疗者;(4)其他系统疾病合并肺炎者。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单纯咳嗽235例(47.0%),咳嗽伴喘息121例(24.2%),其中喘憋84例(16.8%);发热51例(10.2%),不咳嗽93例(18.6%);住院后病程<7d120例(24.0%),~10d169例(33.8%),~15d153例(30.6%),>15d40例(8.0%);肺部有干湿啰音422例(83.7%),双肺呼吸音粗糙78例(16.3%)。
2.2 辅助检查 胸部X线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病变,肺纹理模糊,斑片状密度增高影323例(64.6%),大片状实变影5例(1.0%),肺间质性改变172例(34.4%)。肺炎支原体感染1例(0.2%),肺炎衣原体感染6例(1.2%),呼吸道合胞病毒5例(1.0%);痰培养53例,15例阳性(3.0%),其中肺炎克雷伯杆菌5例(1.0%),肺炎链球菌3例(0.6%),表皮葡萄球菌2例(0.4%),大肠埃希菌2例(0.4%),流感嗜血杆菌1例(0.2%),卡他莫拉菌1例(0.2%),阴沟肠杆菌1例(0.2%);血培养57例,4例阳性,其中表皮葡萄球菌2例(0.4%),耳葡萄球菌1例(0.2%),大肠埃希菌1例(0.2%),肺炎克雷伯杆菌1例(0.2%),痰培养和血培养均检出细菌共2例,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2.3 肺外表现 心肌酶谱异常353例(70.6%),其中1例并发病毒性心肌炎;肝功异常153例(30.6%);皮疹21例(4.2%);泌尿系统感染4例(0.8%);腹泻23例(4.6%)。
2.4 治疗与转归 全部病例均给予抗炎、抗病毒治疗,应用青霉素10例(2.0%),红霉素4例(0.8%),一代头孢13例(2.6%),二代头孢265例(53.0%),三代头孢133例(26.6%),将抗生素升级62例(12.4%),同时应用两种抗生素16例(3.2%);联合应用利巴韦林47例(9.4%),喜炎平319例(63.8%),其他抗病毒药9例(1.8%),应用两种以上不同抗病毒药21例(4.2%);应用静脉激素治疗41例(8.2%);配合雾化吸入化痰平喘、吸痰等对症治疗,全部治愈出院。
3 讨论
小儿呼吸道发育不完善,咳嗽反射相对差。当呼吸道感染时,临床表现多样,可有咳嗽发热典型表现,也有症状不典型者,尤以3个月以下小婴儿更明显,有时仅表现呛奶、吐奶、吐沫、吃奶减少、哭闹等表现;早期体征常不明显,易被忽视。本组病例有93例(18.6%)为非典型表现起病,即每五六名患儿有一例无咳嗽发热表现,应引起临床医师和患儿家长的重视。部分病例早期肺部未闻及干湿啰音,仅在病程中后期肺部出现啰音,但在早期出现肺部啰音者提示病情严重,住院时间长。肺部X线表现以斑片状影和间质性改变为主,实变影少见。因小儿气道相对狭窄,纤毛少,当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后,不能及时将痰液排出体外,易出现喘息及喘憋表现,极易发生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本组病例大部分患儿均给予叩背吸痰、雾化吸入,部分患儿静脉应用激素平喘治疗,有效避免了呼吸衰竭、心肌衰竭的发生。在治疗上尽早应用有效抗生素、抗病毒药治疗,以利于控制病情,促进疾病恢复。本组病例大部分患儿选用二、三代头孢联合抗病毒药治疗,部分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因原抗生素疗效不佳,而升级更换抗生素以控制病情。本组应用抗生素相对高档的患儿以及联合应用抗病毒药的患儿病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亦有一部分患儿,在原肺炎好转即将出院时,再次感染,病情突然加重,使住院治疗时间延长,住院病程在10d以上者共有193例(36.8%)多数为上述情况,且病情越重住院治疗时间越长。
本组病例心肌酶谱和肝功异常比例较高,皮肤损害少,提示小婴儿患肺炎后,易发生心脏、肝脏损伤,这可能与小婴儿组织器官尚未发育完全有关。因此,广大临床医务人员应重视肝肾功及心肌酶谱检查及复查,以便对症治疗。
本组病例支原体、衣原体阳性率低,提示支原体和衣原体仍未是小婴儿肺炎的主要病原体。明确细菌感染仅17例,比例不高,这与本组病例痰培养和血培养例数较少有关;但53例痰培养中,细菌阳性率28.3%,与文献[3]报道相近。在所检出的细菌中以肠杆菌科为主,分别为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埃希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阴沟肠杆菌,与文献[3,4]报道基本一致。可能3个月内小儿皮肤黏膜的屏障功能低下,产生特异性IgM的能力不足,导致个体易受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属细菌检出率较高,提示上述两种细菌仍是小婴儿细菌性肺炎的重要病原,治疗上应该给予重视。据文献报道,病毒是引起儿童肺炎的主要病原,2岁以下病毒性肺炎占86%[5],但本组仅检出5例呼吸道合胞病毒,仅占1%,这可能与检验方法、采血化验时机、小婴儿机体免疫功能低尚未产生相应抗体有关,但临床应用病毒药治疗有效,提示存在病毒感染。目前国内许多医疗机构使用逆转录PCR方法,对咽拭子或鼻咽吸取物进行常见呼吸道病毒核酸检测,大大提高了病毒检出阳性率。据文献报道,小儿呼吸道感染病毒检出率可高达77.6%[6]。目前本院尚未采用该项检验方法,仅限于血液呼吸道病毒抗体检测,故病毒感染检验阳性率较低。另据文献报道,国内不同地区对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均提示,病毒是儿童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原,其中呼吸道合胞病毒、鼻病毒、副流感病毒分列1岁内婴儿病毒感染的前3位,国内不同地区对儿童呼吸道感染的病原学研究结果均提示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儿童下呼吸道感染的最重要病原,以1岁以下婴儿组最高[7],个别文献报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率可高达69.4%[7]。本组病例部分患儿出现喘憋考虑与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有关,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文献报道,1岁以内小婴儿病毒混合感染率最高,但是多种病毒混合感染在儿童下呼吸道感染中的临床意义尚不十分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1] 王雪峰.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70-71.
[2] 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74-1179.
[3] 吴军华,季伟,陶云珍,等.急性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细菌病原学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12):912-915.
[4] 杨亚静,黄诚,王莉,等.儿童下呼吸道感染1523例细菌病原分析[J].四川医学,2007,28(1):105-106.
[5] Juvén T,Mertsola J,Waris M,et al.Etiology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254hospitalized children[J].Pediatr Infect Dis J,2000,19(4):293-298.
[6] 刘春艳,谢正德,Richard Gonzalez,等.儿童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病毒病原学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9,24(4):270-273.
[7] 吕晓娟,徐丹,陈志敏.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流行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12):898-900.
110032沈阳,沈阳市儿童医院内五科
刘红英(1975-),女,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小儿呼吸及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10.3969/j.issn.1674-3865.2012.06.019
R563.1+2
B
1674-3865(2012)06-0521-02
2012-10-24)
李志文)
名医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