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山西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的思考
2012-01-22曹改萍
曹改萍
(山西省农业种子总站,太原 030006)
加快农作物种业发展是建设现代农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选择,是实施科技兴农、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在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颁布之后,各省也纷纷出台贯彻意见,这标志着我国农作物种业将进入产业升级的新阶段。实现由传统种业向现代种业的转型跨越,关键是要提升“四种能力”,即加强自主创新,提升种业科技能力;培育壮大企业,提升种子企业竞争能力;加强基础建设,提升供种保障能力;加强种子管理,提升市场监管能力。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提升种业科技能力。现结合山西种业科技现状,对山西现代种业科技创新略抒己见。
1 发展现代种业的关键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1.1 种业科技创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现代农业对现代种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良种作为科技进步的载体、现代农业的核心,迫切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培育重大突破的新品种,突破耕地、水等资源刚性约束,满足社会对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
1.2 种业竞争的核心是种业科技的竞争。种业科技在现代农业生产和种业竞争重组中发挥着重要的先导作用,已成为世界现代农业竞争与控制的战略高地。随着经济全球化、市场化、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形成,种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谁抢占种业战略制高点,谁就能赢得主动权。
1.3 发展现代种业必须首先强化种业科技创新。种业科技创新包括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方式创新、品种创新和良种良法创新。只有不断加强种业科技创新,才能引领现代种业发展。进入21世纪,种业巨头美国孟山都巨额投入生物育种技术研发与应用,抢占种业科技制高点,拥有玉米、棉花、大豆等众多优势新产品。而另一个国际种业巨头美国杜邦先锋公司更是用其先进的科研、生产、推广、销售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成为行业的发展典范。
2 山西种业科技创新的有利条件
山西是农业小省,特色农产品大省。山多川少,生态类型复杂,种子生产自然条件优越,特有的农业自然资源和丰富的种质资源,给种业科技创新提供了先决条件。
2.1 山西种质资源丰富。种质资源是作物遗传资源或作物基因资源,是指能从亲代传递给子代基因的载体,是培育作物新品种的原始材料。我省农作物种植业历史非常悠久,在长期的种植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作物品种。目前,仅省品种资源所贮存的种质资源就达3.8万份,涉及35种作物,其中仅小杂粮作物种质资源就有近2万份。特别是一些品质优异、色彩斑斓的特用型种质资源成为全国罕见的稀有珍贵的种质,如食用豆类的雀蛋豆、大白云豆、小白云豆等。
2.2 山西种业科技创新有优势。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省就是全国玉米双交种推广最早、普及率最高的省份之一。“九五”、“十五”期间,我省是国家重要的玉米、瓜菜种子生产基地之一。抗旱育种、谷子育种、旱地小麦育种、种子包衣技术、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曾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现在仍是国家玉米、谷子、蓖麻、马铃薯原原种繁殖基地,国家谷子育种分中心。“十五”期间,我省农作物新品种年推广面积达到6700万亩,其中省内推广4000多万亩。晋麦47号和种子包衣技术推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种子产业快速发展,全省种子企业年产销各类种子6亿公斤,产值30多亿元。除满足本省用种外,玉米杂交种和部分瓜菜种子还外销其他省份。
3 山西种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随着种业市场化进程加快和竞争日趋激烈,我省种子科技研发、自主创新能力弱,种业生产规模较小,科技含量偏低、自主创新不足、加工技术落后、政策扶持不够,成为产业发展的短板,种业发展陷入低谷。
3.1 企业育种发展滞后。作为种业发展主体,企业育种起步晚,发展不足。商业化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机制尚未健全,科研与生产脱节严重。截止2009年底,全省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只有强盛、屯玉、金鼎、天元四家,注册资金在500万元以上的种子企业53家(其中许多企业年种子经销量还不到50万公斤),100万元规模的种子企业129家,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只有5家,其他均为种子经销企业。育种研发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市场上近90%的品种是依靠科研单位研发,种子企业“只购买不研发”,大多数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和科研人员,企业自身研发投入比重平均不足3%。
3.2 品种选育同质化比较严重。科研机构和种子企业都把追求短期效益、快出品种作为出发点,搞拉郎配,导致许多品种出现重复甚至是低水平的重复,真正适应生产需求的优良品种极少,而且有重品种选育轻配套技术研究、重品种数量轻品种质量、重成果鉴定轻成果转化的现象。国际大牌种子公司后备品种就有上百个,一旦某一品种失去竞争力,马上就可以推出替代品种。
3.3 种业科技基础研究和常规作物品种育种薄弱。受利益驱动和经费制约,我省种业科技基础研究发展滞后,常规作物品种育种往往不被重视。种质资源改良、育种方法、技术创新等基础性、公益性研究薄弱。种质资源创新不足,我省种质资源利用率仅为30%左右。小杂粮等常规作物育种不被重视,多数品种超期服役,甚至一些品种出现严重退化而无人问津。
4 提升山西种业科技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
提升种业创新能力是推动我省种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和重要任务。要实现种业科技创新,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强化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支撑,全面提升现代种业发展水平。
4.1 建立完善种业科研新机制新体制。推进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建立种业基础性研究以公益性科研机构为主、商业化育种以种子企业为主的农作物种业科研体制。积极推进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子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其他骨干企业,构建种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农作物种质资源共享平台,完善共享机制,促进一批优势新品种、新技术等农作物种业重大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到2020年,全省种业基本建立起科研分工合理、产学研相结合、资源集中、运行高效的育种新机制。
4.2 加强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切实保障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经费和科研人员待遇,稳定科研队伍,集中优势资源,加强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加强农作物种质资源搜集、保护、鉴定、评价、利用和分类管理研究。加强农作物核心育种材料和重要功能基因的筛选、创制、改良等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现代育种理论、方法和关键技术研究,强化农作物抗逆机理、生物安全检测技术等基础性研究。加强非商业竞争性、常规作物和无性繁殖作物的品种选育和应用技术研发。加强农作物育种、机械化制种、质量快速检测、种业信息管理、种子加工贮藏、节本增效栽培等配套技术研究和农机具研发。
4.3 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扶持种子企业开展商业化育种,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现有育种资源,加大科研投入,充分利用公益性研究成果,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育种模式开展农作物新品种研发,提高育种效率和水平。要根据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确定育种目标,运用现代育种方法和技术,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适合机械化作业、设施化栽培和高产、优质、多抗、适应性广的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新品种。
4.4 加强种业创新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加快基础性、公益性农作物品种研发、品种改良、检测鉴定等平台建设,改善基础条件,积极创建国家级农作物种业育种创新基地。充分利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技、教学资源,加强农作物种业人才培养,搞好农作物种业人才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培训,为我省农作物种业发展提供人才和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