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32例的护理
2012-01-22沈明娟浙江桐乡市中医医院314500
沈明娟 (浙江桐乡市中医医院 314500)
粘连性肠梗阻占整个肠梗阻的40%~60%,其中80%是手术所致[1]。粘连性肠梗阻因肠管壁炎性水肿、渗出、粘连而形成,为腹部术后常见并发症。临床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引发肠管缺血,造成梗阻性肠坏死。2008年6月至2011年1月我院收治32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与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中,男20例,女12例;年龄37~ 85岁,平均51岁。阑尾炎术后8例(25.0%),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后7例(21.9%),肠切除术后6例(18.8%),胃大部切除术后5例(15.6%),胆石症术后4例(12.5%),脾切除术后2例(6.2%)。病程:术后7天至13年。全部病例均经腹部直立位X线片确诊。
1.2 治疗与转归 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和体液平衡,早期应用抗生素。用中药大承气汤胃管内灌注和保留灌肠,生大黄脐部贴敷,严重者双侧足三里穴注射新斯的明。经上述治疗,30例(93.8%)病情缓解,2例(6.2%)行再次手术肠功能恢复正常。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由于肠梗阻病情变化复杂,患者均有恐惧、焦虑心理,应给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解释,告知患者此病的相关知识,包括治疗及配合方法等,消除其不良心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常规专科护理 ①检查胃管是否通畅,观察负压吸引器吸出液的量、颜色和性质。禁食期间给予口腔护理,做好基础护理,使患者保持清洁舒适。②补液量坚持量入为出、见尿补钾原则,补液先快后慢,酸中毒者遵医嘱先给碳酸氢钠。③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血电解质等,遵医嘱静脉补充营养,如脂肪乳等,必要时输血浆、全血或血浆代用品,准确记录24h出入量。④加强病情观察,注意患者的全身情况、意识表情,观察腹痛、腹胀程度,腹部有无肠型及压痛、反跳痛,警惕绞窄性肠梗阻的发生。
2.3 中药胃内灌注的护理 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厚朴、枳实四味药组成,为峻下热结剂,能增强胃肠道平滑肌活动,改善和消除肠道麻痹、淤滞状态,抑制肠道内细菌及毒素吸收等作用[2]。胃管内灌注大承气汤时,先胃肠减压吸出胃液,从胃管内注入60~70ml药液,夹住胃管1~2h,早晚各1次。中药的温度一般在43~45℃,利于增强肠道吸收。注意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恶心呕吐者可遵医嘱配合针灸内关、中脘等穴位。
2.4 中药保留灌肠的护理 大承气汤每次1剂,加水至400ml,煎至150ml,置温后保留灌肠。使用一次性灌肠袋,抬高臀部10~15cm,从肛门插入25~35cm,点滴法灌肠,速度约30滴/分钟,灌肠液温度38~41℃,嘱患者保留1h以上。灌肠后,应注意观察患者排便情况,如排便次数、量、色、性质、气味等,并做好记录。
2.5 脐部贴敷的护理 生大黄研细成末,用95%酒精调和,敷于脐及脐周,直径6cm左右,纱布覆盖后再用塑料薄膜覆盖,周围胶布固定。通过脐部的神阙穴发挥药效,刺激肠壁蠕动,促进肠内浊气的排泄,促使肠功能恢复正常。
2.6 穴位注射的护理 让患者仰卧,双腿屈膝成90°,在外膝眼下3寸处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取足三里穴。用2ml注射器抽取新斯的明(0.5mg/ml),常规消毒局部皮肤后,分别直刺左右两穴1.5~2.0cm,缓慢上下提插。待两腿感觉酸、胀、麻抽取无回血后,立即缓慢推入药液,注射完毕后用干棉签压迫1min。每日在同一时间注射,共3d。刺激足三里穴可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提高多种消化酶的活力,有增进食欲、帮助消化等功效[3];而新斯的明兴奋胃肠道的作用较强,促进小肠、大肠,尤其是结肠的运动,促使肠内容物排出。注射后10~15min显效,作用可维持2~4h。两者双管齐下,效果满意。
[1] 魏宏强,黄宗文,黄峥峥.中西医结合治疗不全性肠梗阻130例疗效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11):1729.
[2] 丁占林.大承气汤在腹部外科应用近况[J].黑龙江中医药,2007,36(4):365.
[3] 金香兰,尹岭,姚斌,等.针刺足三里穴中枢作用机制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3):184-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