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术后切口裂开32例临床分析
2012-01-22刘建阳浙江衢化医院324000
刘建阳 (浙江衢化医院 324000)
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是一种较严重的术后并发症,甚者会危及生命。笔者于2000-2010年期间共发现32例切口裂开病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2例中男11例,女21例。年龄20~86岁,其中60岁以上22例,占68.7%。裂开发生时间最早为术后3天,最长16天,平均6天。
1.2 原发疾病 阑尾炎8例(25.0%),胆囊、胆总管结石15例(46.9%),肠梗阻、肠穿孔各2例(各6.2%),输尿管结石、胆囊癌、结肠癌、脾破裂、胃穿孔各1例(各3.1%)。
1.3 切口裂开情况 切口全长裂开9例(28.1%),部分裂开19例(59.4%),全层裂开致内脏脱出4例(12.5%)。
1.4 切口裂开原因 切口感染11例(34.4%),切口内积血、积液或皮下脂肪坏死8例(25.0%),剧咳、肠梗阻、肠胀气、腹水腹压增高4例(12.5%),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6例(18.7%),营养不良3例(9.4%)。
1.5 治疗方法及结果 切口全长裂开的9例行切口引流后蝶形胶布牵拉固定,4~8天痊愈;部分裂开的19例行切口引流,2~5天后予以二期缝合;另外的4例因全层裂开行全层缝合。32例均给予抗感染、白蛋白和脂肪乳等增加营养、腹带包扎。经处理后全部痊愈,最短6天,最长30天,大部分2周左右愈合。
2 讨论
2.1 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的原因 切口裂开是全身营养状况不良及局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①全身因素。本组病例以老年人和女性患者居多。由于女性皮下脂肪比男性厚,手术的创伤易发生皮下脂肪液化引起切口裂开。老年病人因生理上的衰退,组织生长能力低下,或伴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糖尿病、贫血、恶性肿瘤、便秘、腹水等疾病都易致切口裂开。应用糖皮质激素会使机体抗感染及愈合能力下降,也易引起切口裂开。②手术因素。手术时间过长、切口保护不妥、术中切口污染致切口感染,缝合过密、过疏,缝线太紧、太松,缝针太浅,致组织缺血、撕裂、组织间有空隙使腹壁层次对合不佳,影响切口愈合。不合理地应用电刀,使组织变性坏死、脂肪液化进而致切口裂开。筋膜撕裂也是造成切口裂开的重要因素[2]。③术后因素。切口感染使皮下肉芽组织胶原形成减少,术后血肿形成,脂肪液化均会影响切口愈合;术后治疗护理不到位、液体补充不足、电解质紊乱等可致愈合不良;术后镇痛不理想;术后早期肠梗阻、腹水形成或呼吸道感染引起的腹胀、呕吐与咳嗽可使腹内压骤增而致切口崩裂。
2.2 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的预防
2.2.1 做好术前准备,根据病情给有针对性的治疗 术前纠正电解质紊乱、贫血;有感染者,应及早给予有效的广谱抗生素;戒烟,胃肠减压,置尿管,练习床上大小便;增加营养,必要时可采用胃肠外营养;做好术前皮肤准备,防止术野切口皮肤污染。
2.2.2 术中注意无菌操作 腹部手术后切口裂开与手术者的操作技巧有关,术中要认真缝合、对位良好。使用电刀时杜绝电凝切开组织,功率不可过大,过多使用电刀会引起局部组织变性、坏死、液化而继发感染[1]。切口暴露的时间等因素也与切口裂开相关[3];经常切割缝合组织等也是造成切口裂开的重要因素,术中均应避免。正确选择切口,尽量小,避免不必要的大切口,对有术后切口裂开因素存在的腹部手术患者,可选用腹部横切口。必要时做预防性腹膜外全层减张缝合,能有效地预防切口裂开。
2.2.3 术后常规腹带包扎,告知患者尽量避免骤增腹内压 术后早期,机体处于应激状态,代谢率较正常状态明显升高。此时应给予营养支持促进切口愈合,不能经胃肠道进食者,应给予全胃肠外营养;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避免负氮平衡;预防术后早期肠梗阻和呼吸道感染;防治切口感染;术后定期观察切口,及早发现切口皮下积液、脂肪液化等,对已形成切口脓肿者应及时充分引流。对术后腹部张力增加的诱因,如咳嗽、呕吐、胃膨胀、肠麻痹、尿潴留等应及时处理。术后拆线时间最好延长2~3天,并采用间断拆线。
腹部术后一旦发生切口裂开,应及时处理,一般行减张全层缝合,对于感染切口放细纱条引流。
[1]张义才,潘锃.腹部切口裂开的防治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0,20(3):163-164.
[2]张思谦.腹壁切口裂开的预防及治疗[J].山西医药杂志,2006,35(1):72.
[3]马龙.腹壁切口裂开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西部医学,2005,17(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