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低碳交通的伦理意蕴

2012-01-21艾有福

关键词:伦理交通人类

艾有福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 湖南 长沙 410001)

论低碳交通的伦理意蕴

艾有福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 湖南 长沙 410001)

低碳交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通过交通发展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等方法提升交通工具能效,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最终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交通蕴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俭节制、责任创新的伦理价值。深化“两型”交通发展理念,建立健全道德法律制度,强化公民的道德责任,倡导节制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出行方式,是我国低碳交通发展的伦理路径。

低碳交通;伦理价值;实现路径

低碳交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本特征,通过交通发展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等方法提升交通工具能效,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最终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交通蕴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节俭节制、责任创新的伦理价值。当前形势下,深化“两型”交通发展理念,建立健全道德法律制度,强化公民的道德责任,倡导节制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出行方式,是我国低碳交通发展的伦理路径。

一、低碳交通的涵义

“十一五”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交通运输业也得到了飞速发展。截止2011年底,中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0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8.5万公里,铁路通车里程9.9万公里,其中高速铁路1.3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超过13万公里,居世界第一,管道运输1.2万公里。交通运输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为人们提供便捷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交通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急剧上升。有关研究报告表明,汽车、轮船、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所使用燃料释放的气体,是目前造成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去十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增加了13%,而源于交通工具的碳排放增长率却高达25%。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已经成为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目前,交通运输领域的碳排放量占到全球碳排放量的14%,在中国占到国内碳排放总量的8%。2009年年底,中国政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低碳交通运输试点城市。[1]

低碳交通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对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生存严重影响的认识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以节约资源和减少排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为出发点,根据各种运输方式的现代技术经济特点,采用系统调节和创新应用绿色技术等手段,实现单种运输方式效率提升、交通运输结构优化、交通需求有效控制、交通运输组织管理创新等目标,最终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的全周期、全产业链的低碳发展,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低碳转型和实现产业升级。同时,通过社会各界的合作,加快提高水运、铁路、管道等绿色交通方式在交通运输中的比重,并配合政策法规的引导,主动适应当前严峻的节能减排压力。力争在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的前提下,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

二、低碳交通的伦理价值

一是“两型”发展的伦理理念。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后,特别是从工业化开始以来的二三百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长了33%,甲烷浓度增长了一倍,氢氧化物大致增长了15%。工业文明在给人类带来巨大财富的同时,也造成了极大的环境污染和破坏,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永续发展。根据这一形势,联合国制定了《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明确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自的减排责任。在这种背景下,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率先提出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得到了世界各国的积极响应。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碳交通蕴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伦理理念,其本质上是一种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交通运输发展模式。传统交通运输发展模式破坏生态平衡、大量消耗能源与资源、损害人体健康,是一种损耗式发展模式;而低碳交通是一种新的交通发展模式,是传统交通发展模式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的一种发展状态,它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目标,是一种平衡式、可持续性的交通发展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是以推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开发和运用的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向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二是节俭节制的伦理原则。低碳交通既是一种交通发展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出行方式。所谓低碳出行,是通过选择不同的交通工具,减少出行交通工具使用时所消耗的能源,从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让人类世世代代能够可持续发展。低碳出行理念的主旨可以概括为“135”,即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全国政府机构公务用车按牌号尾数每周少开一天,开展公务自行车试点。机关工作人员每月少开一天车。如果以中国传统文化来解释这一理念的主要内涵,还可以再简化为“勤、俭”二字,因此,从伦理的意义上讲,低碳出行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节欲、制欲。

对于人类的一些基本的、普遍的欲望,是应该予以满足的,这不仅符合人类的伦理意义,也符合自然的原则。但是,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在消费时代的拜物主义的强力作用下,人的各种欲望极大地膨胀起来,主要体现为对社会、对文化、对人性、对人的行为和选择的巨大的支配力量。人类的这种欲望促使人类不断征服自然,进而不断破坏自然,于是,自然界固有的节奏开始紊乱,受到创伤的自然开始向人类进行报复,诸如全球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发,大量物种灭绝,淡水资源流失,疾病肆虐等等。因此,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倡导低碳出行、低碳生活,实际上就是人类对过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一种反思,是人类与自然融合一致、和谐共存的精神与态度的理性回归。[2]

三是责任创新的伦理诉求。责任和创新的诉求是低碳交通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也是实现低碳交通的两个根本保证。一方面,发展低碳交通不仅是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应尽的责任,也是我们作为世界公民应尽的责任。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又是世界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在全球关注环境的背景下,正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国际政治压力。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信息,2010年中国汽车销量突破1800万辆,排名全球第一。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1年8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19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大关,占机动车总量的45.88%。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机动车排放物对环境的污染日趋严重,给城市和区域空气质量带来巨大影响。2009年环境监测显示,全国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1/3的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很多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空气污染已经呈现出煤烟型和汽车尾气复合型污染的特点,加剧了大气污染治理的难度。同时,我国一些地区酸雨、灰霾和光化学烟雾等区域性大气污染问题频繁发生,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了每年200多天的灰霾天气。这些问题的产生都与机动车的排放的氮氧化物、细颗粒物等污染物直接相关。由于汽车等交通工具要耗用大量的汽油、柴油等能源,排出的废气主要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细颗粒物等,因此,交通运输行业节能减排减碳的压力愈加艰巨,由此可见,发展低碳交通模式日显紧迫。面对这样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将推行低碳交通发展模式提到国家战略层面上加以思考,并履行中国的“世界公民”责任。[3]

另一方面,低碳交通能否发展,关键取决于交通发展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发展模式创新等方法提升交通工具能效,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最终实现交通运输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一要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新型的交通工具和清洁能源。政府可以采用提高交通能耗和排放标准、或者给予补贴等手段促进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其二要加强交通运输管理创新。通过货运物流化、交通智能化、系统信息化、工作高效化提高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及服务水平,从而实现交通资源集约利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低碳交通,带动产业转型。同时,从当前中国国内低碳技术的现状来看,短期内,中国应该大力发展交通节能与能效提高技术,如石油和天然气的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从中长期看,中国低碳交通的主要技术研究领域应当包括:主要交通运输业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新能源交通工具等的推广使用等。不仅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交通技术,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交通运输行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4]

三、低碳交通发展的伦理路径

发展低碳交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作支持,也需要人民群众形成共识,牢固树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恪守节俭节制的出行原则,自觉变革传统的生活方式和出行方式。各级政府和全体公民应当迅速行动起来,一方面要积极承担环境保护责任,完成交通运输行业节能降耗指标的要求;另一方面要优化交通运输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益,发展新能源,建设生态文明。这是转变交通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现实途径。

一是深化“两型”交通发展理念。长期以来,人类没有正确认识和对待大自然,在理念和行为上陷入了“惟我主义”、“狂妄自大”、“为所欲为”的泥潭,难以自拔。在许多人、特别是人类中心主义者的眼中,人类是自然界至高无上的主宰者、统治者,而其它一切动物、植物和物质资源,都是人类的附属物,是为人类生存而存在的,人类对它们可以“生杀予夺”、为所欲为。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开启了“人定胜天”理念的先河。在西方,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文艺复兴时期,莎士比亚更是高呼:“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正是这种“人类主宰论”、“统治论”,导致了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诚然,那种不准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自然中心主义”,是非理性、站不住脚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从自然界获取所必需的资源无可非议。然而,这种获取必须以不超过自然生态和环境承载力为限。必须明确,在自然界中,人类只是其中的一员,同其他千百万物种成员是相互依存、协调发展的关系。人类虽然有高于其他生物的智商和思想,但这绝不应成为任意宰割、伤害以至灭绝其他生物群体的理由。相反,人类应当凭借其思想和智商,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利用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使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友好、和谐的关系,为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优美作出应有的贡献。[5]

二是建立健全道德法律制度。实现低碳交通离不开道德法律制度的支撑。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低碳交通发展的法律制度建设。美国是世界上最早执行排放标准的国家,也是排放指标种类最多、排放法规最严格的国家。1975年美国通过并实施了《能源政策与节约法案》,建立了针对小轿车和轻型卡车的公司平均燃油经济性标准。2007年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签署S-01-07执行指令,建立了低碳燃料标准。除了实施燃油超标税以外,美国还通过税收优惠的政策来促进新能源交通工具的发展,为此,美国政府于2005年颁布了《能源政策法案》,对制造购买新能源交通工具提供适当的免税抵免。从2010年11月1日发布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办法及指标》可以看出,中国将在2012年导入、2015年全面实施《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标准》。即将颁布实施的中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将进一步提高乘用车的排放标准、降低每百公里的燃油消耗量,减少交通碳排放。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的《车船税法及实施条例》,对节约能源的车辆,减半征收车船税;对使用新能源的车辆,免征车船税。这些措施、制度的出台和实施,为发展低碳交通提供了良好的法制环境。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中国的低碳交通发展之路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当前交通运输领域道德法律制度还不健全,全社会的法制意识还比较薄弱,这些都需要我们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发展低碳交通之路可谓任重道远。

三是强化公民的道德责任。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资源,是大自然亿万年形成的、数量有限、非常珍贵的财富。这些资源应当由人类世世代代享用。令人遗憾的是,自工业革命以来,近现代人急功近利,开发消耗自然资源达到了近乎疯狂的程度。在不到三百年的时间里,不光吃掉了祖宗们的那一份,还鲸吞了子孙后代那一份。据统计,整个20世纪,人类消耗了约1420亿吨石油、2650亿吨煤、380亿吨铁、7.6亿吨铝、4.8亿吨铜。占世界人口15%的工业发达国家,消费了世界56%的石油、60%以上的天然气和已探明储量50%以上的主要矿产资源。其余85%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面对剩下的不到50%的地球不可再生资源,要实现工业化,如果沿袭传统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发展的余地和空间就越来越小。对现有资源的过度开发,实际上是向子孙后代借债。当代人为了自己享用,竟然向后代伸手,这显然是一种不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应当受到道义上的谴责。中国党和政府倡导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以实现资源永续利用,经济永续发展,不仅十分紧迫,也至关重要。我们当代人应该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想一想,“抢子孙后代饭碗,断子孙后代的路”,这种不道德、不负责任的事,是到了该停止的时候了。[6]

四是倡导节制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出行方式。低碳交通不仅是一种交通发展方式,而且还是一种生活方式。从伦理意义上讲,低碳交通其实就是一种节制的生活方式和绿色的出行方式。对我们每个人来说,低碳交通是低碳生活的重要内容。社会公众出行方式的改变可以减少碳排放,可以从根本上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比如,我们可以少开车或开小排量的车,或者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少坐交通工具、外出经常步行等等。对我们普通人而言,低碳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行为习惯,一种价值追求。要实现低碳生活、低碳出行,不仅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识,而且还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7]西方发达国家在生产中依靠消耗大量 矿石资源来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生活水平,但大量碳的排放造成不少环境问题,间接成为制约发展的绊脚石。当全球气候问题变成困扰时,发达国家才幡然醒悟,开始抛弃高碳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回过头来治理污染。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应该引以为戒,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杜绝铺张浪费,抵制高能耗的生活方式、出行方式。每年结合全国节能宣传周、世界环境日、世界无车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节能减排宣传,在全社会逐步形成自觉服从于低碳交通的责任感、荣誉感,理性选择交通工具和出行方式。培养驾驶人员形成良好的驾驶习惯,使节能低碳和绿色消费成为每个交通运输企业、驾驶员的自觉行动。创造良好的社会低碳氛围,促进交通需求的理性选择和合理调整,使社会公德的力量成为发展低碳交通模式的另一个重要支撑体系。[8]

[1] 张云霞.现代化进程中我国低碳交通发展探讨[J].科技管理研究,2011,(12):86-88.

[2] 许民彤.低碳生活是一种“制欲”[N].长沙晚报,2010-04-07日(C4).

[3] 薛双喜,李龙刚.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建议[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6):1-2.

[4] 陈柳钦.低碳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J].实事求是,2010,(2):31-34.

[5] 姜春云.人与自然关系六问[J].求是,2010,(6):53-55.

[6] 徐保风.利己还是利他[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7—8.

[7] 徐保风.气候变化伦理研究综述[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0—12.

[8] 唐爱平.“低碳生活”引领绿色未来[N].湖南日报,2010-03-29(3).

On the Ethics Implications of Low Carbon Transport

AI You-fu
(Of fi ce of Communication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410001, Hunan, China)

The low carbon transport is the great progress of the human society. The low carbon transport includes the ideas of gr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thrifty, controlling, responsibility and innovation. Deepening idea, perfecting the legal system,strengthening responsibility and changing life style are the realization route of low carbon transport.

low carbon transport; ethics idea; realization route

B82

A

1673-9272(2012)03-0032-03

2012-05-20

艾有福(1970—),男, 湖南永州人,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应用伦理学。

[本文编校:徐保风]

猜你喜欢

伦理交通人类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繁忙的交通
人类第一杀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小小交通劝导员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