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八二宪法’三十年:实践反思与理论争鸣”专题

2012-01-21章永乐

中外法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宪法学宪政宪法

编者按:

“八二宪法”已经实施三十周年了。在清末以来的中国立宪史上,这是实施时间最长、运作最为稳定的一部宪法。从纵向的历史比较视野来看,这两个“最”已足以说明过去三十年里中国政治与社会相比以往的巨大进步。在这一点上,中国的宪法学者已经具有高度共识。

然而,降生在改革年代的“八二宪法”又不可避免地与改革所带来的不确定性联系在一起。“八二宪法”试图为改革确定宪法框架,但在过去的三十年中,改革多次突破宪法,并最终以修宪的方式获得合法化。中国社会关于改革走向的思考,也必然会反映到中国宪法学的讨论中来。近年来,随着学科知识积累的推进与问题意识的明确化,中国宪法学研究已经呈现出了生动活泼的争鸣态势,尤其是出现了两大风格迥异的学术路径:第一种路径以成文宪法的司法适用为实践努力方向、以宪法解释学为基本依托,常称“规范宪法学”;第二种路径则更重视宪法对政治共同体的整合(integrating)功能,并在此前提下把握成文宪法的司法适用,在知识上也大量借用政治学、社会学与历史学的成果,常称“政治宪法学”。

在本期发表的六篇论文中,张千帆的《论宪法的选择适用》系统地阐述了“规范宪法学”的理论关切,以及对“政治宪法学”路径的忧虑。由高全喜、强世功、赵晓力、欧树军、田雷撰写的另外五篇论文基本上采取了“政治宪法学”的研究路径,但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学术样态,当然其中也包括了尖锐的分歧。

两大路径之间根本的差异在于对宪法问题的优先秩序判断不同。“政治宪法学”路径将宪法的整合(integrating)功能置于优先地位,并从这一旨趣出发关注主权、革命、代表、党政军关系、财政制度、中央和地方关系等问题。而整合必然是对具体的、本土的一系列因素的整合,因而一个国家的宪法必然具有本土性。“规范宪法学”则将“整合”视为已经给定的前提,关键仍是如何克服“有宪法而无宪政”的状况,尤其是通过宪法的司法适用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在这方面,西方的、尤其是美国与德国的经验具有范本的意义。

具体到对“八二宪法”的分析,传统的立场认为宪法的司法适用与中国宪法确立的政制结构存在内在冲突。采取“政治宪法学”路径的学者基本上认为这一冲突是客观存在的,学者不能从自己的政治偏好出发对此视而不见。但就未来走向而言,政治宪法学者内部又存在着分歧。高全喜认为,“八二宪法”作为“改革宪法”,是向宪政阶段的过渡,而在宪政阶段将会有宪法的司法适用。强世功、田雷、欧树军则明显不同意这一历史化处理中隐含的中国“有宪法而无宪政”的判断。三位学者的论文,尤其是强世功对巴克尔论述的再阐释,将“宪政”处理为一个开放的概念,它可能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模式,而西方诸国的模式并不能涵括其全部。而张千帆从“规范宪法学”出发,认为上述路径隐含的危险是用貌似解释性的理论将否定宪法司法适用的现状固化下来, 从而阻碍了中国宪法的进步。中国宪法的司法适用完全可以从当下做起,无需等待一个新的阶段,可采取的路径就是“选择性适用”,在剔除宣示性条款、经济政策条款、公民义务条款之后,进一步细致甄别出具有可适用性的条款。显然,“选择性”适用的主张是作者过去关于宪法“应当写什么、不应当写什么”理论主张的自然延伸,在呼吁宪法司法适用的同时,也隐含了“修宪”的提议。

相比之下,赵晓力《论全国人大代表的构成》一文论战色彩最淡,但其理论基础正是近年来中国政治宪法学者非常关注的“代表制”政治理论。作者从人大选举法入手,提炼出全国人大代表名额分配中形成的人口比例性和广泛代表性两个原则,指出建立在代表性原则上的配额制并不适宜于解决全国人大代表构成中官员主导与代表的精英化两大为人诟病的“弊端”。作者提议的解决之道是逐步走向全国人大的直接选举,以在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公民之间建立更为直接的政治关联。而这一前瞻性的提议正是政治宪法学“政治整合”旨趣的体现。

本专题中的文章不仅比较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宪法学内部的路径之争,也在沟通宪法学研究与部门法研究上做出了积极探索,如欧树军的《“看得见的宪政”:理解中国宪法的财政权力配置视角》将20世纪90年代关于“分税制”改革的争论上升到宪政高度进行讨论,无论对宪法学还是财税法学都具有一定增量意义。如果将宪法理解为一系列在现实中动态运作的根本制度,许多部门法研究的对象,当然可以上升为宪法学研究的对象。

“八二宪法”实施三十周年已积出累累硕果,中国宪法学也正在形成新的学术传统,出现了在相互砥砺与争鸣中不断进步的好局面。这两件事情都值得祝贺。本刊愿以微薄之力,持之以恒地为宪法学领域的理论争鸣提供平台,但愿中国宪法学者在完善既有学术传统的同时,充分保持对历史经验与新理论的开放性,以更为精细、更具现实质感的思想产品,贡献于中国的法治进步事业。

猜你喜欢

宪法学宪政宪法
宪法伴我们成长
宪法解释与实践客观性
《普通高等学校宪法学教学重点指南》印发
《宪法伴我们成长》
也谈宪法学体系的重构—评社会权利分析理论之争
“宪法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效性研究
中共在国统区掀起的两次宪政运动高潮
尊崇宪法 维护宪法 恪守宪法
高校宪法学研究性教学探析
宪政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