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低海拔地区疗养员在疗养期间的护理
2012-01-21赵鑫夏永莲
赵鑫 夏永莲
(成都军区昆明疗养院,650307)
来自低海拔地区的人员进入高海拔地区后,会因为高原空气稀薄,紫外线强,不能适应高原环境而出现头痛、头昏、气促、失眠、心率增快以及晒伤等症状。合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疗养因子和人文景观资源,辅以良好的心理护理和优质的护理服务[1],使低海拔地区疗养员在较短的疗养期内,身心得到较好的疗养,对提高疗养护理质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院地处云南省昆明市郊区,驻地海拔为1 795 m,是低纬度高海拔地区,且一年四季如春,是疗养与旅游的胜地,每年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离退休老干部和在职疗养员来院疗养,这些疗养员80%来自低海拔地区,做好低海拔地区疗养员的护理工作,对确保护理安全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现将低海拔地区疗养员在我院疗养期间的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 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对于来院的疗养员,全院护理人员坚持做到“五心”,即接待首长热心、解释工作耐心、技术操作细心、听取意见虚心、一视同仁出以公心;“七声”即入院时有迎声、治疗时有称呼声、操作失败有道歉声、询问有答声、合作有谢声、接电话有问候声、出院有送声。用温馨的人文环境拉近疗养员与护理人员的距离,使疗养员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增加疗养效果。
2 做好心理护理
初入高原时,部分疗养员会出现头痛、头昏、失眠、情绪紧张、血压升高等症状,这就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我们根据疗养员不同的心理特点,采取主动去关心和帮助疗养员,耐心倾听他们诉说等有效的沟通方式进行心理疏导,消除疗养员的顾虑和紧张情绪,使其改善心态,尽快适应和熟悉新的环境。
3 严格执行护理规章制度
3.1 院规介绍 熟悉疗养院的基本情况,可以使疗养员消除陌生感,尽快融入疗养生活。在疗养员入院后,由科室责任护士介绍疗养院院规、周边环境、房间设施和疗养注意事项。
3.2 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和早晚查房制度 疗养员入院后,每天坚持护理查房,前3 d每天两次生命体征监测,以便能够及时了解疗养员身体情况。对发现有异常者,加强巡视,重点监测,并严格按照医嘱进行护理。
3.3 落实健康宣教 通过“护理园地”和责任护士示范相结合的方式,使疗养员掌握高原特点和疾病的预防知识。
3.3.1 预防感冒 我院的气候特点是气温年差小,冬暖夏凉,日温差较大,早晚较凉,尤其是冬季日温差可达10℃,天气变化较大,且有“一雨成冬”之称。疗养员要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增减衣服,避免感冒。
3.3.2 注意休息 初到高原时,有一段时间的适应期,疗养员要根据身体状况合理休息,适量运动,但活动量不宜太大,以避免发生高原反应。
3.3.3 高原病宣教 针对高原气候特点,对常见的、易发生的高原疾病进行健康宣教,使疗养员了解和掌握高原病的基本知识,熟悉高原病的防范措施和基本应对方法。
3.3.4 避免紫外线照射 由于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和地面对紫外线的吸收少,加之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增加了紫外线的辐射量。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会引起日光性皮炎和高原晒斑,疗养员要做好防晒工作,避免紫外线直接照射,应避开在10:00至15:00外出。外出时要备防晒霜、太阳镜、伞等保护措施,尽量在阴凉处行走。
4 外出景观疗养
景观疗养把景观作为一种疗养因子,通过人们的感受而产生心理、生理效应,达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目的[2]。我院会定期组织疗养员进行外出景观疗养,而初入高原后,有一个适应期,入院前3 d主要以休息、体检和院内景观为主。当疗养员适应高原环境后,再进行外出景观疗养。在外出疗养期间,医务人员必须全程陪同,以便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做到最快、最好的处理,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疗养安全。
5 饮食护理
5.1 及时补充葡萄糖 高碳水化合物能提高机体急性缺氧时的耐受能力,可减轻高原反应的症状。
5.2 保持体液平衡 高原空气比较干燥,人体失水量较多。为使代谢产物能正常排出体外,每日应饮水3~4 L,少尿者应适当限制钠盐的摄入量。多吃水果、蔬菜。
5.3 合理饮食 增加维生素的摄入量,补充维生素可促进有氧代谢,提高机体的低氧耐力。应少量多餐,晚餐不宜过饱。减少吸烟,适量饮酒。
[1]孙兵斌,李晓娟,杨靓靓.边防、高原基层干部疗养员疗养期间的护理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5):399-400.
[2]徐晓峰.杭州疗养区人文景观的特征与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0,19(5):385-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