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11”课程体系下高职思政课教改实证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例

2012-01-20付海龙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基础课理论课课程体系

付海龙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办,湖北十堰442000)

随着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在专业课程领域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正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理念、方式及手段。为配合专业课程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服务专业、服务职业、服务于毕业生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必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程改革。笔者结合十堰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思政课教学改革的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做抛砖引玉的研究。

一、“211”课程体系及《基础课》在该体系中的定位

“211”课程体系是十堰职院近年来在吸收国内外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思想、模式、方法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国家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结合区域产业结构和本校具体实际提炼出的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模式,即: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基本由6大块组成,即2级基础课程平台(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1个学习领域课程群,1个素质拓展课程子系统。如图1所示:

图1 “211”课程体系结构图

“211”课程体系有以下特点:第一,基于“两个规律”序化课程。按照“课程体系体现职业成长,课程内容反映工作任务,课程教学基于行动导向”的原则,基于专业面向的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依据职业岗位工作任务和相应行业企业职业标准重构课程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序化课程内容,将相应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融入课程,使学生在专业能力训练的同时习得知识、提高素质;第二,自成体系。融实践教学体系、素质教育体系和理论学习体系为一体,将全校的所有课程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其自成体系;第三,学习领域的课程(群)。基于“学习的内容是工作”的设计理念,各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完成职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知识、能力和素质),融入行业企业的技术标准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从而开发出反映工作任务的学习领域课程,并按照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序化学习领域,构建学习领域子体系;第四,体现“服务、支撑”作用,并与专业对接的平台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平台课程注重与专业对接,紧密结合学习领域的学习要求,以形成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的习惯和必要的知识基础为目标,搭建专业基础平台和公共课平台。将素质拓展子体系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提升服务。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该体系中属于2级基础课程平台中的公共基础课[1]。其中,《基础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为基础平台课程和学习领域课程提供支撑和服务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各专业的学生初步具备岗位所需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同时,配合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创业和就业能力、岗位胜任能力、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本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主要支撑或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211”课程体系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教学改革不能背离政治性、政策性原则。在这个根本性前提下,按照“211”课程体系的建设模式,我们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体现“三个服务”;立足校情和区域文化特征开发课程,体现“三个结合”。

1.坚持政治性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必须完全符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政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等文件精神和上级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课程改革的理论探索与实践中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这是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改革的根本性原则。

2.把握高职教育的办学规律,体现“三个服务”

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共性认识。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是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因此,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必须体现“三个服务”——服务专业、服务职业、服务于毕业生可持续发展”。具体到《基础课》,就是要根据教学所在专业(群)所对应的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以所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对本课程进行整体开发与设计。

3.立足校情和区域文化特征开发课程,体现“三个结合”

以项目为载体,结合教材内容合理地安排教学任务,将课堂理论教学与课内课外实践相结合,以项目教学法来推进,充分体现“职业性、开放性、实践性”的要求,并为毕业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具体到《基础课》,就是要体现“三个结合”,以面向汽车产业类专业(群)学生的教学为例:

(1)职业性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以“服务专业、服务职业、服务于毕业生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将素质教育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如遵章守纪与素质养成教育、感恩立德与诚实守信教育、自立自信自强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身心素质拓展等。以面向汽车产业类专业(群)开展教学为例:将汽车行业的职业道德融入《基础课》“职业道德”的相关教学内容,将汽车行业法律规范、产业政策等融入《基础课》“了解法律制度”等相关教学内容。

(2)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并学会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在未来就业、创业和职场中的实际运用能力。以面向汽车产业类专业(群)开展教学为例:在《基础课》第二章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以“做一个成功的“汽车人”为主题的课堂辩论演讲活动或者引导汽车产业类专业(群)的学生对自己将来在汽车行业中所处的位置有正确的定位,教育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3)地域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结合地域文化特征,将课堂延伸至校外,并聘请校外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一起开展教学活动。如,结合十堰市“车城”的地域文化特征,武当山道教文化中的和谐理念,东风汽车的独特汽车文化与先进的企业文化,艰苦创业、以“和”文化为核心的校园文化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三、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重构并序化教学内容,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是“211”课程体系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

在“211”课程体系下,包括思政课在内的平台课程对专业核心课程起明显的支撑和主要的服务作用,其教学内容必须体现与专业核心课程的对接。因此,有必要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重构并序化教学内容来实现从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的转化。教材体系是教学的基础,教学体系是教学的关键。思政课的教材体系是由中宣部、教育部统一指定,对于一线思政课教育工作者而言,更多关注的是如何结合教学中的实际,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这是实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必要前提[2]。

1.进一步优化教学目标

在把握思政课教学的总体性、根本性目标的同时,对教学所在专业的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就业水平等有较强针对性的能力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等进一步优化。以面向汽车类专业(群)的学生开展《基础课》教学为例:

(1)能力目标:即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

一是通过《基础》课的学习,深化汽车类专业(群)学生对自身发展和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锻炼、培育其社会适应能力、创业和就业能力、岗位胜任能力、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划、产业扶持政策及相关相关法律知识,选择正确的就业方向,提升创业能力;

三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汽车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学会解决在未来所从事的汽车行业的岗位中面临的法律问题,初步具备应对和处理汽车行业中的法律事务、解决法律纠纷的能力。

(2)知识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职业观和法制观。

(3)素质目标: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职业素养和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规划、汽车行业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养成正确的职场礼仪规范。

2.重构并序化教学内容

(1)课程内容选取原则

根据专业(群)所对应的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知识、能力、素质等要求,以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以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以项目为载体,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为专业和职业提供服务支撑作用。

(2)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

全部教学内容分为4个模块,9个教学项目,正确定位每个项目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

模块一:思想教育。项目1:大学生活规划——培养学生独立生活、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2:职业生涯规划——使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正确的规划,初步具备职业规划的能力;项目3:“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培养学生运用爱国主义分析和认识民族品牌与经济一体化辩证关系的能力;项目4:做一个成功的“职业人”——对人生有正确的定位,使学生具备应对就业和创业挫折的能力。

模块二:道德教育。项目5:公德剧场制作(以大学生活动中心为载体,开展如何做“社会人”的专题教育活动)——使学生具备做“社会人”的心理素养、健康人格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项目6:行业职业道德论坛(请兼职教师结合本行业、职业要求,做职业道德的专题讲座)——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业职业道德,提升其职场适应能力;

模块三:法制教育。项目7:我的职场我做主(结合行业职业特点,开展职场礼仪规范的教育)——使学生接受行业的职场礼仪和职业规范,形成良好的职场生存能力;项目8:模拟法庭——遵守行业的法律制度、行规,具备运用法律知识解决企业、职场法律纠纷的能力。

模块四:人生观教育。项目9:回报社会,成就自我——使学生接受“四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四、改革教学组织方式与方法,加强过程性考核是“211”课程体系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

在“211”课程体系下,包括思政课在内的平台课程必须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紧密结合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要求,将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因此,改革教学组织方式与方法,加强过程性考核就成为“211”课程体系下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关键。

1.以项目实践为载体,改革教学组织方式与方法

第一,项目的选择强化职业导向,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如前所述,9个项目中的5个项目都与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相关;同时,项目的完成都要求学生按照企业的运作模式,实现团队合作,必须10人以上组成团队,自由组合,每一个同学在团队中的分工必须明确;项目考核过程化。将教学每一个过程都记录下来,作为考核成绩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实施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分组实施等多种教学组织模式。

第三,实行开放式教学。将课堂延伸至校外,融教学过程于社会;将教学辐射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一起开展教学。

2.加强过程性考核,重视课堂外的水平性考核,尝试引进第三方评价

一方面加强过程性考核。过程性考核贯穿在课程学习、学生顶岗实习(实训)的全过程,既能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又能确保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除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评价外,还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小组考核;另一方面,重视课堂外的水平性考核。除了平时作业成绩、期中期末考察成绩外,该系专业教师还要考核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职业道德、职场礼仪规范、行业法律知识,并给出成绩;由实习所在单位的带队专家或师傅考核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职业道德、职场礼仪规范、行业法律知识,并给出成绩。

同时,将实习单位和社会的第三评价引入教学评价。由校外兼职教师进行评价和学生参与社会活动的社会反响相结合进行评价。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实施条件,是“211”课程体系下顺利实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保证

“211”课程体系对于思政课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条件建设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博相济、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场所的开发与利用,是顺利实现思政课教学改革的保证。

1.重视师资的开发利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专博相济、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211”课程体系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对于思政课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不能只懂得思想政治理论课方面的教学内容,还应该对教学所在专业(群)的相关行业、产业面知识有所了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体现“服务专业、服务职业、服务于毕业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首先,注重开发和利用院内“双肩挑”教师、系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等兼职思政教育队伍的师资利用;加强和所在系校外合作企业的联系,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源和工作经验;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优秀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其次,每标准班(40-80人)至少需要社会兼职教师1名和校内专兼职教师1名。专职教师应熟悉所带专业(群)行业的国家产业政策、法律制度、职业道德和职场礼仪规范。社会兼职教师要求在政工、律师或职业岗位有3年及以上的工作经验;而校内专兼职教师要求为“双师经历”、“双师素质”或具有辅导员经历的教师,了解企业职业人才要求,具有相关资格证书。

2.开发和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场所

除了整合校内的现有教学资源,还应与司法部门、城管部门、部队、武警、博物馆、美术馆、烈士陵园等单位取得联系,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增强学生的道德体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活动形成统一的整体。

[1]魏文芳,等.高职教育课程体系“211”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5):4-6.

[2]刘素平,刘秀娟.浅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2):40-42.

猜你喜欢

基础课理论课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