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化解白洋淀水源危机对策分析

2012-01-18宋中海

地下水 2012年4期
关键词:白洋淀调水水源

宋中海,安 波

(河北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 保定071000)

化解白洋淀水源危机对策分析

宋中海,安 波

(河北保定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河北 保定071000)

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洋淀出现连续5年干淀现象,为解决白洋淀干淀,通过调用上游王快、西大洋、安格庄三座水库水量,以及通过“引岳济淀”、“引黄济淀”保证了白洋淀正常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本文通过对引用水源地、引水沿途损失进行分析,提出化解白洋淀水源危机措施,为调水济淀提供了理论保障。

调水;跨流域;白洋淀

白洋淀是海河流域唯一的天然湖泊,发挥着缓洪滞沥、改善华北小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方面的有益作用。20世纪80年代以来,连年气候干旱,上游水源枯竭,流域内工农业需水量激增等原因,造成多次干淀现象的发生,淀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为缓解白洋淀缺水危机,截至2009年水利部、河北省先后组织实施了1次“引岳济淀”、3次“引黄济淀”两项大型跨流域调水工程,在遏制白洋淀生态环境恶化,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1 白洋淀概况

白洋淀是海河流域上最大的淡水湖泊,位于河北省中部,38°43′~ 39°02′,东经 115°38′~ 116°07′,总面积 336 km2。淀区主要在保定市安新县境内,一部分在沧州地区。涉及安新、雄县、任丘、容城、高阳等县市,是国家重点旅游开发区。现有大小淀泊143个,淀内壕沟纵横,河淀相通,其中以白洋淀最大,因此得名白洋淀。白洋淀水产资源丰富,淡水鱼有50多种,淀上波光荡漾,荷香暗送,素有“华北明珠”之称。

白洋淀从北、西、南主要承接萍河、瀑河、漕河、府河、清水河、唐河、孝义河、潴龙河来水,为增加白洋淀水量来源,七十年代从雄县新盖房开挖白沟引河,白沟河水从白沟引河进入白洋淀,所以白洋淀又有九河末梢之称。

2 白洋淀水量来源分析

白洋淀主要承接大清河水系来水,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天然来水量陡降,再加上王快、西大洋、安格庄、龙门四大水库的拦截,于1983年出现了干淀,缺水干淀致使白洋淀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变得非常脆弱。1988年的暴雨洪水使白洋淀重新恢复蓄水,生态系统不断得到修复,水禽种类有所增加。

水是制约淀区发展的重要因素,并影响到淀区生态功能的发挥、旅游经济的发展和当地群众正常生产、生活。为保证白洋淀维持正常生态蓄水量,1981年开始,首先启用本地水源,王快、西大洋、安格庄三大水库为白洋淀补水,维持白洋淀蓄水量起到保障作用,截止到2009年从三大水库给白洋淀补水20次,累计放水量12.88×108m3,入淀水量6.182×108m3,平均入淀率为48.0%。

人类活动影响,引水过程中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例如在2010年通过易水灌区、南拒马河从安格庄水库引水补淀过程,在南拒马河段出现河床严重渗漏情况,表现为从放水到入淀时间加长,正常放水3到8天开始入淀,而在2010年从放水到入淀用了16天时间,不仅表现时间长,而且水量沿途损失很大,入淀水量减少,加大了引水成本。从表1可以看出,2009年安格庄水库放水6 968×104m3,入淀水量仅为1 735×104m3,入淀率为24.9%,但是同样是放水前河干情况的2001年,安格庄水库放水5 087×104m3,入淀水量为2 164×104m3,入淀率为42.5%,入淀率是2009年的1.7倍。1997年在南拒马河常年有水情况下,安格庄水库放水7 800 ×104m3,入淀水量为 5 765 ×104m3,入淀率 73.9%,入淀率是2009年的3.0倍。详见表1安格庄水库放水济淀统计表。

经调查,2009年河道输水损失严重的原因是河道无序偷盗采砂,河床严重下切,挖穿了河床的隔水层,造成河床严重渗漏。

从表1可以看出,河道长期干枯,加大了河床下渗能力,也是渗漏损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引水量越少,相对损失越大,入淀率越低。

由于2000年以后,降雨量不足,白洋淀上游四大水库入库水量较少,从当地调水已很难满足白洋淀维持正常生态、旅游蓄水量需要,为满足白洋淀蓄水要求,实施了引岳济淀和引黄济淀,对维持白洋淀生态、旅游等活动需水量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跨流域引水成为必然。无论是从岳城水库引水还是引黄济淀,跨水系、跨流域调水不但成本高昂,而且同样面临水资源不足的难题,从根本上解决白洋淀的生态缺水问题,必须及早实施有保障的外流域调水工程,提高水量入淀率。

表1 安格庄水库放水济淀统计表

3 外流域调水是解决白洋淀水源危机的重要措施

大清河水系上游可向白洋淀补水的水源有4座大型水库,分别是王快、西大洋、安格庄、龙门水库。四大水库向白洋淀供水线路短,易于管理,预留水库灌区用水后,科学调度四大水库优先向白洋淀供水。

由于当地四大水库蓄水量减少,尤其是龙门水库长期干枯,当地调水补淀成为困难,跨水系、跨流域引水弥补当地水量的不足,无论是引岳济淀、引黄济淀还是将来引江济淀都为保证白洋淀正常生态蓄水量提供了保障。而且在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中提出,工程在建成初期或运行期遇到汉江丰水年有多余水量时,可利用总干渠退水补充部分农业和生态用水,因此,利用总干渠向白洋淀输水,既符合南水北调总体规划和水资源调度原则,又缓解了当地水量的不足。

跨流域调水成绩显著,对于保护白洋淀湿地建设和满足白洋淀生态等各方面需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例如2004年2月16日岳城水库民有渠开闸放水,3月1日水头到达白洋淀,截至6月29日8时,岳城水库累计放水134 d,放水量3.9×108m3,白洋淀收水 120 d,入淀水量 1.6 × 108m3,入淀率为41%。白洋淀水位由补水前的5.8 m上升至7.2 m,水域面积由31 km2扩大到120 km2,淀内蓄水增加到1.16×108m3,白洋淀生态危机得到根本解决,事实证明跨流域引水是解决白洋淀水量不足的有效途径。

为了缓解干淀困局,保护华北生态环境,2006年,为使北京从河北省应急调水顺利实施,国家水利部门决定实施跨流域“引黄济淀”工程,2006年11月24日至2007年3月5日期间引取黄河水7.21亿 m3,向白洋淀实施生态输水,入淀水量约1亿 m3,暂时缓解了干淀危机。考虑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储备必要的水源,再次实施了引黄补淀调水,总调出水量 4.3 亿 m3,到白洋淀 1.56 亿 m3,衡水湖 0.65 亿 m3,大浪淀 0.58 亿 m3。

王快等四大水库向白洋淀补水,部分输水河段利用天然河道输水。由于近年河道干枯,再加上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许多不法商人就瞄上了河道采沙发财之路,在无证情况下出现乱采、盗采现象,造成河床下切,挖断隔水层,使河道输水能力严重下降,由表1可以看出,安格庄水库放水入淀率原本在42.5% ~73.9%之间,但是到2006年后,入淀率降到24.9%,经向当地测站了解调查输水损失增大情况时发现,河道无序采沙,挖断部分河段河床隔水层导致入渗损失率加大。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建立合理有序的采沙秩序,论证采沙范围、规模、深度等,保护河道正常输水能力。二是利用保定大水系建设工程,采用渠道输水入淀,能有效减少入渗损失,增加入淀率。另外水量入淀率与放水量的多少有关系,放水量越大,入淀率也高,放水量越小,入淀率越低,为提高输水入淀率,应该合理规划水库放水时间、放水量及放水路线。

跨流域调水对白洋淀产生的影响涉及环境、生物、社会等系统中众多敏感因子的变化,因此,有必要对调水影响进行全面科学地评价,不仅为已实施或拟实施的调水工程积累经验、提供参考和决策依据,还对促进白洋淀地区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4 结语

为解决白洋淀水量不足,实施多渠道跨水系、跨流域调水解决了白洋淀缺水问题,保护白洋淀湿地建设,维持白洋淀生态需水,满足当地生产、生活、旅游的正常运行提供保障。

当地水源首先满足灌区范围用水情况下,科学、合理安排当地水源、利用渠道输水,引水济淀,能有效降低入渗损失率,增加入淀水量。

由于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复杂性,目前调水工程影响评价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通过对已完成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白洋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进行了跨流域调水对白洋淀影响评价,一方面为类似已完成调水工程的影响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另一方面也为后续调水工程的实施,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后,引江水补淀的规划和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上的借鉴。

TV213.4

B

1004-1184(2012)04-0106-02

2012-03-26

宋中海(1965-),男,河北高碑店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文水资源分析工作。

猜你喜欢

白洋淀调水水源
保护水源
白洋淀生态环境危机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美丽河北之白洋淀
南水源头清如许
调水专家倾囊相授15年心得,解答底改重要10问
从白洋淀逃荒到北京
加强太行山和白洋淀综合治理推进环首都地区生态建设
寻找水源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
膜下滴灌作物以肥调水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