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元区外看欧元未来
2012-01-17
本报驻德国特约记者 青木
今年是欧元正式流通10周年。很多美英或其他地区的媒体都在唱衰欧元前景。欧元区内国家的媒体倒相对冷静。《环球时报》记者在欧洲生活和工作多年,最近采访了许多欧元区国家的民众对欧元前景的看法,尽管欧元在国家层面上有诸多问题,但多数民众都表示不愿抛弃这个年轻的货币。
十年前,《环球时报》记者在欧洲各国出差时,常常是回来后剩下一堆各国零钞,再仔细一算账,换汇的手续费也让人觉得心疼。前不久,记者去瑞士看望好友,再次感受到这种不便和心疼。当时,记者住在一家三星级酒店。第二天,记者去结账。由于记者之前没有兑换瑞郎,要求服务员用欧元结账。
当记者拿到账单时,着实吃了一惊。原价200瑞士法郎的单人房间,换成欧元结账成了180多欧元。记者按当时汇率1瑞郎比0.77欧元换算,最多也160欧元不到。服务员看记者不解,连忙解释说,多出来的20多欧元是手续费。记者至今也没想通,为什么瑞士旅馆兑换手续费这么高昂。在大堂,记者还碰到好几个用欧元结账的其他国家游客,大家都对此抱怨不已。
吸取住酒店的教训,记者在一家银行兑换了一些瑞郎。不过,在购买瑞士纪念品时,明显感受到瑞士物价的高昂。一些瑞士产品,甚至在德国购买更便宜。一名研究欧洲经济的朋友说,统一货币让整个欧元区近十年来通胀率低于周围地区。德国1欧元消费水平,在瑞士只相当于0.64欧元。难怪很多瑞士人喜欢到德国等欧元区的邻国购物。
在瑞士,记者问了一些朋友和民众对欧元前景的看法。伯尔尼市民洛迪克说,如果使用欧元,对瑞士来说肯定有很多益处,比如能吸引更多旅游者,方便贸易等。但瑞士人又担心自己的生活受到欧元区债务问题的负面影响,宁可生活在“保护层”里。
实际上,在瑞士的遭遇,记者在英国、北欧等非欧元区国家也遇到过。而记者在法国、意大利等国旅行时,明显感受到“统一的优势”。
在欧元10周年之际,欧元区各国没有庆祝活动。在这些国家采访,虽然抱怨不少,但多数民众都说,他们不想回到原来的货币时代。记者能够感受到,相对英国、瑞士等非欧元区国家,欧元区国家民众之间有更多的“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