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顾客为何难博海外好名声
2012-01-17
●本报驻外记者 纪双城 青木 孙秀萍 李珍 陶短房 丁大伟 王子熙
当中国迎来传统春节的时候,从东方的日本、韩国到美欧等西方国家的百货店、电器街、旅行社等也跟着“沸腾”起来——因为这是一年一度接待“富有的中国人”来消费的好时节。日本将中国春节称为日本的“春节商战”,英国商家也准备大赚“北京镑”。中国人近年来越来越热衷海外购物,成为海外商家不敢怠慢的消费群体。尽管如此,海外许多地方一边赚着中国消费者的钱,一边却对他们的某些习惯不以为然,甚至颇有微词。而不少中国消费者对此也不满意,在他们看来,顾客就是上帝,自己千里迢迢照顾你生意,凭什么要蒙受“歧视性待遇”?
中国人海外狂购被称“暴发户”
1月的东京银座大街,又开始出现大量三五成群的中国观光客。他们手里拎着大包小包,个个兴高采烈。由于他们旺盛的购买力,银座许多高级百货店都专门配了会中文的导购。伴随着大批中国游客的到来,日本商家非常兴奋,但许多普通日本人却对中国游客购物潮颇有微词。
日前,一位与《环球时报》记者很熟的日本朋友打电话来说起她的遭遇。这位朋友中文说得很好,她说前一天在银座松屋百货店,看到一名中国女性拿着一件衬衫对日本店员又是英文又是中文,问这个号码自己能不能穿,可是日本店员听不懂,双方都很困惑。这个朋友刚好路过,好心上前义务当翻译。当她用中文说可以去试穿时,那个中国女性突然看见衣服上的标牌,发现这件衬衫竟然要数万日元,立即扔下衣服走了。剩下日本店员和朋友面面相觑。日本朋友说,她当时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如果不想买衣服也就算了,但总不该谢谢也不说扔下衣服就走吧。这件事搞得她这个义务翻译也很尴尬,以后她再也不敢帮忙为中国人翻译了。
法国《尼斯晨报》日前称,对于突如其来的东方商机,不少传统上习惯于做欧美人和日本人生意的中小旅游城市,如尼斯、戛纳,感到又惊又喜,却又十分不习惯。和通常以个人、家庭为主的传统顾客相比,中国人来尼斯等地通常是“跟团”,当一辆或多辆旅游大客车停在店门口,数十甚至数百中国客人拥入面积不大的当地店铺并且大声嚷嚷时,引起的观感自然是十分复杂的。一些中国人出手大方,却要么只会说汉语,要么固执地认为,外国人都该会说英语(后一点在欧洲许多非英语国家尤其会招致反感)。因为人数太多,购买方向又常常很集中,一旦有人买不到,就可能大发雷霆,而语言的障碍又让店主和职员不知该如何是好。文章无可奈何地说,商机总是个好东西,或许对当地店主和中国游客,都存在“头回生二回熟”的问题。
中国人近年来越来越热衷海外购物,成为各国商家不敢怠慢的消费群体,但在许多外国人心中,到海外狂购的中国人只是“暴发户”而已。在非洲小国塞舌尔,该国22日将迎来最大的中国旅游团,这成为当地热议的话题。当地《工商时报》15日称,不管愿意与否,塞舌尔都必须适应全球消费趋势的潮流,努力接待好即将成批涌入的中国游客,并设法让他们多购物。在欧洲,像巴黎“老佛爷”商场,英国比斯特村等购物区内的商店,都布置得充满中国春节气氛,并招聘懂汉语的导购员。但法新社日前的一篇文章却语含讽刺地说,这些“暴富的中国人”大手大脚购买的多是并不实用的东西,他们并非真懂品牌,对一些大路货品牌趋之若鹜,却漠视真正的名牌。许多欧美民众还迷惑不解,在媒体的报道中,许多中国人仍然十分贫困,即使是中产阶层平时在国内也是节衣缩食,为何在国外如此大手大脚?
阔绰消费扰动海外敏感的心
尽管各国商家拼命拉中国游客,但在如今经济不景气的许多地区,出手“豪放”却似乎会“伤了当地人敏感的心”。不久前,香港尖沙咀名牌店D&G由于不让港人在门前拍照引发大规模抗议风波。香港《明报》称,D&G 风波实际上有更深层原因,即香港人对于内地消费者“占领”中环和尖沙咀的名牌店,内心积累了相当多不满。正如对内地孕妇“占领”香港公立和私营医院不满一样,港人感到一些原来属于自己的东西被外人“霸占”,一旦有事触发,便会引起广泛回响。文章称,香港人在D&G 风波中的心情其实是忐忑的,理性上大家都知道,愈多内地客来消费,愈有利于港人就业和赚钱;但感情上许多人对内地客地位提升、港人消费者地位下降,感到很不是滋味。
实际上,近年来中国游客赴海外人数剧增,并且成为拉动当地商业的主力,但其言行习惯近年也在海外惹起不少争议。在日本雅虎网站上,记者看到一个版块,让网友专门说“中国游客最让人讨厌的地方”。一些日本网民纷纷指责中国人不遵守公共秩序,不卫生、不愿意说对不起。据称,东京著名寺庙浅草寺在附近的所有厕所曾贴出中文通告,呼吁来游玩的中国游客,“用完厕纸请丢进马桶里冲掉”。在香港,有人在网上贴出内地游客让孩子在迪斯尼乐园花圃随处小便的照片,引起许多争论。香港《信报》称,走进香港名牌店,店员多先以普通话招待。对于内地游客,这些店家将他们奉为衣食供主,但令人感慨的是,这些店员殷勤招呼的同时,又会私下不屑部分内地客不够文明。
在欧洲,《环球时报》记者也曾听过类似抱怨。在柏林一家百货店担任经理的马库斯私下对记者说,中国游客出手阔绰,但比较难接待:一是中国游客每次挑选商品要看很多样品。二是一些人不尊重营业员。三是中国游客人多,声音大。西班牙马德里一家葡萄酒店老板说:“中国人喜欢将商品一个一个翻一下,不管自己是否要买。他们经常将货架上摆放整齐的商品拿得到处都是,决定不买的商品也不放回原处,在中国旅行团走后我们经常要重新整理货架。”
西班牙《欧华报》总编辑陶辛夷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在国外消费却不讨好的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中国人几年前在外国人眼里还是穷人,现在中国一些人腰包鼓了,而欧美却陷入经济衰退,中国人强劲的购买力多少会让海外一些人有酸葡萄心理。陶辛夷说,许多国外商家很重视中国消费者,但部分中国消费者对国外的文化了解不足,有些人认为钱能通神,以至于消费态度有一种暴发户式的张扬。马德里有一家叫“la vina”的高端葡萄酒商店,曾有中国人一进店就声称要把所有拉菲葡萄酒都买走,但该店拒绝这个要求,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出售的不仅是商品。
盲目花钱被人狠宰
中国消费者在海外这种“暴发户”的形象也使自己频频陷入各种购物陷阱中。日本共同社去年12月14日称,北海道石狩市一家名为“茨户北山花园”的烤肉店向中国游客出售的“神户牛肉”和“松阪牛肉”都是假货。报道称,该店近四五年来冒牌牛肉出售额约2400万日元(合人民币196万元),而且这家店只骗中国游客,对日本消费者或者其他国家旅游者,并没有提供冒牌牛肉。近来,中国游客成被一些不良商家“狠宰”的事情屡见不鲜。东京秋叶原电器街是著名的旅游购物地,该街曾打出“欢迎最敢消费的中国人!”的横幅。日本电视台曾播放当地一家电器店老板“介绍”接待中国顾客的经验:“在中国旅行团进店前,一定要将所有电器标牌换成‘日本制造,因为中国人就喜欢带这种电器回国。即使再旧款式、高价格的电器,中国人也会毫不犹豫地购买。”
在欧洲,众多国家仍未脱离经济困境,各种犯罪行为频发,中国人成为匪徒作案的重点目标。中国驻德国等国的大使馆都曾发出过警告。德国媒体日前报道一名中国女游客被窃4000欧元的事。当时, 一名德国“绅士”上车后与当事人搭讪。此人走后,这位中国女游客发现放在身边的包已经不在。案犯后来被抓。他称,中国人爱炫富,喜欢带现款,他多次作案,几乎每次都有收获。
富有时需要更多谦卑
实际上,日本人、韩国人也曾经遭遇过和中国人同样的困境。日本静冈县政府一名职员日前和《环球时报》记者聊天时说,上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腾飞,日本人开始有钱去海外旅行了。当时在欧美也曾引起各种议论。比如去了海外就只买名牌,这让欧洲人笑话。他说,看到现在的中国人到日本旅行购物,就像看到了30多年前我们自己的影子。
韩国媒体日前也猛批本国人追名牌的行为。韩国《朝鲜日报》称,最近走在首尔街头,每过3秒或5秒就能看到拎着数百万韩元手袋的人,因此有了“3秒包”、“5秒包”的称号。韩国人正紧跟在中国人后面成为世界名牌专卖店的主要顾客,但结果却被外国名牌企业“狠宰”,被当作冤大头。该报呼吁,浑身穿戴名牌的人不是艺人,就是被视为暴发户,部分虚荣心膨胀的韩国人应该适可而止。
香港《新报》专栏作家林风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中国人在海外花钱频遭非议的情况,跟当年日本相似。当年日本人在全球狂购,自信心膨胀至极点,但好景不长,日本经济泡沫破灭,日本人承受了“失落的20年”。林风认为,日本人的遭遇提醒中国“Gucci一族”:一个国家的经济不会永远高速发展,富有时需要更多谦卑,以免成为众矢之的。香港《信报》也称,中国要展示软实力,首先要提高中国公民的文明素养。面对外国人的反感时,国人别光在“歧视”、“对中国崛起眼红”的叫喊中寻求“阿Q精神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