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

2012-01-16薛洋

党史文苑 2012年24期
关键词:意识政治大学生

薛洋

[摘要]公民的政治参与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特征之一,大学生作为政治参与的主体力量之一,培养他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是实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前提条件。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呈现出健康、积极、稳定等特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培养和引导,以增强他们政治参与的主体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对策

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关系到国家未来政治文明的进程和发展趋势,关系到国家的政治民主化建设。而政治参与是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的重要途径,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当代大学生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思维活跃、思想开放、视野开阔,理应成为政治体系的积极参与者,积极投入到国家民主政治的建设中。但目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不强,还存在着很多消极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为大学生参与政治提供途径、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一、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

不同的学者对政治参与提出了不同的定义,其中尤以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和纳尔逊提出的定义具有代表性。他们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1]也就是说,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一定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政府或与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作为参与主体的大学生对国家的政治、社会生活现状的基本了解、认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的实际参与过程。[2]大学生是社会政治参与的重要力量之一,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有利于大学生的自身成长,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建设和不断完善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治环境的相对宽松和民主政治建设的开展,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主性有所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参与渠道增多。但同时我们又看到,由于社会功利思想造成的政治效能降低,使得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呈现出层次的不均衡和心理的不成熟。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总体状况

1.大学生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主流积极健康。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普遍高涨,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主流呈积极健康的特点,绝大多数同学认同言论自由和社会进步,愿意参加相关的谈论和投票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调查显示,有94.71%的人“经常”“有时”和“偶尔”与同学谈论国家大事或政治方面的问题。在“即将面临考试、功课紧张时,却需要代表学生们去反映意见和呼声时”,有83%的同学表示“虽然耽误学习时间,但很乐意去”或“尽量两者兼顾”。[5]

2.政治参与的自主性有所增强,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大学生具有一定的知识文化水平,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在政治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明确的政治观。同时,能客观评价政府工作,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但也应看到,大学生对于校内的选举及民主管理往往能积极参与,但对最能体现主体参与意识的人大代表的选举,却表现出参与意识明显不足,往往要在组织的动员下被动参与选举活动。

3.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水平参差不齐。低层次的政治参与面广人多,而较高层次的政治参与水平相对较低,参与面也相对狭窄。而且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以及社团活动组织者的政治参与热情相对比普通大学生高。调查表明,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动因比较复杂,参与行为也多种多样。有些同学激情有余,而有的显得热情不足,在回答“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动因多是”时,选择“复杂化的”和“良性的”的比例分别为36.44%和36.23%,而选择“非理性化的”的也有13.56%。[6]

4.政治参与方式多样化,其中网络政治参与发展迅速。大学生政治参与活动的机会越来越多,途经也越来越丰富,政治投票、政治选举、加入政党或政治团体、直接或间接地接触社会政治活动、参加社会实践及利用网络舆论等方式的政治参与活动已经遍及大学校园。调查发现,15%的大学生曾参与政治投票,40.2%的大学生参与过政治选举,61.9%的大学生参与过上访活动,65%的大学生通过社团进行民主参与,80.3%的大学生通过入党参与政治,85.7%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活动。[7]

(二)大学生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受到政治参与渠道少的制约,还受到功利化的自我意识和情绪波动较大的影响,他们政治参与的总体水平不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参与意识较低,消极、被动的参与较广泛存在。部分大学生缺乏明确的政治参与意识,没有把参与政治当作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能自觉地、经常性地进行政治参与,参与质量较低。有的大学生虽然政治参与的欲望高,但由于政治心理不成熟、政治参与程序不清楚、参与意识淡薄等,参与的能力仍较低,往往会产生盲动参与、抵制参与等。一些学生迫于学校纪律命令而参加政治学习和政治活动,他们对群体性的政治参与如大型会议、集会、政治报告会及其它政治活动等表现淡漠,参与随意。如开会、听报告往往是上面讲,下面要么心不在焉,要么干别的事情。

2.政治参与动机存在功利性倾向。当代大学生在政治生活中,开始注重个人实惠,部分大学生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存在较强的务实思想。比如,为了综合素质测评加分、评优、评奖而参加党团组织的选举活动。在关于当前大学生积极要求入党的主要动机的调查中,排在前两位的是“增强就业竞争力”(45.2%)和“谋求仕途发展”(27.8%),而且有很多大学生处于“组织上入了党,但思想上没有入党”的状况。[8]从加入政治社团来看,虽然大部分大学生都是共青团员,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一定参与了政治,因为“加入政治性社团并不意味着就进行了政治参与……只有加入政治社团并积极从事团体的政治性活动行为才属于政治参与”。[9]可见,部分大学生在政治参与动机上存在明显的功利性倾向,政治实用主义思想较强。

3.少数大学生缺乏政治兴趣,政治情感冷漠。大学生思想尚未成型,在政治参与意识和行为方面自觉或不自觉地表现出不作为,从而易于选择冷漠。有些大学生已经出现明显的“非政治化”倾向,[10]逐渐远离政治现实,他们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政治生活也采取回避态度。这也反映出部分大学生对现阶段国家政治生活状况一定程度上的困惑。特别是政治生活中某些假、大、空的做法和一些使大学生明显感到力量不足、无法改变的不合理的政治现象,往往导致他们主动地放弃对它们的参与,或以消极的态度来应付了事,由此形成了部分大学生消极对待政治参与。

4.政治参与意识与行为存在偏差,存在着非理性参与。一方面,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但实际参与行为的投入较少;另一方面,对社会有基本正确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从而表明有一定的政治参与基础,但实际上并没有相应的行为投入,甚至将会出现与认知相反的行为,表现出尚不稳定的政治心态。如大学生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是“贪污腐败”,总是把“反腐败”作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少数大学生却崇拜权力,希望将来在政治上出人头地、升官发财。有的学生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心存浮躁和不安;有的过于重金钱,相信金钱万能;有的胸无大志,得过且过。

三、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因素

(一)我国政治参与体制不够完善制约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

政治体系所具有的参与体制既是政治参与形成的基本条件,也是影响政治参与的重要因素。政治体系所能提供的参与渠道越多越通畅,政治参与就越便利,相应的参与就越多;政治参与对政治过程的作用越大,人们参与政治的兴趣就越高,主动性就越强。[11]当前我国的一些参与体制只是停留在空泛的原则上,而难以被具体贯彻实施。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总体偏低、政治参与的不充分与我国政治参与体制的不完善有密切的关系。政治参与渠道不够多、反馈机制不畅、政治参与的效果不明显都导致了大学生政治效能感较低、参与热情不高,政治生活中存在的形式主义等问题也使得大学生在心理上对政治缺乏兴趣。

(二)现实社会的影响

首先是就业压力的影响。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压力大,大学生花更多的时间忙于自身的职业生涯,而对政治参与的程度和频度相对降低,不利于民主政治的发展。其次是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处于不断发展完善当中,公民的价值观念和政治参与意识难免会被社会经济活动中产生的负面效应所影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不同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念很容易在大学生中生成,使其政治参与的动机不纯,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则会导致价值取向扭曲,使其染上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色彩,使政治参与带有功利性。

(三)学校教育方面的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和增强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的重要方式。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明显滞后,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与生活实际脱离、教育形式单一、重理论而轻实践等,从而导致甚至加剧了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中认知与行为的偏差。此外,学校管理者在决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总把学生当作管理关系中次要被动的一方来对待,存在着管理部门、管理人员说了算的现象,[12]如此一来,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不多,渠道不畅,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大学生丧失政治参与的信心。

四、促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水平,无论是社会各界还是学校都需做出努力。从实际出发,应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健全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完善政治参与体制

国家要加强政治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丰富民主形式,扩大政治参与渠道,吸引大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政治生活。学校也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际而有效的政治参与机会,使他们的政治效能感提高,同时增强参与的透明度,适度扩展信息公开的范围。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作用,建立一套由学校高层、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信息畅通、反馈及时的,大学生信访、申述、举报等为渠道的监督机制,提高其政治参与效能感。[13]增强大学生对学校、政府的信心,推进学校、社会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政治参与良性发展的客观外在条件,目前存在的腐败现象,行政决策、管理过程中民主程度化不高、透明度欠缺、政治信息不畅、司法不公正等都会对大学生政治参与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丰富民主形式,才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政治参与外在环境。正如阿尔蒙德谈到的“如果社会或社会中某一特定的机构想要有意识地来塑造其年轻公民,建立各社会化机构之间的一致性是首要的促进因素”。[14]要发挥大众传媒的喉舌作用,使新闻传媒加强对大学生产生正面影响的宣传,努力消除或减少各类政治社会化渠道的不一致。

(三)高校要重视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教育和引导

学校要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政治文化氛围,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政治参与环境和平台;变单纯的教育管理为教育管理与服務有机结合,关心、重视当代大学生合理的利益需求;通过各种政治活动,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推进各种形式的政治参与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民主管理的过程中接受教育,逐步提高主体意识和政治参与的能力。

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由于其思想的活跃性、可塑性,从来就是影响社会政治稳定、民主政治建设的关键环节。国家民主政治化和政治参与法制化的发展进程,要求大学生们努力培养自身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参与意识,勇于承担时代所赋予的历史使命和政治使命,自觉担负起建设国家的重任。○

参考文献:

[1][美]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M].江晓寿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2]刘芳.从大学生政治参与看高校德育发展[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10).

[3]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4]许峰,王预震.政治参与与当代中国社会化[J].湖北社会科学,2002,(16).

[5]涂序堂.关于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的再思考[J].党史文苑,2010,(6).

[6]涂序堂.大学生政治参与状况调查[J].党史文苑,2007,(4).

[7]杨林.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0,(7).

[8]何祥林,孙丽芳.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3).

[9]杨光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0][12]邢建华.当前我国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冷漠现象探析[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8,(4).

[11]陈婷.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因素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史志,2010,(9).

[13]李娟,李尚敏.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研究综述[J].网络财富,2008,(7).

[14][美]阿尔蒙德等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M].曹沛霖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责任编辑潘瑀

猜你喜欢

意识政治大学生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之歌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