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苏区红歌的样式特征、语言艺术和现代美学价值

2012-01-16邱笑宸

党史文苑 2012年24期
关键词:红歌苏区红军

邱笑宸

[摘要]苏区红歌是中国老革命根据地尤其是中央苏区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特有的革命歌谣。以《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为视角,透视苏区红歌鲜明的样式特征、独特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着的巨大的现代美学价值。

[关键词]苏区红歌样式特征语言艺术现代美学价值

苏区红歌是中国老革命根据地尤其是中央苏区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特有的革命歌谣。1927年至1937年,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既是党领导工农红军和革命群众可歌可泣、浴血奋战的时期,又是苏区红歌蓬勃兴起、鼎盛发展的时期。《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创作取材即源于此时期。苏区红歌正是利用音乐美学的威力把这一时期既尖锐复杂又绚丽多彩的政治、军事、生存三大残酷斗争的恢宏场面形象化地再现于苏区广大军民面前,并留传至今。质朴幽默的语言、苍劲欢快的旋律,对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战斗情怀作了高度概括,广大受众抚今追昔,心中留下几多回味、几多感慨和几多音乐美学的艺术享受,而成为苏区红歌中的优秀作品。以《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为视角,可以深刻地透析苏区红歌所具有的鲜明的样式特征、独特的语言艺术和蕴含着的巨大的现代美学价值。

一、从《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看苏区红歌的样式特征

(一)浅显通俗,明白易懂,大众性为生存传播基础

大众性、普及性的文化层次作为更高结构文化层次的土壤和基础,其形式和内涵源源不断地向更高结构的文化层次输送活力、输送精华和输送支持,更高结构文化层次才有可靠的根据和依托;反之,更高结构文化层次又给予其土壤和基础以经典反哺和方向引导,使土壤和基础更加丰厚、更为坚实,从而使国家文化或者民族文化的水平层次整体提升。因此,文化结构中所蕴含的社会文化生活包括美学和音乐美学生活必然多层次多色彩,决定了社会群体间必然产生的差异化审美情趣、审美层次、审美色彩与审美要求。而《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苏区红歌恰好以其浅显通俗、明白易懂、好唱可学的大众性特点满足、适应了国家文化或者民族文化结构中最广大群体的差异化审美情趣、审美层次、审美色彩与审美要求,迅速产生共鸣与呼应,因而颇受普遍欢迎且拥有最广阔、最厚实的生存传播基础。

(二)真挚贴切抒情言志,多样性为构思创作源泉

苏区红歌的素材选取多面向当时最广阔、最寻常的现实革命生活,革命历程的艰难险阻和喜怒哀乐几乎都能从中找见自己的身影。除《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外,《十送红军》《送儿当红军》《八角楼的灯光》《苏区干部好作风》《战鼓咚咚红旗飘飘》《红军进行曲》《红军纪律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少共国际师》《列宁学校办起来》《收了谷子送军粮》《战斗鼓动歌》《分田歌》等,唱出了对祖国的热爱,对乡情的眷恋,对革命的坚定,对红军的赞颂,对胜利的信心,表现了自然与人生的交融,使人振奋;同时对亲情、友情、恩情、爱情尽情讴歌,令人向往,催人泪下,唱出了豪放,宣泄了气势,直抒了胸臆。

(三)与时俱进简洁灵活,时代性为发扬光大生命

苏区红歌内容具鲜明时代性,以简洁灵活的创作手法,配合革命斗争进程中的重要事件、重大活动或者重要特征应运而生,极具生命力而发扬光大。《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十送红军》等优秀作品,都是在相应历史时期创作、传播的,直到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代,人们仍乐唱不疲。苏区红歌虽然表现的是中国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革命根据地发生的故事,却由于其旋律的优美动听、语言的幽默激昂,加之深刻的时代烙印,几乎到了家喻户晓的地步。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情景歌舞《井冈山》等,亦成为新旧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形象剧中的奇葩。

(四)承前启后风格多姿,民族性为鼓舞人心力量

在苏区红歌创作的探索、提高和完善过程中,优秀传统民族音乐及民族歌曲中的精华源源不绝地被吸收,使其变得更加生机勃勃、血肉丰满,更能鼓舞人心、激励斗志,更能发挥音乐审美作用。正由于其鲜活的民族性和样式风格的多姿多彩、韵律节奏的轻松明快,因而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久传不衰而达到承前启后的效果。

二、从《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看苏区红歌的语言艺术

(一)朴实平直,不华而秀

与艺术歌曲比较,苏区红歌的特点虽更多地在于其通俗性和大众性,但又与其语言运用技巧紧密相连。而这恰恰是苏区红歌具有难以取代的音乐审美效果的重要理据。《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歌词总共150字,除去旋律重复和衬字仅78字,没有艳丽的词藻,辞格修饰也不复杂,然而朴实平直之中却凸显出不华而秀的灵气,荡人心魄。实际上,无论是艺术歌曲、高雅歌曲还是大众化的苏区红歌,其成熟歌词语言对受众的感染力度,主体精髓完全在于语言运用本身所蕴涵的情感力度,而不在于词藻的华丽程度。情感力度愈强烈、愈厚实、愈凝重,则歌曲语言愈显内在魅力,愈能感染受众、掌握受众而为受众所接受、所喜爱、所传唱,愈具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二)首尾紧扣,一气呵成

《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歌词,除旋律上的重复外,从头至尾一气呵成: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哟嘿罗嘿,挖野菜那个也当粮罗嘿罗嘿!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罗嘿罗嘿,嘿!餐餐味道香,味道香嘿罗嘿!

干稻草那个软又黄哟嘿罗嘿,金丝被那个盖身上罗嘿罗嘿!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罗嘿罗嘿,嘿!心里暖洋洋,暖洋洋嘿罗嘿!

穿草鞋那个背土枪哟嘿罗嘿,反“围剿”那个斗志旺罗嘿罗嘿!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罗嘿罗嘿,嘿!天天打胜仗,打胜仗打胜仗!嘿罗嘿!

从“红米饭,南瓜汤,挖野菜”到“餐餐味道香”,从“干稻草,金丝被”到“暖洋洋”,直至“穿草鞋,背土枪,反‘围剿,斗志旺,打胜仗”,其中革命根据地军民生存环境的艰辛、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进逼、红军战士斗志的坚强,革命领袖与普通群众的亲密无间、反“围剿”战斗的捷报频传,简单的衣食住行而展现伟大的党领导的改天换地的革命斗争,因果系连,情理贯通,相映成辉,使受众如入可寻访旧踪迹又可复还新时代的既虚且实的灵动境界,语言运用首尾同启、水到渠成而无阻无滞。

(三)立意浅显,主旨鲜明

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政治压迫、经济封锁和军事“围剿”,红军战士粮盐油衣极度缺乏,处境十分艰险。江西特别是井冈山一带多产红米,粗糙硬韧,口感较差,价格较白米便宜,数量较白米为多,且不易消化而又较白米经饿,但红糙米也极其有限,所以南瓜甚至野菜加红糙米便成为红军主粮,干稻草亦成为红军的“金丝被”。面对武器精良、装备充足的国民党军,红军战士只能脚穿草鞋、手持土枪甚至梭镖大刀与之鏖战。在这样的环境下,红军战士依然生气勃勃、斗志昂扬,在血与火的搏杀中愈战愈勇。何得如此?歌中唱得明明白白,因为“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所以“餐餐味道香”“心里暖洋洋”“天天打胜仗”。正是凭借红米饭南瓜汤酿造的井冈精神,中国革命才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三、从《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看苏区红歌的现代美学价值

(一)优秀苏区红歌内容形式不亚于艺术歌曲

传统意义上的艺术歌曲语言运用,除了词藻的秀美外,用典及比喻、比拟、夸张、对举等各种写作修辞手法俯拾皆是,立意也宽泛、宏观。比较之下,《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的内容形式运用的内在艺术审美价值,完全可与艺术歌曲相提并论。这首歌不特对所倚据的全部历史情节作了高度概括的总结,实际上也是对同类题材的苏区红歌乃至革命根据地红歌作品内容、形式高度概括的总结。试想,当这样的歌唱节目音乐响起,紧随音像画面的凸现,不又把人们推回到波澜壮阔、扣人心弦的历史场景之中,而更深化了心中曾留下过的几多回味、几多感慨吗?

(二)优秀苏区红歌主题意境深具人格艺术魅力

《毛委員和我们在一起》是真实战斗生活的感受,又是很好的现代叙事诗。其态度坚决、语气坚定,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给广大红军战士和革命群众带来极大感染力。红米饭南瓜汤,稀清淡薄可鉴人影,却把民族的未来哺育得如此丰满健壮;八角楼摇曳如豆的小油灯,在红米与南瓜的映衬下,光焰却那般精纯炽烈;乡亲父老的红米南瓜,滋养出勇闯枪林弹雨的钢汉。一摊摊鲜血滴洒在老区,如一把把红谷扎根于息壤,再一拨拨蔓延开去,直至全中国都用鲜红的颜色重新洗礼。远离了战火与硝烟的今天,我们不能无动于衷,更应抬头仰望红米饭与南瓜汤所铸就的高尚灵魂。正如《红军歌曲·序言》所说,金戈铁马的响亮,血花飞溅的战场,大声呐喊冲锋陷阵、排山倒海的杀敌之声,是何等壮丽的音乐!这正是苏区红歌人格艺术魅力所在。

(三)优秀苏区红歌描情状物清朴淳真凸显自然美

天地间唯自然方成大美。花木砂石,方寸中可见细致之美;时光岁月,更替中可察变化之美;海天山河,俯仰间可领永恒之美;日月星汉,广宇间可观无垠之美。优秀苏区红歌描情状物,质朴淳真,词句之清可得自然之美。音乐美学家们指出,歌唱性诗词并不仅仅执着于某种规范化格律、语言和结构,更重要的是所具有的诗的内涵。作曲家常常喜欢跳出“歌词”的圈子,从诗作中寻找灵感,创造有新意的音乐形象。诗的字里行间蕴育着旋律的流荡与节奏的跃动。作曲家的天赋,就在于把这种内含的乐意发掘出来,使之契合曲调的形式,插上歌声的翅膀,翱翔于人们的心中。这种对歌曲语言、歌曲形式运用本质的美学表述,无论艺术歌曲还是苏区红歌,都是切中要害、深得其意的。

(四)优秀苏区红歌对美学、音乐美学实践与理论的辩证丰富

近代音乐教育家早在上世纪初叶就主张,作歌必须质直如话而神味隽永,以最浅文字存以深意、发为文章。与其文也宁俗,与其曲也宁直,与其填砌也宁自然,与其高古也宁流利,从而达到辞欲严而义欲正、气欲旺而神欲流、话欲短而心欲长、品欲高而行欲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考察,苏区红歌伴随着民间音乐、民族音乐的产生、发展而产生、而发展。八九十年来,苏区红歌由不同历史时期的国情、民族文化和民族素质所决定,其共有特征,即通俗性、大众性、多样性、流行性、时代性、先进性和民族传承性,却是始终不曾改变过的。美学和音乐美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亦包括优秀苏区红歌不断输送、催化、丰满美学和音乐美学的实践与理论,而美学和音乐美学的实践与理论又反过来使大众认识、掌握、欣赏和充实、深化苏区红歌的辩证的历史。○

责任编辑张荣辉

猜你喜欢

红歌苏区红军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红歌是怎样“炼”成的(下)——《唱支山歌给党听》背后的故事
红歌串串烧
苏区红歌串烧
苏区创业致富人
少寨红军桥
十送红军
再唱十送红军
MARCHING TO A RED DRUM BEAT 听红歌,说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