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2012-01-16李根寿

党史文苑 2012年24期
关键词:中央苏区苏区思想

李根寿

[摘要]中央苏区时期的意识形态建设是我们党在局部执政基础上的一次十分有益的探索。通过清除旧社会遗毒,移风易俗;加强教育,铸造革命灵魂;掀起参与空前、形式多样的文艺运动;建构覆盖面广、渗透性强的文化宣传体制与机制等举措,我们党在以意识形态整合社会力量上取得了极其宝贵的经验,对当今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中央苏区主流意识形态启示

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面临巨大的困难,却在以意识形态整合社会力量上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就。因此,对党在这一时期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进行总结,有助于发挥其历史的教化作用,对当今有启示之义。

一、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举措

1.清除旧社会遗毒,实现移风易俗

在中央苏区建立以前,当地社会迷信猖獗,吸食鸦片、赌博嫖娼盛行,建房或丧葬“无不先请阴阳家择定时日方位,方敢进行”,信奉神灵各种“吃斋”,不胜枚举。[1]P2001931年9月23日,湘鄂赣省通过的《文化问题决议案》明确提出,“必须铲除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一切旧道德、宗教、风俗、封建教育和礼教,建立工农阶级的各种文化事业”,[1]P331这指明了党进行文化建设的方向。如在破除迷信方面,苏维埃党和政府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全面批判了宗教迷信,强调“菩萨是压迫阶级用来欺骗被压迫阶级的工具,菩萨并不能免除劳苦群众的任何痛苦,只有斗争才能得到自己的解放”[2]P238。动员群众自动起来不烧香、不敬菩萨,废除神像、祖牌、匾额、宗谱等,并明确禁止教徒“募捐建庙以及一切影响苏区治安的集体行动等”,并“勒令和尚、道士、尼姑以及算命等人改换职业”[3]P13。“推翻神权,破除迷信”的运动,使中央苏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旧时农家供奉的家神“天地君亲师位”,也换成“马克思及诸革命先烈精神”,“从前过年庆节,写的封建式对联,现在都是写的革命标语”[4]P356。总之,苏维埃党和政府开展的诸多卓有成效的社会改造运动,荡涤了旧社会遗毒,改变了人们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增强了苏区民众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意识更加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2.创办教育,铸造革命灵魂

怎样才能使广大民众接受共产党,进而跟共产党干革命?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要千方百计地使民众接受党的思想意识,要求“要用教育与学习的方法,启发群众的阶级觉悟,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与政治水平,打破旧社会思想习惯的传统,以深入思想斗争,使群众能更有力的动员起来,加入战争,深入阶级斗争,参加苏维埃各方面的建设”[5]P187。为此,苏维埃党和政府建立起由青少年普通教育、成人社会教育和干部教育构成的教育体系。苏区的青少年普通教育主要是小学免费义务教育。根据“二苏大”报告中的统计,江西、福建、粤赣三省的2932个乡中,有列宁小学3052所,平均每个乡超过1所。当时的成人社会教育主要是以消灭文盲,提高识字水平而开设的半日学校、夜校、业余补习学校、识字班、识字牌等。随着识字扫盲运动的开展,中央苏区出现了人人读书识字、努力扫除文盲的动人景象。“在有些县里,红军在三、四年中扫除文盲所取得的成绩,比中国农村任何其他地方几个世纪中所取得的成绩还要大,这甚至包括晏阳初在洛克菲勒资助下在定县进行的‘豪华的群众教育试验。在共产主义模范县兴国,据说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有文化的——比那个有名的洛克菲勒资助的县份还高。”[6]P259苏区还开办了干部学校和举办各种训练班,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干部教育网络,培养了一茬又一茬的干部,成为苏维埃运动的骨干力量,为根据地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苏区开展的教育都是围绕着培养革命战士和将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积极建设者的目标来进行。中央苏区学校都将共产主义教育纳入课程设置当中。即使是俱乐部和识字班,共产主义教育也贯穿其建设中。共产主义思想的教育,使广大民众的情感、思维及其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一切变化的路径朝向是对革命的理解与认同。正如赣西南特委刘士奇向中央报告的:“政治水平的普及:苏府范围内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少先歌,十骂反革命,十骂国民党,十骂蒋介石,红军歌及各种革命歌曲……打倒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及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几乎成了每个群众的口头禅,最显著的是许多不认识字的工农分子,都能作很长的演说。”[6]P134这样,党的思想意识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被群众所接受,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就更容易在中央苏区确立了。国民党军军长罗卓英谈到苏区的教育时说:“其教育问题,则颇堪吾人注意”,“其匪化一般儿童之成绩,已至是惊人”[8]P17。

3.掀起参与空前、形式多样的文艺运动

中央苏区时期,党将文艺活动作为革命斗争的一个重要武器,是“为着抓紧艺术这一阶级斗争武器,在工农劳苦大众的手里,来粉碎一切反革命对我们的进攻,我们应该来为着创造工农大众艺术发展苏维埃文化而斗争的”[9]P381。为此,苏维埃党和政府,一方面加强以俱乐部为核心的文艺组织建设。1932年底,中央苏区成立工农剧社,负责指导和推动全苏区的戏剧工作。据中央苏区的部分统计,1934年初有俱乐部1656个,工作人员49668人。[4]P329这为文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同时为了确保苏区文艺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方向,党还建立了对文艺创作的审查制度。另一方面,广泛开展以科学性、大众性、民族性为特征的文艺运动。苏区军民创造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艺形式,包括戏剧、舞蹈、歌谣等。红色戏剧是其中最重要的最富教育性的。仅1933年至1934年,工农剧社编著以及征集的剧本就有60多部,其中有名的有《我——红军》《战斗的夏天》《残忍》《为谁牺牲》和《黑奴吁天录》,等等。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就说:“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没有比红军剧社更有力的宣传武器了,也没有更巧妙的武器了。”[10]P535总之,苏区文艺“以其丰富的思想内容和通俗、生动的特色,深受广大群众欢迎,并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11]P80。无论是在扩红运动、查田运动,还是在支援苏区建设上,这些文艺宣传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文艺作品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对党在中央苏区的意识形态建设十分有利。

4.建构覆盖面广、渗透性强的文化宣传体制与机制

这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创办红色报刊图书。据统计,中央苏区出版发行的报刊至少有108种,军队出版发行的报刊有37种,而出版的宣传党和苏维埃政策,宣传革命斗争的书籍至少有160种左右。闽西根据地在1928年至1934年间发行的报刊也有不下10余种。[12]这些报刊尽管孕育于革命斗争的艰苦环境中,但在宣传马克思主义,传播革命理论,指导工农运动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二是开展以标语为核心的直观化宣传工作。苏区的标语宣传以它通俗易懂、短小精悍、内容丰富等独特的魅力,成为党、红军和苏维埃政府宣传工作的主要形式。例如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发布的《宣传动员令》要求“全体工友、全体农友、全体红军兄弟长官”都拿起笔来写标语,“不但在屋外写,还要在屋内写。工友、农友在自己的屋子内,红军在宿营地屋子内,前壁后壁、堂屋内、厨房内、茅厕内一概给他们写得满满的,不要怕房子写坏了不好看,我们是穷人,根本不要什么好看。不要用纸贴,一概用笔写。乡村由苏维埃领导写,城市由工会领导写,红军由士兵会领导写。这是为了革命的胜利,为了工农兵大家的利益,人人都要动手写。尚有反对不要写的,他就是帮助反革命,大家就不答应他”[13]P135。宣传的标语以如此大面积高密度展出,便可形成一种导向明确的舆情。

通过以上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以巩固扩大革命成果、维护与发展苏维埃政权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就逐步确立了。它的建立使广大根据地产生了新的气象,展现了新的面貌:“谁要是跑到咱们苏区来看一看,那就立刻看見是一个自由光明的新天地。”[14]P137

二、中央苏区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的现实启示

1.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发挥引导表率作用

列宁曾经强调指出:“如果社会主义者的任务是要做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者,领导无产阶级进行现实斗争,去反对横在一定现实社会经济发展道路上的现实的真正的敌人”,就必须将理论的工作和实际的宣传鼓动工作融合为一个工作,“不做上述理论工作,便不能当思想领导者;不根据事业的需要进行这项工作,不在工人中间宣传这个理论的成果并帮助他们组织起来,也不能当思想的领导者”[15]P78。在中央苏区时期,党中央非常重视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效地促进了党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使党宣传革命思想、发动群众、争取群众的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保证了当时革命任务的完成。在当前党领导的意识形态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大力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建设,使党员干部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上发挥引导表率作用,积极促进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2.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着力提升文化传播能力

中央苏区时期,我们党立足于中国农村的现实条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成为党能够最大程度地发动群众、争取群众,凝聚群众力量比较关键的一个环节。可以说这是这个时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之所以取得极大成功的重要保证。在当今信息社会,谁的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为此,首先要把握传播规律。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切实增强新闻宣传的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要充实传播内容。一方面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体现时代精神;另一方面,要兼容并包,充实丰富多样、健康向上的内容,坚持社会责任与创作个性的统一,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性的统一,使文化传播内容更具魅力。再次,要丰富传播手段。掌握了先进的传播手段,就掌握了文化传播的主动权。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文化传播的主渠道作用,努力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另一方面,要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生产、经营和传播模式,推进图书报刊出版、广播影视制作技术升级,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和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3.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造就立场坚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学校教育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一个主要阵地。要想加大并延伸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就应该大力加强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央苏区时期的学校教育给我们树立了好的榜样。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第一,在指导思想上必须坚定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在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影响下,学生自身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价值观发生转变,社会意识、集体意识、群体意识大大减弱,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开始让位于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富有批判精神,但同时也产生了盲目反叛,缺乏深刻的思考,对社会主义道路、对共产主义理想产生了怀疑,他们对我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甚至主张全盘西化,搞资本主义,推行私有制,思想陷入混乱,动摇了政治信仰和追求。面对这种状况,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迫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第二,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各阶段学生身心成长发育的特点和接受能力,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深入浅出,寓教于乐,循序渐进。这就要求党在运用学校教育进行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中,对教材的编写、教法的设定、教学环境的维护上都要有一定作为,真正使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广大学生的接受和拥护,并用以指导他们自己的行为。

4.积极消除各种不良习气、思想的影响

中央苏区时期,努力清除各种不良的社会生活习惯、思想意识,都是我们党建立新型主流意识形态所采取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努力维护和巩固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在各种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导地位,也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不良的社会习气、思想意识,与它们进行坚决的斗争。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深入推进,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一度盛行,封建迷信等腐朽的东西死灰复燃,甚至有走红之势。另外,社会上否定改革开放方向和道路,主张取消公有制、实现私有化,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呼声,一刻也没有停止;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新儒学思潮、“左”的倒退主义思潮、“普世价值”思潮流行于世。所有这些现象都给我们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带来极大的阻力,因而努力打击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消除各种不良思想的影响对于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万振凡,林颂华.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江西省妇女联合会,江西省档案馆选编.江西苏区妇女运动史料选编(1925—1935年)[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3]凌石德.论中央苏区文化建设的特征和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江西省档案馆等编.中央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G].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5]江西省永新县志办公室.永新苏区志[Z].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0.

[6][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M].北京:三联书店,1979.

[7]江西省档案馆选编.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G].江西人民出版社,1983.

[8]胡国铤.南天红中华[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

[9]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0]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编辑部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史料选编[G].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11]汤家庆.中央苏区文化建设史[M].福州:鹭江出版社,1996.

[12]洪荣华.红色号角——中央苏区新闻出版印刷发行工作[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13]曾庆圭.历史的足迹[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8.

[14]转引自温锐.中华苏维埃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5]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万强

猜你喜欢

中央苏区苏区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思想与“剑”
苏区创业致富人
做好革命老区中央苏区脱贫奔小康工作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新时期学习中央苏区精神内涵的启示
漳州:原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