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地质教育要闻
2012-01-16中国地质教育编辑部
《中国地质教育》编辑部
2011年度地质教育要闻
《中国地质教育》编辑部
一、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等教育领域重点工作
《报告》提出,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
《报告》提出,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全面加强人才工作,以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加大人才开发投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深化选人用人制度改革,努力营造平等公开、竞争择优的制度和社会环境,激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二、2011年高等教育改革发展5类亮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教育规划纲要》贯彻实施扎实推进的关键落实一年。高等教育改革工程,以质量提升求内涵发展,并取得了备受瞩目的新突破。
一是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在高等教育领域,遴选19所高校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在193所高校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64所高校开展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综合改革试点,鼓励高校探索与有关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合作育人的新模式;遴选17所高校启动试点学院综合改革,进行招生制度、培养模式、管理方式、教师聘任等方面的整体改革探索。
二是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包括质量标准建设、专业综合改革、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等内容在内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组织研究制订100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支持1500个重点建设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师队伍、课程教材、教学方式、教学管理等关键环节进行综合改革,遴选10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进行重点建设,资助5000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建设1000个共用共享的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30个高等学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三是着力探索建立各门类和各专业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鼓励支持各类高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教育部制定出台了“本科教学评估新方案”,面向社会公布了“985”高校的《2010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不再新设“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学校,实施“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对非“985工程”学校中的特色和优势突出的学科给予支持;实施“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对非“211工程”学校的国家重点学科予以支持。
四是着力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组织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预计2012年上半年发布实施。改进国家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本科专业设置的方式,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自主权。除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外,高校可以自主设置基本目录和专业名录内所有本科专业,引导高校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形成专业特色。为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需要,增设了25种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新专业,在全国高校布点200个。同时加强专业设置管理,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五是加强管理与办学体制改革。一是探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上海、江苏等省市积极推进不同形式的普通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二是促进办学体制改革。教育部与相关部委联合研究制定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推动和指导地方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试点。首次批准5所办学基础较好、社会声誉高的民办高校开展培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三是加快学科专业点管理改革。研究制定省级政府依法审批设立专科学历高等学校的具体办法,强化省级对一级学科博士点的初审权和对一级学科硕士点的审核权。四是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强化对政府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的督导检查。
三、2011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新当选院士10人
中国科学院2011年新当选的51名院士中,地学部有10人,其中高校新增选的4名院士为:高山[49岁,地球化学专业,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舒德干(65岁,古生物学及进化生物学,西北大学)、龚健雅(54岁,测绘科学与技术,武汉大学)和焦念志(48岁,生物海洋学,厦门大学)。
四、2011年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资源环境领域有9个团队入选
2011年 “教育部创新团队”共有97个团队入选,其中与资源环境相关的有9个团队,占9%,团队带头人分别为:李小雁(北京师范大学),刘汉龙(河海大学),黄国和(华北电力大学),陈镜明(南京大学),李旭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姚强(清华大学),冯兆东(新疆大学),王尚旭(中国石油大学),覃文庆(中南大学)。
五、2011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地学领域20人荣获资助
2011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共资助了198人,高等院校134人,占总数的67.68%;科研单位63人,占总数的31.82%;其他1人,占总数的0.51%。其中地球科学部资助20人, 7人隶属教育部, 占学部的35%;13人隶属中国科学院, 占学部的65%。高等院校7人获得者为:刘勇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赵子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赵艳(兰州大学),邱楠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陈敏(厦门大学),邵敏(北京大学),朴世龙(北京大学)。
六、2名讲授地质类课程的教师荣获2011年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在2011年第六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百名获奖教师中,2名讲授地质类课程的教师当选,他们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颜丹平,主讲“地球科学概论/地质学”课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朱筱敏,主讲“沉积岩石学/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
七、唐辉明、武强教授荣获第十二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
2011年经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委员会七届二次全委会议终评,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程学院唐辉明教授、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武强教授荣获第十二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教师奖。
八、11位高校的青年地质科技工作者获第十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和“银锤奖”荣誉称号
经青年地质科技奖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第38届理事会第二十五次常务理事会议审议批准,决定授予邓晓颖等10名同志“第十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金锤奖”荣誉称号,授予王亮清等40名同志“第十三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银锤奖”荣誉称号。其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朱弟成、中国地质大学(武汉)郭清海荣获“金锤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王亮清、吉林大学冯晅、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宁伏龙、同济大学田军、南京大学杜培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姚艳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赵军红、成都理工大学黄寰、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谭茂金荣获“银锤奖”。
九、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中涌现出一批地质、资源和矿业领域的成果并获得大奖
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12年2月14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其获奖项目一大特点是涌现出了一批能源资源领域成果,有力地支撑了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项目“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系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集数千地质工作者10多年奋战雪域高原得来的成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难冶钨资源深度开发应用关键技术”,确保了我国钨资源使用年限由原来的不足 5 年延长到 25 年以上,解决了我国航空航天等重大工程的亟须。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环烷基稠油生产高端产品技术研究开发与工业化应用”,创制出系列高等级沥青替代进口,形成了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实现了我国稠油深加工技术从空白到国际先进的历史性跨越。
在2011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授奖项目中地质、资源和矿业领域的获奖项目共有4项(二等奖4项),占全国总数(一等奖空缺,36项)的11%;高校为独立完成单位的1项,占该领域的获奖项目总数的25%。
在2011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通用项目)授奖项目中地质、资源和矿业领域的获奖项目共有3项(缺一等奖,二等奖3项),占全国总数(一等奖2项,二等奖39项)的7%,占全国二等奖总数(39项)的8%;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3项,占该领域的获奖项目总数的100%。
在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通用项目)地质、资源和矿业领域的获奖项目共有33项(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8项),分别占全国总数(特等奖1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208项)100%、44%、13%。其中,特等奖完成单位中有4所高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第9完成单位,吉林大学为16,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为19,成都理工大学为24;一等奖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1项,占该领域的获奖项目总数的25%;二等奖中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8项,占该领域的获奖项目总数的29%。
总之,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地质、资源和矿业领域的获奖项目中,高校为独立完成单位1家,第一完成单位的12家,占该领域获奖总数(40项)33%。获奖最多是中国矿业大学6项,获得3项奖的高校有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中南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3家,获得2项奖的高校有吉林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山东大学、长安大学7家,获得1项奖的高校有22家。
十、中国澄江化石库中发现节肢动物遗失的远祖,其成果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西北大学地质系青年教师刘建妮博士课题组,通过对澄江化石库中叶足动物的系统研究,发现了一种叫做“仙掌滇虫”(因其外形酷似仙人掌而得名)的“进步型”叶足动物,其附肢首次呈现出与节肢动物分附肢极为相似的“关节”构造,然而却保持着柔软的未分节的蠕形躯干。无疑,这一事实表明,节肢动物附肢的分节明显早于躯干的分节。该突破性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于2011年2月24日发表于《Nature》上,这一发现不仅首次初步破解了节肢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这一长期困扰学术界的科学难题,而且还对修正基因演化模型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十一、35所学校与20个学科专业加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
目前,教育部组织了专家组分二批对清华大学等61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133所共194所“卓越计划”高校提交的专业培养方案进行了论证;共有824个本科专业或试点班,388个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加入卓越计划。其中,和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相关的本科专业共有11个:矿物资源工程、勘查技术与工程、测绘工程、资源勘查工程、采矿工程、矿物加工工程、地质工程、石油工程、土地资源管理、地球物理学、地质学;与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相关的硕士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有4个(矿业工程、测绘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博士研究生层次学科领域有5个(采矿工程、测绘科学与技术、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
入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地质、资源开发与利用领域的学校与学科专业情况
十二、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2011年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是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从2010年开始分三年建设100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之一,是国土资源行业唯一立项建设的国家骨干高职学院。
十三、“地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学创新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召开
中国地质学会地质教育研究分会于2011年11月24~25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了“地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教学创新研讨会”。会议由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承办,广东省地质学会协办。
会议的主题是:加强实践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出席会议的有关领导、特邀嘉宾、分会正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会员单位代表、会员单位的教务处、研究生院(部)和相关部门的负责人90余人。会议收到论文25篇,大会交流21篇。
地学前沿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