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例急性期湿疹患者临床分析
2012-01-13黄博邓佳王琪许爱娥
黄博,邓佳,王琪,许爱娥
(浙江省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杭州 310009)
175例急性期湿疹患者临床分析
黄博,邓佳,王琪,许爱娥
(浙江省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杭州 310009)
目的观察急性期湿疹住院患者临床特征及治疗周期。方法对175例急性湿疹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75例患者中男81例,女94例,平均发病年龄(45.98±21.79)岁。其中首次发病者57例占32.55%,属慢性湿疹急性发作者118例占67.45%。其中19例(10.86%)认为有明显的诱发因素。有25例患者(14.28%)曾患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渗出物细菌培养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复方甘草酸苷的总体治疗周期与糖皮质激素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起效时间相对较慢。结论急性湿疹患者常有慢性湿疹病史,多无明显诱因,常伴随皮肤细菌感染。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急性湿疹疗效确切,患者住院时间与糖皮质激素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小,可以作为急性湿疹的治疗方法之一。
急性湿疹;临床分析;疗效
湿疹是皮肤科常见疾病,根据病程和临床特点,湿疹可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湿疹。3种类型的湿疹均病程不定,可互相转换,其中急性湿疹是其中病情较为严重的类型。为了总结急性湿疹的临床特征,我们对2011年4月—2012年3月于我院皮肤科二病区住院治疗的175例急性湿疹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5例均为我院确诊为急性湿疹的住院患者,均有完整的病历资料。包括初次发病患者和慢性湿疹急性发作患者,皮损具有湿疹多样性的特点,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针头至粟粒大小丘疹、丘疱疹,大部分患者皮损对称分布,严重者出现水疱、糜烂,有渗出倾向或渗出明显。对所有病例从性别、年龄、职业、皮损部位、治疗方案、疗程及疗效等方面收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1.2 实验室检查 患者入院其间行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常规检查,部分患者进行了皮肤渗出物细菌培养。
1.3 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根据不同的皮损类型,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酊剂、乳膏或软膏,渗液处予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皮肤干燥者给予应用保湿剂,合并感染给予外用抗生素药膏。
系统治疗:所有患者均予抗组胺药物口服治疗,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静脉滴注药物以复方甘草酸苷针(商品名:美能,日本米诺发源制药株式会社公司生产)为主,对于病情严重或对甘草酸苷针效果不明显者,予甲泼尼龙针静滴,剂量相当于泼尼松1~1.5mg/(kg·d)。
1.4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文献[1]。痊愈:皮损完全消退或消退95%;显效:皮损消退50%以上;好转:皮损消退30%以上;无效:皮损消退不足30%。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a=0.05,所有结果均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175例患者中男81例,女94例,男女比例为1∶1.16,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3~81岁,平均年龄(45.98±21.79)岁。病程1周~40年,1年内发病者122例占69.76%,大于1年者53例占30.24%。本次入院属首次发病者57例占32.55%,属慢性湿疹急性发作者118例占67.45%。
2.2 临床特征 ①职业:175例患者中,离退休人员65例,青少年学生45例,干部职员21例,农民20例,务工16例,儿童8例。②发病季节:春季50例,夏季48例,秋季40例,冬季37例。发病季节以春夏季稍多,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发病部位:175例患者中,泛发型102例,占58%;局限型73例,占42%,其中头面部16例,四肢28例,躯干13例,手足12例,外阴4例。④发病相关因素:其中19例(10.86%)认为有明显的诱发因素。发病前饮酒或进食海鲜类食品11例,认为与接触花草、油漆、化妆品、洗涤用品、化工产品等相关者8例。⑤过敏史及疾病史:曾患有其他过敏性疾病的湿疹患者共25例(占14.28%),其中过敏性鼻炎者10例,荨麻疹8例,接触性皮炎7例。药物过敏史10例,以青霉素类药物为主。5例食物过敏,以海鲜为主。有50例患者同时患有其他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脂肪肝等。有3例患者同时患有银屑病。
2.3 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21例,降低6例,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31例(占17.71%)。有20例患者进行了渗出物细菌培养,10例阳性,其中9例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2.4 疗效评价 175例患者中有5例发现其他系统疾病未完成治疗,其余均临床痊愈或好转出院。剔除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及更改治疗方案的患者,共有117例患者接受复方甘草酸苷针治疗,29例患者接受系统激素治疗。复方甘草酸苷针组有89例显效,28例痊愈;激素组有8例显效,21例痊愈,2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9,P<0.05)。但2组患者总体治疗周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我们对2组患者治疗的起效时间进行了比较,见表1。另外有23例使用甘草酸苷针治疗的患者因治疗疗效差而改为激素治疗,最后全部达到临床痊愈或显效。
3 讨论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病因较为复杂,本组患者中,仅有10.86%的患者认为有明确的诱发因素。急性湿疹是病情相对较重的一个类型,与亚急性、慢性湿疹可互相转化,易反复发作,一年四季均可发病。本组患者中,春夏季发病的患者多于夏秋季节患者,并且局限性湿疹的比例较大。本组患者中有14.28%患有其他过敏性疾病,有17.71%的患者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这也与以往报道类似[2]。另外,急性期湿疹常伴皮肤细菌感染,临床上应当积极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外用治疗[3]。
表1 复方甘草酸苷与激素治疗患者起效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d
本组住院患者中以离退休人员和青少年学生居多,这可能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关注度有关,这与以往的相关报道是一致的[4]。老年人患有内科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较大,与青少年一样,对使用激素治疗存在顾虑。复方甘草酸苷的主要成分甘草酸苷,即甘草甜素,是传统中药甘草的有效成分,其化学结构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相似,具有抗炎、抗变态反应、免疫调节和类激素样作用,而无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副作用,己广泛应用于炎症性皮肤病的治疗[5]。本组患者中,复方甘草酸苷作为主要治疗药物,疗效较为理想,患者总体住院时间与激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之,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急性湿疹疗效确切,同时没有类似于激素的不良反应,可以作为急性湿疹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与激素相比,复方甘草酸苷的起效时间较慢,对于较为严重的湿疹患者,可先系统用皮质类固醇激素,病情控制后再使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56-157.
[2]庞晓文,赵广,田燕.泛发性湿疹89例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10):793-794.
[3]弓娟琴,林麟,郝飞,等.湿疹和特应性皮炎皮损处细菌定植情况及药物联合治疗的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4,37(9):515-518.
[4]邓丹琪,李玉秋,王艳云,等.十年住院湿疹病人临床资料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07,29(3):12-14.
[5]陈晓峰.复方甘草酸铵联合雷公藤多甙治疗泛发性湿疹9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10,9(4):231.
ClinicalAnalysisof175Casesof Acute Eczema Patients
HUANGBo,DENGJia,WANGQi,XUAi’e
ThirdPeople’sHospitalofHangzhou,Hangzhou310009,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atment cycle of acute phase of eczema inpatients. Methods175 casesofacute eczema hospitalized patientsmedical recordsdatawere collected for statisticalanalysis.ResultsAmong 175 patients,81 casesweremale and 94 caseswere female,and the average age ofonsetwas(45.98±21.79)years old.57 cases were the first onset accounting for 32.55%and 118 cases were recurrence of chronic eczema accounting for 67.45%.19 cases(10.86%)had obvious predisposing factor and 25 patients(14.28%)had other allergic diseases.Exudate of bacterialculturewasmain staphylococcusaureus.The treatmentcyclesbetween compound glycyrrhizin and corticosteroid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but onset time of compound glycyrrhizin was relatively slow.ConclusionAcute eczema patients often have chronic eczema history,manywith no obviouspredisposing factors,and often be accompanied by bacterial infection of skin.The curative effectof compound glycyrrhizin in treating acute eczema is accurate.Compared with glucocorticosteroid, 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ha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and fewer side effect.So compound glycyrrhizin can be used as one of the treatmentmethodsofacuteeczema.
acuteeczema;clinicalanalysis;efficacy
R758.23
A
1672-0709(2012)05-0293-02
2012-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