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差距与振兴对策
2012-01-11程宇航
□程宇航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77)
全面小康: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差距与振兴对策
□程宇航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江西南昌 330077)
以赣南为核心的原中央苏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状态在全国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山区很有代表性。全力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加速奔小康步伐,其影响和示范作用无法估量。中央已经把振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上升为国家战略,除了将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直接投入之外,更重要的是将执行西部大开发大政策组合的投入,比如财政与税收政策、金融与投资政策、人才开发与科教文化政策、产业政策、生态补偿政策、对口支援政策等等方面。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各级党委、政府要抓住历史性机遇,继续发扬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抓紧编制省、县(区)具体实施规划,努力在体制机制改革上,大胆先行先试,催生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老区的自身造血功能,合力推动老区实现跨越式发展。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全面小康;发展差距;政策组合;跨越式发展
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一个特殊的政治和地域概念,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分量,在中国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意义。如何支持中央苏区加快发展、尽快改变贫困落后面貌、实现全面小康,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始终密切关注的重大问题。今年4月,根据中央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的安排,中宣部、全国人大财经委和国务院42个有关部门组成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深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调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1周年和迎接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战略定位是:全国革命老区扶贫攻坚示范区,全国稀有金属产业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特色深加工基地,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在解决突出的民生问题和制约发展的薄弱环节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20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整体实现跨越式发展[1]。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的关怀令江西人民深受鼓舞,作为成长在这块红土地上的学者,更应该为振兴中央苏区尽心尽力,和老区人民一起探寻加速发展、脱贫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具体思路和措施。
一、振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特殊意义
(一)从政治与历史的视角看,振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
关于中央苏区的认定问题,既是个学术问题,也是个政策问题,事关重大。笔者十分赞同全国著名井冈山和中央苏区史研究专家余伯流研究员和中共赣州市委党史办原副主任、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历史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凌步机先生的研究成果:中央苏区斗争经历了奠基开创、初步形成、正式建立、鼎盛发展、失败转移、游击战争等6个阶段。其时间跨度应从土地革命初期赣西南、闽西农民武装暴动和这两块根据地创立至1937年9月中央苏区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结束。因此,中央苏区范围,不能仅局限于1930年10月至1934年10月这4年时间,而应包括中央苏区从奠基开创时期至后期红军三年游击战争这一历史全过程。同时,应充分肯定和尊重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各省、市、自治区对革命老区县(乡、镇)历次核定的结果。为此,他们认为总共有85个县(市、区)的全部、大部、一部属中央苏区区域范围或中央苏区后期游击战争的区域范围,其中江西省54个县(市、区),福建省22个县(市、区),广东省7个县(市、区),湖南省 2 个县(市、区)。[2]
赣南是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是共和国的摇篮。饮水思源,赣南中央苏区为革命贡献巨大。赣南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2万人,占全国革命烈士总数的7%。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的8.7万人中,赣南藉红军就有5万人,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3名赣南藉烈士倒下,不少家庭“全家革命,满门忠烈”。赣南山区跨省交界面积大,集中连片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型多,赣南的发展状况和成因在全国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山区中很有代表性。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由于城乡在很长一段时期实行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制度,国家从农村汲取资源投入城市和工业体系建设。赣南作为农业林业大区,输送出大量农林产品。据测算,通过工农产品“剪刀差”,仅粮食、生猪、油料、甘蔗和竹木,赣南苏区农民就为城市和工业提供了1785亿元的“积累”。
在改革开放后的高速工业化中,为保护好赣江和东江的一江清水,目前,东江、赣江源头的寻乌、石城、崇义等县已撤办了工业园区,赣州市已连续八年禁伐阔叶林,沿江工业企业一律后退1.5公里。近五年关闭和搬迁了2540家企业,拒绝了3150多个对环境有破坏或污染的产业投资项目,累计经济损失不下千亿元。2010年,石城、寻乌两县财政收入分列江西省倒数第一和第二。[3]
正如习近平2011年11月4日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讲话指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其他革命根据地对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现在不少革命老区的发展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我们要继续大力关心老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切实帮助老区加快致富发展步伐,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让老区人民生活得更加富裕、更加幸福”。[4]把振兴中央苏区上升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从国家战略层面支持革命老区尤其是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加快发展、脱贫致富,共奔小康,就是对革命先烈的回报,就是对中国革命的回报,就是对历史的回报,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是当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也是老区人民的热切期盼。
(二)从全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国家战略大局上看,加速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振兴与发展,是完善国家国土主体功能区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国家先后批准实施了36个区域性规划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一2020),唯独没有以苏区为主体的国家级战略规划。而以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为代表的革命老区,大多处在集中连片的贫困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已经成为制约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洼地”。而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中央苏区振兴步伐,其深远影响意义重大:一是将更好地优化我国的国土规划布局,更好地落实我国新世纪“三步走”战略,确保全国区域和谐协调发展,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二是中央苏区作为我国探索建政之路的摇篮,其加速振兴发展的影响和示范作用无法估量。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先行先试,将为加快其他革命老区和集中连片贫困地区发展振兴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三是在精神文化层面的影响极其深远。苏区精神、苏区干部好作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赣南等中央苏区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全面振兴,将有利于在全国更好地弘扬苏区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新时期中华优秀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是就江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布局来说,振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战略的实施,将形成北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南有“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区,这种南北呼应的发展格局,将为加快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提供新动力。
二、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与成因简析
(一)赣南老区仍处落后状态
赣南原中央苏区遍布于今天的赣州市辖全境18个县(市、区)。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和地方政府一直高度重视赣南老区的发展和进步,制定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并且取得了很大成效,使赣南老区的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由于赣南老区大多处于自然条件欠佳、经济基础薄弱的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其经济社会发展仍相对落后(见表1):
表1 2010年全国、江西省、赣州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上述经济指标的比较中,凸现出赣南老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几大问题:
1.赣南的欠发达状况没有改变,赣南的经济实力仍很薄弱。新中国成立已经60多年了,可赣南的人均GDP还不到全国人均的一半(44.67%)。即使在欠发达的江西省内,其指标值也不到全省人均值的2/3(63.04%),排在11个设区市的末尾。由此说它是欠发达中的欠发达,那是一点不假。在全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江西有21个,而赣南就占了8个,是最多的一个地区。在13个省级贫困县中,赣南也占了2个。在国家扶贫办最近划定的13个贫困县集中连片的片区中,赣南地区列入其中。
在全国革命老区中,赣州的发展也居后列。与延安、遵义、百色、临沂、龙岩、三明、黄冈六省七市的革命老区相比,赣州人口仅次于临沂,地域最广,但主要经济指标总量不占优势,增速和人均水平处于较后或末位。赣州的人口是延安的4倍,而延安的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赣州的2.6倍和1.3倍,人均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是赣州的10.2倍和5.2倍。
2.老百姓的收入水平与全国的差距呈拉大趋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赣南居民的收入状况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一直有着很大差距。不仅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距还在不断拉大。1990年,赣南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87元,比同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7元)相差了整整200元,相当于全国的86%。20年以后的2010年,赣南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提高到14203元,而同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上升为19109元,比赣南高了近500元,赣南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占全国人均的比例下降到了74%,20年间下降了12个百分点。而赣南农村居民与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也从1990年的相差84元扩大到2010年的相差1737元,所占比例则从88%下降到71%,20年间下降了16个百分点(见表2)。赣南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与全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的差距在不断扩大。
表2 1990、2010年赣南与全国居民收入对比情况
3.赣南老区基础设施欠债甚多。赣南地貌以丘陵、山岭为主,丘陵和山地占到了土地总面积的83%。这样的地形地貌必然造成交通闭塞,这是长期制约赣南发展的瓶颈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尽管赣南在基础设施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但与域外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赣南老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欠债甚多,但在投资方面至今仍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如表1所示,2010年,赣南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只有682.6238亿元,只占当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0.25%、全省的8.1%,远远低于赣南人口占全国、全省人口的比重(分别为0.62%和18.78%)。在江西,赣州是最大的设区市,其人口占全省人口的近1/4,面积占全省的近1/5,但2010年赣南的固定资产投资却只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12(8.1%),不仅大大低于省会南昌市,甚至低于无论人口还是面积都少于赣南的上饶和吉安。如此一来的结果必然是旧债未还又欠新债。
4.工业弱,财力差,发展后劲乏力。赣南尽管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但缺乏大型工业企业特别是缺乏精深加工企业,工业基础薄弱,致使财政收入比较低。2010年,赣州市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为128.31亿元和79亿元,只是全省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10.47%、10.15%,只及全国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的0.15%、0.19%(见表1);人均地方财政收入930元,为全国人均水平的30%、江西人均的55%。与发达地区的一些地级市相比,这点财政收入实在是微不足道。薄弱的财力,严重制约着赣南的发展,使得赣南的发展缺乏后劲。
总之,要增强振兴革命老区的紧迫感。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党和政府一直关心着赣南老区的发展,赣南老区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奠定了加快起飞的良好基础。另一方面要清醒认识赣南老区仍处于落后状态的现实,增强振兴中央苏区的责任感、紧迫感。
三、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对策建议
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既要充分认识振兴中央苏区的必要性、紧迫性、战略意义,更要充分认识振兴中央苏区的艰巨性。一方面,苏区各级干部群众,要继续发扬苏区精神和苏区干部好作风,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闯新路,做好各县(区)的实施规划,以超常举措,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创新创业,加速发展;另一方面,由于振兴中央苏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提升中央苏区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经济竞争力,需要卓越的战略规划、持续的投入和长期的艰苦奋斗,而不能靠几个功利性的动作。必须根据《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优先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加快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道路建设等任务,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凝聚振兴发展民心民力;大力夯实农业基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特色优势矿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着力增强“造血”功能,走出振兴发展新路子;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城乡居民。[1]在帮扶政策的组合上也涉及方方面面,既包括优化生产力布局的区域政策,也包括吸引、培养各类人才的人才政策,还包括扶持老区产业发展、教育发展、科学研究、文化繁荣、生态保护等等方面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投资政策、生态环境政策等等的优化配套组合。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上,既包括经济体制的方面,也包括行政体制、文化体制的方面,更应该解放思想,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系统集成,形成合力,共同为振兴中央苏区贡献力量。目的是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进一步打开山门,先行先试,进一步改革开放,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以利于从国际国内两个大市场,吸引人才、技术、资金、项目、管理经验,以催生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增强老区发展的自身造血功能,推动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一)实施比西部大开发更优惠的政策组合
1.实施财政与税收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建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各县的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提高规范性转移支付规模和占比。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有关省市专项扶贫资金要向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倾斜。国家在中央苏区安排的各项公益性建设项目,取消县及县以下的资金配套。国家大型项目、重点工程和新兴产业优先向符合条件的苏区县倾斜,加大对苏区县、乡、村重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建议:(1)设立“中央苏区基础教育专项资金”和“中央苏区创新人才推进规划专项资金”,前者主要支助赣南老区发展学前教育、小学、中学、技校、中专教育等;后者主要支持引进两院院士及其他高层次人才。(2)设立“中央苏区生态和资源保护专项资金”。赣南苏区有36.3%区域面积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赣南为保护赣江源头、东江源头、闽江源头等国家级生态保护区,拒绝了许多发展项目;同时,赣南是“世界的钨都”,百余年的开采不仅使钨资源面临枯竭,而且在生态环境方面留下了许多问题;赣南又是“稀土王国”,对开采稀土受到破坏的土地进行生态修复需要大量资金。因此,设立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生态和资源保护专项资金十分必要。(3)对赣南老区稀土产业整治减少的地方财政收入,也应由中央财政给予转移支付补助。(4)国家扶贫办、国家民政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都应分别增加“中央苏区扶贫开发资金”、“中央苏区民生保障资金”、“中央苏区社会保障专项补助资金”。
2.金融与投资政策。设立中央苏区金融改革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支持发展地方金融机构,鼓励民营金额机构发展。支持赣南等中央苏区发行特别债券。扩大中央苏区信贷规模。国家开发行、农发行设立中央苏区专项货款平台,实行低息贴息支持中央苏区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新兴产业发展。与此同时,在投资取向上,对中央苏区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前景的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对中央苏区的特色农林产业基地建设,对中央苏区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对中央苏区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地方铁路建设项目、“县县通国道、村村通公路”计划等,国家在项目规划布局中应给予重点倾斜,帮助中央苏区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老区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建设步伐。
3.人才开发与科教发展政策。振兴赣南老区,最紧缺的是人才。既包括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也包括科技推广、经营管理、生产加工、能工巧匠、创意创业等等类型的人才。人才的基础是教育和培训。所以,应把赣南苏区列为中央人才支持计划的示范区,在人才、教育政策和机制上先行先试。在赣南老区建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引导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帮助开展重点产业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创新,帮助培养稀土、钨、食品精深加工等重点产业以及现代金融、现代会计审计、现代国际商务、现代文化创意等新兴现代服务产业的急需缺人才,全方位地提升赣南老区教育、科技与人才开发水平,为赣南老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4.比照援疆援藏的对口支援政策。目前,50多个国家部委在红都瑞金建立了旧址和教育培训基地。应建立对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采取比照全国援疆援藏的对口支援机制。首先,建立中央各部委、中央企业和各省市对口支援赣南中央苏区的长效机制,推动“一对一”支援苏区各县(市、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投资工业项目和民生项目,增强县域经济造血功能;同时,还应动员组织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闽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唐地区的县、乡、村和企业、学校、医院,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的相应单位结成帮扶对子,一对一对口支援。一方面,可以帮助赣南老区学习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经验,引进人才、技术、管理、资金和项目,更快地提升老区自我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达地区学习革命传统精神,拓展发展空间,在帮助老区发展中实现双赢。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从总体上说,振兴赣南老区的体制创新,要紧紧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优化发展环境,激活老区人民创业激情,增强老区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中心,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在中央苏区启动城乡一体化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1.以增强赣州为中心,以瑞金、龙南为次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功能的综合配套改革。赣南地域辽阔,多为山区,城镇化水平低,亟需加强以赣州市为中心的卫星城市群建设,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从行政区划,管理权限,户籍制度,文化、教育体制,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体制,人力资源配置机制,到财税、金融、交通、物流等方方面面的管理体制机制,都要以增强赣州市大中心、瑞金、龙南次中心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为目的,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把它们建成区域性金融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中心。
2.进一步深化林权制度改革。“靠山吃山”,山区的地表资源—农林产品是山区老百姓生活的主要来源。所以,林权制度改革涉及山区百姓的生活生计,也关系赣南老区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大局。赣州市前一轮的集体和国有林权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已经取得很大成效,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应针对前一轮改革中遗留的问题或新出现的情况,进一步深化改革,为老区农民致富,为老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和谐秀美的环境。
3.深化赣南特色战略资源经营与价格管理体制改革。钨、稀土是世界性稀缺性战略资源,钨、稀土工业是赣南老区的特色支柱产业。赣南有“世界钨都”、“稀土王国”之称,本来在世界市场上占有绝对优势。很长时期由于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混乱开采,低端加工,生产环节“散乱差”,营销环节恶性竞争,自相残杀,导致在国际市场上丧失话语权、定价权。留给老区的是地质地理破坏和环境污染。最近几年虽有改革,但不够系统、不够配套。下一步从科学研究、勘探、开采、精深加工、战略储备、市场配额及营销和价格形成与管理机制,都应该系统配套改革,中央应赋予赣南老区属地管理的更大的权责利。
4.深化符合老区特点的教育体制改革。老区的可持续发展,基础在教育,这是百年大计。老区的地理特征是山高路远,居住分散,小学、中学的布点也相对分散,条件艰苦,加上老区财力极其薄弱,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更大困难。因此,应该建立以中央政府兜底的学前教育、十二年义务教育(含高中)、技校和中专教育的投资体制,其校舍硬软件设施标准、教师宿舍标准及其薪酬标准、校车标准等,宜适当高于省会城市;大学教育则应以中央为主同时吸收社会资本的投资办学体制;招生与分配体制,应向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倾斜(包括提高老区助学、奖学补贴和毕业生老区工作补贴),提高中央苏区助学资金和助教资金,帮助老区贫困学子,也帮助和奖励在老区任教的优秀教师,在科研、职称评聘、进修学习、出国考察等等方面也应给予倾斜,以鼓励青年才俊在老区教育岗位上建功立业,加速优质教学力量向老区流动;建立省市级中小学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到老区支教,老区教师到大中城市名校教学的轮换制度,二年一轮换,制度化、常态化,全面提高老区基础教育水平。
5.深化符合老区特点的社会保障体制改革。赣南老区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除特贫困山区面临的问题以外,还有革命烈士、“两红”人员遗属遗孀大病医疗、生活困难救助和住房等突出问题。因此,应将无正式工作单位的烈士配偶、子女纳入国家抚恤补助范围,应将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子女、红军失散人员遗属列入抚恤补助范围,并将解决其住房、医疗、养老服务如建光荣院等,纳入社会保障网络。同时应实施革命烈士后代就业援助,使他们在新时代有所作为,并过上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上述支持赣南等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政策组合和体制机制改革创新集成,最重要的是明确责任,狠抓落实。“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这是我国扶贫工作管理体制的基本要求,也是一条重要经验。”[5]推进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必须坚持这一要求。应抓紧编制省、县(市、区)实施规划,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领导作用,充分发挥联系单位的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合力推进中央苏区加速振兴发展。
[1]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中国政府网,2012-07-02.
[2]凌步机.中央苏区区域范围问题[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2012(3).
[3]王运才,林艳兴,涂超华.赣南苏区期待振兴[J].瞭望,2012 -02 -11.
[4]习近平.在纪念中央革命根据地创建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80周年座谈会讲话[N].人民日报,2012-04-05.
[5]温家宝.尽快改变连片特困地区的落后面貌[N].人民日报,2012-05-30.
All-around Well-off:the Gap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South Jiangxi and Other Regions in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CHENG Yu-hang
(Ji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anchang,Jiangxi 330007,China)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centered on South Jiangxi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and clustered mountainous areas in the sense of underdeveloped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To speeding up the step of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including South Jiangxi walking into the all-around well- off society has a demonstrative effect that is too great to evaluate.The Central Government has listed the revitalizing of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as a national strategy and in addition to directly investing a lot of human,material and financial resources,will carry out the similar policy packages onced adopted for developing the west,including fiscal and tax policies,financial and investment policies,talent development,science,education and culture policies,industrial policies,ecological compensation policies,partner assistance policies,and so on.The CPC committees and governments of all levels in the former Central Soviet Area must grasp this historical opportunity,go on carrying forward the soviet area spirit and the good conduct of cadres in soviet area,work out concrete operational plans of specific provinces and counties(districts),and work hard to take the lead in institutional reform,so as to revitalize the intrinsic drives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enhance the blood -producing function,and promote the leapfrog development of the old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South Jiangxi and other regions in the former;Central Soviet Area;all-around well-off;developrent;gap;policy pakages;leapfoog developend
F127
A
1674-0599(2012)04-0105-07
2012-07-02
程宇航(1957—),女,江西赣州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
(责任编辑:廖才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