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生态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2012-01-11蒋寒迪
□蒋寒迪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江西井冈山 343600)
产业生态化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蒋寒迪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学科研部,江西井冈山 343600)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江西崛起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产业生态化作为一种更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发展模式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目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经具备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础,鄱阳湖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在于:构建生态破坏型产业的替换机制;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旅游业;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相关产业的配套与拓展;完善与实施绿色GDP绩效考核。
产业生态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可持续发展
中央提出“中部崛起”战略后,中部各省纷纷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战略。2009年1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标志着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对江西的崛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规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率先在欠发达地区构建生态产业体系。如何科学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生态化,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及其伦理要求
关于产业生态问题,1989年罗伯特·弗劳什和高乐普乐斯就指出传统的工业活动和生产模式应该向产业生态系统转换,在这一系统中,一个工业流程的废料可作为另一个流程的原料,废弃物的产出被最小化,能量和物质的消费得以优化。产业生态一词是从生态学中借鉴而来,将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等的流动原理应用于产业系统分析。保罗·霍肯1993年在《商业生态学》一书中,概括出产业生态的定义:产业生态首次提供了一种大规模的、整合的管理工具以设计产业基础结构,使其成为一系列相互关联,与全球自然生态系统密切相关的人工生态系统。[1]这是第一次将生态系统的概念应用于产业的整体运作之中,从而将各个企业的“新陈代谢”有机地联系起来。耶鲁大学的Thomas Graedel(1995)等在其《产业生态学》著作中,从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中描述了产业生态学,将产业生态学的基本概念描述为:产业生态学是人类在经济、文化和技术不断发展的前提下,有目的、合理地去探索和维护可持续发展的方法。Thomas Graedel等指出产业中的企业组织与生态学中的生物组织具有某种相似性,从产业生态学的视角看,产业系统不能孤立地存在于自然之中,应该与周围环境关系相协调,因此,只有研究产业系统如何运作、规制以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并在我们对生态系统认知的基础上,来决定如何进行产业调整以使其与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相协调(Erkman,1997)。国内学者也从目的角度(厉无畏,2002;袁增伟,2004)、过程角度(郭守前,2002)、系统角度(黄志斌等,2000)等不同角度对产业生态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其核心思想是产业系统的生态化。综合上述研究,产业生态化是以产业生态学作为理论基础和指导,通过模仿自然生态系统来构造产业生态系统,经过动态变化不断升级,以达到促进产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由此看来,产业生态在于倡导一种全新的、一体化的循环观念,使得这个系统中物质的总体循环贯穿于从原材料开采到产品生产、包装、使用以及废料最终处理的全过程,即从线性(开放)系统最终转变为循环(封闭)系统。产业生态理论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区别与传统的理解产业系统对于环境影响的概念框架,这一框架使产业系统模仿更有效、可持续的自然系统思想,可以设计并实施产业生态化战略以减少与产业系统有关的产品和流程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和谐地将产业活动与生态系统相整合,并最终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从原始社会到今天的文明社会,生产活动始终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无论是生产作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手段和途径这一宏观层面上的生产,还是具体时间和具体空间的这一微观层面的生产活动,人类应该不仅仅考虑到自身的生存和繁衍,还必须考虑到人与自然共同体的存在,人类在某种程度上是依赖于自然而存在的,因此,尊重、保护自然,选择符合生态平衡的发展路径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产业生态化发展理念的提出,正是这种趋势下反思的结果。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人是自然的借贷者。会议发表的《联合国环境方案》中指出:“我们不是继承父辈的地球,而是借用了儿孙的地球。”作为借贷者,当代人如果要把一个完好的地球传给后代,不仅无权毁坏和践踏自然,而且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1980年3月,联合国发表的《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指出:“如果要保证达到资源保护的目的,就必须根本改变整个社会对待生物圈的态度,人类社会若要和他们得以生存和得到幸福的自然界融合地生存,就需要新的合乎道德规范的、相互接受的动植物和人。”随着人类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人们生产活动的能力和范围都进一步扩大。但是与此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出现了极端个人主义、物质利益第一、只要效率不要公平、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等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道德“失范”。近年来,人类生产行为导致的对地球的掠夺性开发越发严重,极大的缩小和毁坏了人类的生存空间,造成了对自然和社会的双重破坏。解决生产带来物质财富的巨大增长所带来的精神问题,必须改变原有的“生产”行为,建立生产新“秩序”,产业发展在必须关注经济利益的同时,应该把关注自然作为必备的伦理理念。[2]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现实基础
(一)区位优势明显。鄱阳湖区域位于长江中、下游交界的南岸,为长江中下游五大平原之一,自然条件优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涉及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面积约占全省面积30%。[3]经济区地处东承(浙闽)西拓(湘),北伸(徽鄂)南展(粤)的位置,东邻长三角和闽东南沿海发达地区,西接长江中上游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三个区域的扇形支撑点,是我国东南沿海与内地链接的重要链接点,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二)生态优势明显。鄱阳湖区域生态条件良好,是亚洲最大的淡水湿地、世界珍稀水禽越冬的主要栖息地之一,被誉为“大陆之肾”,也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之一。鄱阳湖及内湖的水质都在二级以上,工业污染少。生态环境与水资源都是一流的,作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泊,鄱阳湖是天然的调节水库,以其自身巨大的湖泊容积调蓄长江中上游和江西五河①江西五河是: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水五大河的来水来沙,具有显著的削峰蓄洪功能和减灾作用。鄱阳湖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湖中有丰富的水生维管束植物和浮游生物,鱼类122种,已鉴定的贝类87种,其中鱼类占长江水系中鱼类的约46.7%,具有丰富的水生物环境和水产资源,水产业发展空间巨大。除此之外,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已有自然保护区134个,自然景观独特,是世界著名的候鸟保护区,其中水鸟约占全国225种水鸟的51%,全球90%—95%的天鹅也都栖集于此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专题 http://www.jxdpc.gov.cn/poy- anlake.。这种开放的水文生态环境使得鄱阳湖具有很好的排污净化能力。良好的生态优势,美丽的自然景观,使得鄱阳湖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三)交通便捷,工业基础较好。鄱阳湖经济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之间两两相距约150公里左右,而且具有全省较完备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综合交通体系。鄱阳湖经济区区域内几乎集中了江西省工业的核心力量,其中机械、电子、汽车、冶金、化工、纺织和医药的骨干企业和产品产量有70%—95%集中在这一地区。区域内各个中心城市产业各具特色,分工明确,产业链也互有渗透。南昌具有汽车、电子信息、医药、航空工业优势,是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对周边地区辐射强烈。九江是全省重要的石化、能源、纺织和装备等制造业基地,作为港口城市也是大宗原材料和产品进出的集散地。景德镇与九江历史上联系密切,具有陶瓷业、汽车与航空制造产业。鹰潭的有色冶金、化工工业优势明显,与九江、南昌密切关联。新余有光伏产业、钢铁产业,丰城是能源生产基地,樟树有国内闻名的中药产业,这些形形色色的产业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4]2010年鄱阳湖地区人均 GDP22000 元,高出全省18.2%,在江西省经济社会中的地位重要(如表一所示)。鄱阳湖经济区区内园区的主营业务收入平均为143亿元,为区外园区平均水平的1.85倍,具有较强的工业综合经济实力。
(四)发展潜力大,具备承担江西省经济增长极的基础。鄱阳湖经济区城市有巨大的联系空间(如表二所示)。鄱阳湖经济区也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有条件被打造成“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三个基地”即:沿海发达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沿海产业梯度转移承接基地、劳务输出基地,“一个后花园”即把江西打造成沿海发达地区的旅游休闲后花园。同时为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奠定了基础。
表二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六城市相关数据资料(2010)
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路径分析
探索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需要在当前具备一定优势的基础上,以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为指导,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构成的经济模式。推动经济发展模式从高污染、高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和生态环保型转变,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逐步提高生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使鄱阳湖经济区的生态经济格局独具特色,实现产业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产业化。
(一)构建生态破坏型产业的替换机制,以生态产业替换生态破坏型产业。以往在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或者说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刚刚起步的时候,决策者着重考虑如何招商引资,考虑这些项目的建设对区域GDP的贡献有多大,而不会过多关注产业园区内各产业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企业之间的战略性合作所能带来的更加合理、稳定和可持续的经济效益,更缺乏产业生态化这一更高层面的谋划。因此,针对老产业园区已经引进的规模较小的企业、行业分布杂乱、园区企业之间协调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较低的状况要设计淘汰和更新机制。[5]
首先,可以以法律为依据强制审核企业清洁生产状况,以《清洁生产促进法》作为法律依据和保障,对生产过程中使用有毒原材料或者超标排污的企业进行淘汰和整改。其次,对于通过技术改造可以达到清洁生产的企业给予一定支持和鼓励。如在污染物排放配额分配、环境税费、绿色论证等方面予以支持,提高企业技术改造的积极性。第三,立足长远,加强培养企业主的清洁生产意识,提高企业主清洁生产主体能动性,引导和敦促企业管理者注重向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方面加大投入,并逐步将这项投入纳入到成本预算,以实现企业综合效益的提高。第四,对于做到零排放、闭路循环、资源再生、三废综合利用的产品生产企业等给以税收优惠。总之,要对老产业园区的企业积极推行企业清洁生产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产业污染排放水平,以此作为提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生态化发展整体水平的基础。
(二)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保护好生态环境。生态工业是环境友好的工业体系,是与自然生态系统相协调发展的工业生态系统。生态工业具有三方面的内容:采用清洁的能源,采用清洁生产过程,生产清洁的产品,这三方面内容的综合目的是为了实现两个目标,一是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减少废料与污染物的生成和排放,以使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的长期承载力相适应。大力发展生态效益性工业,需要在进一步整合各类工业园区的基础上,推进现有的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向新型产业集群和产业园区的方向发展。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依据马歇尔外部规模经济的理论,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会导致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当某个领域内相互关联的企业与机构在一定的地域内集聚,形成结构完整、关联互动、交互创新的有机体时,就会依托地缘与产业关系在区域内共生互动达到包括信息共享、知识外溢、成本降低、规模经济、树立品牌等多方面的优势。生态产业集群可以采取如下模式达到资源循环利用、高效利用:(1)衍生模式:从某个或多个主产业衍生发展出多种副产业,主产业的排放物可以转化为作为副产业的资源,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形成相对完整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2)共生模式:区域内主导产业之间是共生关系,优势互补,每个产业的存在都会为其他产业带来相应的收益,实现互补发展。如贵糖模式,由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和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组成,通过将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利用衔接起来,形成制糖、造纸和酒精生产基地,形成一个比较完善和闭合的生态工业网络。(3)循环模式:区域内的不同产业间进行统筹规划,紧密联系,对于主体产业形成的废弃物进行资源再利用,使得资源从原来模式下的单向使用转变为循环使用,以实现较完整的循环经济体系,达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从根本上实现产业生态化。
基于上述三种模式,对于鄱阳湖经济区的现有园区,可以依据自身特点,通过优化整合,建立衍生或共生或循环的产业模式,促进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全方位的生态环境建设。在产业战略规划上,大力发展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战略新兴产业要瞄准国际科技和产业前沿,在高科技产业上做文章。现代制造业需要抓住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与其“链结”,吸引和引进现代制造业,进一步加快江西现代制造业的升级步伐,使工业园区不仅成为招商引资的重要载体,同时加强传统工业的改造和升级,使工业园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的工业集群。绿色食品加工业,是依托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的天然条件,种植绿色农作物,并且就地加工绿色食品,实现种植、生产到加工的一条龙,在生产的同时也保护了环境。总之,工业园不仅是创业园,而且要成为循环工业、节能减排、集中排污治污集结地,现实中循环利用的生态园。[6]
(三)发展生态农业,保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生态农业是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系统工程的优化原理来进行农业生产实践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要以生态经济系统结构合理化为切入点,通过实施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强化生物资源再生能力,通过建设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使种群结构合理多样化,恢复或完善生态系统原有的生产者、消费者与分解者之间的链接,形成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结构及物质循环利用。
依据鄱阳湖经济区的自然环境特点,可以发展的生态农业类型如下表:
表三 生态农业类型、应用与效益
依据鄱阳湖经济区地域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生态化模式,比如,鄱阳湖平原水域丰富的地区可以采用基塘复合模式、稻鸭(鱼)共生模式,形成以畜、禽、鱼为主体的生态养殖产业链。鄱阳湖平原可以以地力保墒模式建立粮、油、棉、蔬无公害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形成以种植为主体的生态农业链。目前,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果(林、草)”循环模式的庭院经济、小规模的“种养”和“种加养”模式以及生态农业示范村等,在鄱阳湖地区有所发展,但是这种生态农业是处于“小打小闹”的局面,缺乏大规模、区域性的生态农业开发,所以生态农业存在规模化的问题。此外,注重产业联动,对于农业产业化也至关重要。农业产业化不仅仅是第一产业的问题,农业只是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子系统,因此,农业的发展离不开二、三产业的联动发展。如,农产品的深加工与销售就涉及到生态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联动。所以只有把农业内部的小循环放到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系统的大循环中,生态农业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效益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四)发展生态旅游业。20世纪80年代初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一词,生态旅游成为了后工业时代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知。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生态旅游有两个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物件是自然景物;其二是生态旅游的物件不应受到损害。因此,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本质就在于它的生态伦理观。
鄱阳湖依据优越的湿地生态环境、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便利的区位优势等,重点发展生态旅游和水上旅游,真正使生态旅游产业转变为比较经济优势。统筹规划,鄱阳湖核心区、庐山、三清山、龙虎山等,重点开发以湖泊、河流、湿地、高山、候鸟等为景观的观光旅游。瑞昌、修水、星子等温泉丰富的地区发展以温泉为依托的生态度假游。鄱阳湖平原及婺源、浮梁等丘陵地区,发展以沙地运动、观光农业、乡村旅游为重点的生态休闲旅游。南昌、九江、景德镇、上饶、抚州、鹰潭等市及所辖市县还可开展文化旅游,发展城区古建文化、陶瓷文化、名人故居文化等等。生态旅游要用足鄱阳湖周边的山、水、城等资源,高视角高起点规划,建设鄱阳湖经济区生态旅游产业带。
(五)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和相关产业的配套与拓展。产业链的延伸是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以各产业中的企业之间的供给与需求为基础,加强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的关联。产业生态化具有将产业链不连续的部分进行衔接,使产业链衔接更加完整的要求,通过这种链接可以使产业链尽量由开环变为闭环,这样会使产业链更加完整,资源更加充分利用,工业废物外流减少到最低。如工业园区产业链可以是垃圾→发电→建材链,煤炭→化工→建材链等等,农业园区的产业链可以是玉米→酿酒→饲料链,种植→生产→旅游链等等。鄱阳湖经济区在园区建设上可以考虑借鉴这些产业链延伸的方式,做到闭环发展。
在发展某种产业时可以跟进拓展配套相关产业。鄱阳湖经济区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同时就可以配套发展生态服务业和生态文化产业。生态服务如绿色商贸、绿色物流等,培育商誉较高、品牌名优的大型销售连锁企业,整合网络运营商、物流配送系统和电子商务平台,将旅游与购物和物流配送等连接起来,不仅有利于当地特色产品的销售,而且具有广告效应。
生态旅游与生态文化产业也可以有机结合,增加旅游业地域、历史的文化内涵,游客不仅体会到历史文化,增强旅游知识性,而且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旅游的快乐。鄱阳湖经济区已有不少江西历史文化资源,完全可以合理利用这些人文遗产资源,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不仅有以滕王阁、八大山人纪念馆、绳金塔、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为代表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以八一起义、上饶集中营、闽浙赣、湘鄂赣等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整理鄱阳湖地域文化,做到生态文化与生态旅游共赢发展。
(六)完善与实施绿色GDP绩效考核,完善生态经济的考评保障。以往的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中GDP增长是考核的主要指标之一,要彻底改变这种传统地一味追求GDP数量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将绿色GDP真正纳入考核体系。针对鄱阳湖经济区不同地区采用不同考核机制,对禁止开发的区域,主要评价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对限制开发的区域,要更多评价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减弱对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对优化开发的区域,要强化经济结构、资源消耗、自主创新等的评价,弱化经济增长的评价;对重点开发的区域,要综合评价经济增长、质量效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等。引入“绿色GDP”考核机制,并作为长期的考核依据,从而确保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经济的健康有效发展。
[1]樊海林,程远.产业生态:一个企业竞争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4(3).
[2]蒋寒迪.生态路伦理的内涵及时代价值[N].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12-06.
[3]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EB/OL].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10/02/22/011312446.shtml.
[4]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规划[EB/OL].http://www.jxciit.gov.cn/ltem/2812.aspx.
[5]李婵,胡拥军,肖中良.长株潭区域产业生态化发展评价与对策研究[J].开放导报,2010(2).
[6]麻智辉.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产业布局基本构架[J].企业经济,2008(8).
EcologicalIndustry:A Strategic Choice fo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JIANG Han-di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China Executive Leadership Academy Jinggangshan,Jinggangshan,Jiangxi,343600,China)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 plays a strategic role in both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building of our country and the rising of Jiangxi.As a kind of effectiv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od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cological industry is a strategic choice for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At present the economic zone has formed the basis for developing ecological industry.To develop ecological industry in the economic zone,we should construct the mechanism for substituting ecology -destroying industries,develop ecology - beneficial industries,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ecological tourism,pay attention to the extension of industrial chain and the matching of related industries,and implemen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green GDP.Only by choosing the path of developing ecological industry,we can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n the Poyang Lake Ecological Economic Zone,so as to speed up Jiangxi’s green rising in central China.
ecological industry;Poyang Lake Economic Zon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127
A
1674-0599(2012)01-0118-07
2011-10-25
蒋寒迪(1974—),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资本市场与干部教育。
本文是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0YJ104”)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廖才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