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新帅:中国高教改革新期待
2012-01-10王富国
◎王富国
相对于呼吁了10多年的高校去行政化,“60后”高校校长的履新更让公众期待:他们能否给高教改革带来新气象?
2012年2月20日下午3点,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全校干部教师静静地听着台上中组部副部长李智勇宣读对新校长陈吉宁的任命。彼时,67岁的老校长顾秉林与年仅48岁的新校长陈吉宁也平静地聆听来自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
当日下午,这个消息很快从清华大学主楼报告厅传至全国,陈吉宁跻身“60后”副部级大学校长之列。
尽管包括陈吉宁在内的一群“60后”高校校长的每一次履新,总会令外界关注,但这位30年来清华大学最年轻的校长还是让人们更多了几分期待。
高校校长需要的是什么?年龄?学术?资历?……
“60后”高校“新帅”
就在宣布任命的翌日,陈吉宁以48岁的年龄开始了他清华大学校长的生涯。
“从清华大学成长起来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和领导干部,头脑清醒,思维敏捷,治校办学理念清晰,创新意识较强,有国际化办学视野,治学严谨”是中央选其出任清华校长的原因,而年龄是外界关注陈吉宁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公开信息,现任的“60后”高校校长中,只有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比陈吉宁年龄小,陈雨露去年接任校长时仅45岁。而目前最年轻大学校长的纪录保持者是展涛,2000年其被任命为山东大学校长时,年仅37岁。
2011年陆续接掌国家重点大学校长的14位校长中,有8位属于“60后”,加上刚刚履职的陈吉宁,“60后”高校新帅已经达到9位。他们有几个共同特点:1990年前后以硕、博学历留校任教;大部分在国内取得博士学位,并以博士后或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在国外留学进修多年。而诸如清华大学陈吉宁和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尚永丰等人,则直接在国外名牌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而细数近6年来“211”高校中履新的校长,“60后”新帅则达到24人。
如今,新一批“60后”高校校长到任之后,将给中国的大学建设带来怎样的新气息?
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杨东平曾撰文称:对新一代大学校长,人们除了评价,更多的是充满了期待。
学术与行政的纠结
1928年9月18日,“五四运动”学生领袖罗家伦,30岁的清华首任校长,发表题为“学术独立与新清华”的就职演说。罗家伦认为“罗致良好教师,是大学校长第一个责任”,为了提高清华的教授水准,他延揽了一大批学有专长的著名教授。
而新任校长陈吉宁在就职演讲中谈到自己对大学的理解时说:“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场所,更是培养人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之所在,是铸造灵魂的地方。”
从目前纷纷接掌高校的“60后”校长来看,他们在学术上均有不菲成绩。而在“高校去行政化”的呼声中,从学者转型而来的高校校长似乎与这种理念更为接近,也颇为公众接受。
在有的网友看来,大学校长未必要是院士,甚至不一定是某个学术领域的带头人,但要懂教育、懂管理、懂人生、懂社会。
同样是“60后”的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曾面对3000多名学生宣布:在校长任期内,不申报新科研课题,不新带研究生。他希望自己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校管理,努力成为一名职业化的校长。
赵跃宇的宣言,曾一度引起高校改革热议的高潮。
被称为中国最年轻校长、原山东大学校长展涛,也曾引起山东大学的一番争论:被访大学生认为一个校长应该将大量的精力用在学生身上,这一点他们认可展涛;但大部分教授认为“事务校长”很可能会“毁掉一个人的学术前途”。
24位“60后”高校校长的治校理念并不相同,对待如何处理学术与行政上也存在分歧,但对外界来说,都是高校改革的一种方向。无论是学者还是公众,希望的是给予校长更多的自由权限去尝试教育改革。
破冰的尝试与期待
“关键是要让大学有自治权,国家不要过多干涉,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发展,何种专业是不是到了可以授予学位的程度,学校自有判断。这是一种简单的学术权力,而学位的含金量,最终也要由社会来认可和判断。”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谢泳如是评说当今高等教育改革。
教育部尝试的公选校长,正是这方面的尝试。
今年2月底,教育部表示,年内要完成50所高校党委、行政换届工作。同时,今年教育部还将开展直属高校校长公开选拔改革试点,完善大学校长选任办法。
在这番表态之前的公选东北师范大学、西南财经大学两所部属高校校长,也被外界认为是破冰之举。
公示的东北师范大学校长面试候选人,皆为“60后”,这也让该校学生充满期待。在一位该校学生看来,他们更喜欢有活力、有亲和力,能和学生们打成一片的校长。希望未来的校长可以具备国际视野,能多揽些大师,少盖些大楼,多些学术自由,少些行政管制。
虽然一批因年龄原因离任的老校长也在呼吁去行政化,呼吁高校改革,但“90后”的大学生们更容易接受更“潮”的校长。
不过,师生们没有想过有一天能自己选择本校校长。
“在我的印象里,部属高校的校长一职历来都是任命。现在能够民主地公开选拔,相信对以后学校的发展会更有利。”东北师范大学的一位老师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