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伟:从高考状元到“基金一哥”
2012-01-10刘兰兰
| 刘兰兰 |
1995年,24岁的王亚伟放弃他原有的电子专业投身金融圈时,他不会想到自己将被贴上“中国资本市场偶像”的标签。
王亚伟掌管华夏大盘的6年半里,该基金的总回报率达到1027.87%,是目前所有基金中唯一一个累计净值在10元以上的基金。依靠连续性的业绩,王亚伟是目前业内唯一打破“冠军魔咒”的基金经理,最终奠定了“基金一哥”的江湖地位。
看错航空股曾遭白眼
王亚伟说,在华夏基金,团队外出照相时喊的不是茄子,而是“业绩”。
“你会发现喊出来的时候两者的口形是一样的。”他说。
1989年,王亚伟以安徽省高考状元身份考入清华大学电子系。1994年,王亚伟进入中信国际合作公司。
他后来说,在这里他首次接触到了证券投资。
1995年,基于对证券投资的兴趣,王亚伟进入华夏证券公司,在当时全国最大的证券营业部——华夏证券北京东四营业部任研究部经理。随后他跟随该营业部经理范勇宏,1998年一起筹建华夏基金。
基金经理的路途并非一帆风顺。2001年12月~2005年4月,王亚伟担任华夏成长的基金经理,但在这段时期,他的业绩表现平平,依旧是个不知名的人物。
2004年看错航空股,王亚伟管理的华夏成长排名倒数第一,其间遭受不少白眼。之后,他开始淡出公众视线。
2005年4月,王亚伟去美国学习了9个月。在很多熟知王亚伟的人看来,“这是一次凤凰涅槃的旅程”。回国后其投资风格大变,业界甚至传言,他从美国带回了一部“天书”。
再次出山的王亚伟接手华夏大盘精选。之后,华夏大盘业绩几乎一直保持在巅峰状态并多次问鼎冠军宝座。
在管理和投资中间选择了投资
在美国学习期间发生了什么?王亚伟解释说,在海外市场开阔了眼界,破除了对成熟市场的迷信,能更好地看待自己的市场所处的阶段。
“而且你在美国会接触到各种投资者,你会发现一个成熟的市场中投资者是很多元化的,有各种各样的投资者。”王亚伟说,像一个企业一样,一个企业在产生、发展和消亡过程中对应不同的投资者,早期的是天使投资,然后过一段时间是VC投资,然后是创投,最后上市是IPO,上市了以后会有兼并收购或者是垃圾债等。
“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有不同的投资者有不同的投资思路、不同的想法、不同的投资模式,非常多元化。有助于发现更多的投资机会。”王亚伟后来对重组等机会的发现,或也有这一考察的功劳。
从美国回来之后,王亚伟辞去了投资总监的职务,专心于基金管理。这也被认为是其业绩提升的原因之一。
“这个工作对于我来讲是非常大的负担,因为同时要管人和管事,这两个东西的性质完全不一样。”王亚伟说。
“管人非常复杂,不是说你简单一个待遇就可以解决的,他们有很多诉求。”王亚伟说,比如做了研究员是不是要做基金经理,是否稳定,是否有其他的公司去挖他,怎么样考虑和评价、激励,这些问题会占用大量的时间,而且他认为自己不太擅长琢磨这些事情。
最后,王亚伟在管理和投资中间选择了投资。他此后不再是华夏基金的投资总监,但获得了其他投资总监难以企及的业绩。
金融危机中奠定地位
在王亚伟担任基金经理14年中,先后管理过四个基金。基金兴华、华夏成长、华夏大盘、华夏策略。如果按照连续业绩测算,投资者在初期投给他一块钱,并且把分红进行再投资,14年后1块钱变成了28块钱。
其中华夏大盘最为投资者熟知。王亚伟接手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的2005年年底,正值中国股改这一制度性红利大幕缓缓拉启。2006年,华夏大盘以154.49%的成绩在118只基金中排名第12位,同期上证指数涨幅为130%;2007年,该基金气势如虹,以226%的净值增长率高居国内各类型基金之首,比第二名高出35个百分点,其净值增长率是同期上证综指涨幅的2.33倍。
巴菲特说,潮水退去之后,你才知道谁在裸泳。王亚伟真正坐稳江湖头把交椅是在2008年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大潮中。当年凭借出色的选股和风险控制能力,华夏大盘跌幅仅为34.87%,比大盘少跌30多个百分点,成为当年的亚军。
在2009年的小牛市中,王亚伟继续引领风骚,华夏大盘精选以116.19%的回报率折桂,之后在2010年的震荡市中,王亚伟尽管在冠军争夺战中最终惜败,但华夏大盘和华夏策略精选依然牢牢占据了榜眼和探花之位。
王亚伟也成为目前唯一一个打破公募基金领先不能长久的“冠军魔咒”的基金经理。
善于重组题材惹来争议
王亚伟的成功,源于他对重组题材股的出色发掘能力,跟着王亚伟选股成为了散户的投资策略。成绩虽无可挑剔,但内幕交易的质疑之声始终不绝于耳。因热衷重组题材股,他素来被所谓的价值投资者视作“异类”。
从2005年王亚伟担任华夏大盘基金经理开始,王亚伟先后重仓投资*ST广厦、*ST昌河、胜利股份等重组概念股,很少失手,借着重仓重组股,创出了4年10倍高回报的投资神话。
最早被媒体热烈关注的例子是岳阳兴长。2006年,王亚伟初掌华夏大盘,当年三季度便果断建仓该股并连续三个季度增持,截至2006年末华夏大盘持有岳阳兴长317.63万股。
2006年末,岳阳兴长因重组事宜宣布停牌;翌年2月,公司宣布与湖南高桥公司达成重组意向。复牌之后,公司股票接连走出10个涨停板,使得王亚伟手中筹码价值猛涨。
此后,岳阳兴长头顶胃病疫苗概念的光环,受到市场热烈追捧,股价继续走强,股价一度较王亚伟建仓之初上涨近5倍。
王亚伟对重组股的精准把握也惹来争议,如内幕交易。2009年王亚伟也曾因此首次正面面对媒体。
他回应说:“我从来不依据内幕信息去投资重组股,我只依靠三点:公开信息、合理推测、组合投资。”
自评是“合格基金经理”
看过成熟市场的王亚伟,并未被成熟市场的理念迷惑。公募基金发展到2012年,被动基金已经逐渐有了和主动基金分庭抗礼的基础。
但王亚伟有自己固执的看法。他认为,基金经理对于自己的工作要有信心,要自信,不要受被动投资等因素的影响。
虽然被动投资(一般是指以获得市场平均收益为目标的指数化投资,比如指数基金)在美国市场已经成为主流模式,但王亚伟并不认同。
他认为如果一个基金经理都不相信自己能战胜指数,也不会有什么好成绩。
“要是战胜不了指数的话,老百姓还不如买指数了,为什么要买你基金呢!基金经理价值在什么地方。”这是王亚伟认为的基金经理的第二个目标。
他认为的第一个目标是创造绝对收益。如果5年10年仍然赔钱,基金经理的社会价值无从体现。
最后的目标才是“排名”,“这相当于是一个游戏一样,大家看谁更出色一点,”王亚伟说,“但如果工作中把最次要的方面放在首位的话,可能做不到前两个目标,排名也不会好,反之则有可能实现所有目标。”
与王亚伟一起出道的基金经理,都多多少少因为排名或者其他原因离开了公募基金行业,而他们的去向,绝大多数是以绝对收益为目标的私募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