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酒店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2012-01-09江增光
江增光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高职酒店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构建研究
江增光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学院,江苏 无锡 214153)
对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探析后现代课程观对高职酒店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构建的启示性意义和指导作用,提出了针对高职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构建的相关操作原则,为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研究提供了理念借鉴。
后现代课程观;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模式构建
1 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双语教学问题已经有所探讨。中国知网数据库统计显示,对高职院校双语教学进行研究的文献有5篇,具体针对高职院校某一专业进行研究的有1篇。通过比较研究,笔者认为该领域研究仍然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混淆“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的概念,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没有差别。这种概念上的混淆容易引起误导,不利于相关学术问题的深入探究。“教育是指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德育、智育、体育诸方面施以影响的一种有计划的活动。教学是指由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组成的教学活动,主要指课堂内的教学活动。我国的双语教学主要指课堂层面的双语教学活动,而不是指学校教育。”[1]由此可见,“教育”侧重于宏观方面,而“教学”侧重强调微观领域。
(2)把国外的“双语教学”做法加载或移植到国内的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环境中,仍将学生视为被动的“旁观者”。学界在研究国内高职院校双语教学过程中往往囿于教学方法本身,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学过程的“对话性”特征,实质上往往陷入一厢情愿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3)忽视了国内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受历史、人文及区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力,忽视了“双语教学”的“过程性”,用静态的和封闭的课程观思考问题。
(4)相关研究往往把目光停留在“双语教学”本身,对某些细枝末节问题进行了修修补补或思考,缺乏对整体模式构建的反思。
2 后现代课程观对高职酒店专业类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构建的启示
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离不开科学的课程理念。本文通过引入建设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尝试用非线性的、建构的和系统开放的视角对高职院校双语教学模式构建进行反思。建设性的后现代课程观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课程与教学系教授小威廉·E·多尔(William E.Doll,Jr),其课程理论的代表作《后现代课程观》(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是本文高职双语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理论源泉:
(1)后现代课程观认为,教育是一个动态过程。多尔认为“……目标和目的,那些指引我们如此众多课程行为的课程灯塔,是不会自然而然就出现的,它们是作为文化存在在历史时刻做出的个人决策。我们需要理解这些存在及其时刻以便创造课程。”[2]
(2)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应该是开放性的。“课程学家应该注意:课程要有体现复杂本质的丰富性;课程要超越封闭的框架走向开放;课程要有利于学习者的自组织学习和有将之深化的可能性。”[2]
(3)强调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的平等性和对话性。在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中,“没有人拥有真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要求被理解”[2],教师是领导者,但只是学习社区中平等的成员。
(4)教育目标方面,多尔认为目标是丰富多变的,不断生成的,是教师和学生在互动性活动中共同建立的。这种生成性的目标能赋予教师和学生很大的主动权,并使教和学可以随时间情境、条件允许的状态而变化、调整,是对教学过程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特征的准确把握。
(5)课程内容方面,多尔认为课程组织应是非线性的、复杂的,是由各种交叉点予以界定、充满相关的意义网络。它“超越了视课程为一系列相邻单元的观点”,而是“丰富的、开放的经验的多层次组合”[2]。
(6)教学过程方面,多尔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平等者中的首席”,其作用“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化为与这一情境共存,而权威也转入情境当中;他不要求学生接受他的权威,却要求学生延缓对那一权威的不信任。”[2]这种教师观是对传统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地位的批判,其对平等师生关系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也体现了教学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7)在课程评价方面,后现代课程观强调课程评价标准的多元性、动态性和模糊性。多尔将课程评价视为是教学的一种反馈,评价既是终点又是开始。
同时,多尔还提出了后现代课程设计的“4R”标准,即丰富性(Rich)、回归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和严密性(Rigorous),因学界周知,故在此不再赘述。
由此可见,多尔先生的后现代课程观的核心理念是非线性的和建构性的,这种建构性的课程观强调通过教学参与者的自组织行为发挥作用。正如多尔所言,“我相信,过程——尤其是自组织过程——是后现代转变性教育学的根本要素。”“我发现最能将后现代范式与现代范式区别开来的特点,也是对课程最具有影响意义的特点是自组织。”[2]同时,后现代课程观还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在内容上关注的重点是知识与意义的探究过程,而不仅仅关注课程内容本身;在方法上采取与哲学话语相联系的课程研究方式,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个人经历,彻底摆脱了形而上学的羁绊。
后现代课程观无疑为高职院校双语教学的模式构建研究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思维范式。
3 高职酒店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构建原则思考
中国的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bilingual instruction)主要是指“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外语(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非语言学科的教学。”[1]“我国的双语教学具有明显的添加性双语教育特征。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英语(外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掌握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成为汉/英双语人才……”[1]
本文探究的高职院校双语教学则主要指以英语或日语或其他外语语种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双语水平,成为双语人才。就高职酒店专业学生的双语教学而言,主要是全部或部分地采用英语或其他外语传授与酒店管理专业相关的专业类课程。
受后现代课程观的启发,本人认为高职院校酒店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及其构建过程也应该是开放式的和动态的,必须结合课程特点,根据人才培养要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充分考虑教师、学生及家庭等人文因素对模式构建的影响度,用联系的、发展的哲学观和方法论实施不同范式的开放的动态的双语教学模式,该模式构建的核心理念是要强调构建过程的探究性和通过这一模式内部的自组织发挥作用,而非构建结果本身。
如图1所示,高职院校酒店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在构建过程中应该遵循如下原则:
图1 基于后现代课程观的酒店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构建理念Fig.1 Concept of bilingual teaching module establishment for Hospitality Management based on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
3.1 教学模式的选择要在开放的系统环境下运作
如果把双语教学模式本身和双语教学活动视为“体”的话,那么诸如区域人才需求状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区域人文差异、学生家庭等其他人文因素则可被视为双语教学的“外部环境”。“体”和“外部环境”构成双语教学的整体系统,核心部分是双语教学模式。该模式必须是开放性的,采用何种双语教育模式除了考虑“体”内的教师、学生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外,还要考虑区域人才需求状况、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区域人文差异、学生家庭等其他人文因素对教学模式选择的影响。我国的职业教育、教学水平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即东部地区往往比较发达,区域内对双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比较旺盛,这就决定了东部发达地区的双语教学要先行一步,双语教学中外语的实施强度也要相对大些。而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水平和外语教学水平也相对落后,这要求教学组织者采取以适合学生学习现状的双语教学强度相对较低的教学模式。又由于各地区受招商引资的影响,主体外资企业的主体语言取舍不同,涉外酒店对涉外服务语言的要求也会不同,总体而言,各地区酒店对英汉双语人才的需求占绝大部分,而有的地区对日汉或韩汉双语人才要求迫切,这些区域差异决定了我们在确定双语教学模式过程中不能把视角局限在英汉双语教学一个模式上,要持开放态度并具有差异性。在欠发达地区则主要以英汉双语人才的培养为主。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家庭对双语教学的接受意愿等人文因素的影响,这一因素在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表现得较明显。因此,将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放在整体开放的系统环境里考量是很有必要的。
3.2 要充分发挥模“体”及其内部个体的自组织作用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它主要研究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不平衡、不稳定状态向平衡、稳定的状态转变。在具体双语教学模式的选择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模式中的自组织作用,尽可能减少外部环境如功利思想、应试动机对教学的干预。在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实施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个体的自组织作用,在学生的自我反思过程中实现自然的教学模式转变和学生的学习转变。
3.3 教学目标和课程评价的设定应具有相对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高职院校的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教学目标设定应保持相对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这一点虽与现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考核标准是有冲突的,但从长远教学目标来看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契合的。因为从短期看,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总是以市场的人才需求为导向的,就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就是要培养满足酒店业需求的高素质双语人才。但是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这一教学目标很难在短期内依托教学课堂完成。因此,我们必须把学校第一课堂的双语教学视为整个双语教学过程的一个节点,摆脱认为双语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用英语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狭隘观念。实践也证明,单纯依靠第一课堂来完成双语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为三年制学历教育,就酒店管理专业而言,目前普遍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大一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和实用英语,英语教学和专业学习是完全分离的,大二阶段主要学习与酒店管理相关的专业管理课程和酒店英语,把部分酒店服务和管理知识让步给了酒店英语课程,大三则离开课堂和学校,进入酒店进行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这种传统的课程设置与本文所谈的双语教学模式也是不相容的。笔者认为,可以打破这种固有的课程设置模式,在一年级就直接将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课程教学相嫁接,根据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灵活安排双语教学中英语的使用比例和使用强度,即可以采用过渡性教学语言教授专业知识。课程评价设置则可以适当灵活化,不再以学期为单位和用数学量化的指标来加以考核,而是将教学过程视为培养双语人才的一个必经的过程,学校学习的结束不是终点,而是学生到企业加强双语服务水平进一步深造的起点。因此相关短期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应尽可能灵活宽泛并带有相对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教学目标和教学评价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是相对概念,不是绝对的和静止的,是走向自组织状态的必经状态和过程。“双语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在掌握学科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发展高级思维能力;英语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求真知的工具,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探求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媒介。”[3]
3.4 在坚持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标准的基础上构建酒店类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模式
后现代课程观倡导的“4R”标准为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指明了方向。在双语教学中教学模式的选择、双语教师的培养和聘用、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教材的选用以及学生的学习渠道和学习方式上都可以赋予丰富性特征,可以通过网络的开放性、丰富性和“生动经验”实现双语教学任务的顺利转变。在课程的评价体系上也可以适当多样化和模糊化,没有必要囿于传统的精确评价模式。回归理念为双语教学的实施注入了活力。回归强调反思的作用而力戒简单“重复”的诟病。传统英语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通过大量“重复”灌输来达到“应试”的目的,其实质是一种短视的功利情结。而回归性标准则强调反思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对教学进行反思,学生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课堂之外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反思,反思双语教学中语言和专业的关联性和实用性,进而通过自组织实现知识的内化。关联性在双语教学中具有尤其重要的作用。通过关联性,学生可以深切理会教学活动中各要素间的教育关联度和文化相关性,而文化意识尤其是跨文化意识恰恰是学生掌握好一门语言的至关重要的桥梁。严密性则为双语教学评价体系的确立提供了宏观操作指南。教学评价体系的选择和确立也正是在对众多方案的筛选、组合和诠释的基础上逐步确立的,而非短期的、静态的、封闭的和简单量化的评价。
4 结 语
简言之,高职院校酒店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要在后现代课程观理念的指导下,从非线性的、构建的视角综合考量相关历史、人文因素的外在影响,在“教”与“学”的不断反思过程中思考开放性双语教学模式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本文探讨的不是构建具体的高职酒店类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本身,而是希望通过课程反思为具体双语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理念支撑。
[1] 王斌华.双语教育与双语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4,5,8.
[2] William E.Doll.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0-261.
[3] 曹东云.高校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ISD视野[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14.
Bilingual Teaching Module Establish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or Hospitality Management
JIANG Zengguang
(Tourism Management School,Wuxi Institute of Commerce,Wuxi 214153,China)
Based on analyzing disadvantages of current study concerning higher vocational bilingual teaching,the modest paper is attempted to present relevant principles for practices in bilingual teaching module establishment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by means of probing into significance of inspiration and guidance from A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in bilingual teaching module establishment for the curriculum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which is hoped to contribute new concept on feasibility and operation for relevant teaching module establishment for all curriculums as a whole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Post-modern Perspective on Curriculum;higher vocational school;bilingual teaching;module establishment
G 710
A
1671-7880(2012)01-0016-04
2011-11-05
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餐旅管理与服务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基金项目(CLJZW201009);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2011年教科研教改课题基金项目(SYKJ11B13)
江增光(1979— ),男,江苏泗洪人,助理研究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MBA在读。研究方向:酒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